萬億級市場蓄勢待發
智能製造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將智能裝備通過通信技術進行有機連接,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並通過各種感知技術收集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數據。然後通過工業乙太網等通信渠道,上傳到工業伺服器,在工業軟體系統的管理下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並與企業資源管理軟體相結合,提供最優生產方案或者定製化生產,最終實現智能化生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推進「三來一補」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在40多年的點滴積累下,量變最終迎來質變,我國傳統製造業開始逐步向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燈塔工廠」、「黑屋工廠」的標杆效應正從高端製造業逐步向中低端產業滲透;讓我國萬億級規模智能製造市場蓄勢待發。
根據《中國製造2025》可知,2020、2025和2030年工業機器人銷量的目標,分別是15萬臺、26萬臺和40萬臺,前景異常可觀。預計未來10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6000億元人民幣。
除此之外,智能物流、虛擬實境、智能家居、3D列印、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應用與落地也將為智能製造產業創造巨額價值。
人才缺口450萬
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大量專業人才的支撐,但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過於迅猛,幾乎不給相關產業喘息過渡的機會,導致出現了人才缺口過於龐大的問題。
智能製造主要有智能製造裝備升級、綠色製造智能升級、優質製造智能升級、工業軟體使用與維護、工業網際網路與雲平臺這5個發展方向,涵蓋20多個相關具體工作崗位。
人社部據相關數據分析得出,2020年智能製造領域人才總體需求為750萬人,而人才缺口大約為300萬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預測為900萬人,而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有關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50萬人。
國家助推智能製造職業化發展
智能製造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有三個領域。一是科技企業,這是目前智能製造工程專業人才的主要流向;其二是智能製造領域的科研院所;第三是傳統製造企業。
實際上目前我國在智能製造領域的人才缺口巨大,以目前138所高校的培養速度來看,尚且無法滿足我國產業升級對人才的需求,每年仍需通過社會培訓、企業內部培訓、引進國際高端人才等方式來滿足基本所需。
不僅如此,政府還將針對智能製造崗位與職能匹配現狀、人才供需矛盾,通過法律法規等多種方式推進智能製造人才職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