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華為遭斷供,汽車晶片也會被「卡脖子」?

2020-08-26 汽車人傳媒

目前,中國成為車載晶片的重要市場,佔據全球市場份額35%,一旦涉及晶片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就會遇到阻礙。如果某些中企觸及晶片價值鏈的上遊環節,華為的遭遇重演,不會讓人意外。

文/《汽車人》黃耀鵬

美國政府對華為的打壓,已經持續數年,近兩年來不斷升級。最新一次限制措施,是在8月17日阻止聯發科向華為供貨。

對於美國政府的真實意圖,有各種揣測。有人根據措施不是一步到位這一點,認為美國使用的是「添油戰術」,目的在於打壓,而非讓華為無法運營。實際上,美國在全球、在全產業鏈範圍內實施不遺餘力、甚至不顧形象的圍追堵截,除了要整垮華為,很難有別的解釋。至於美國技術成分的限定,從25%到15%,這只是反映了美國政府對晶片生產鏈條的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包括鬧劇一樣的「90天延期」,都是各方力量制衡的結果,絕非初始意願。

華為早已布局汽車晶片,而汽車上電子晶片使用日益廣泛,價值也不斷提升。很不幸,它們也大量依賴進口。這就難免令人產生疑問,我國汽車生產,是否也會在晶片這個環節,被「卡脖子」?

該問題很複雜,涉及到汽車晶片的權重、產業鏈條的情況、技術現狀,還涉及中企能力和發展問題。


車載晶片天下三分,歐美有其二

為了快速釐清汽車晶片產業現實,我們將很多複雜情況做了簡化。

首先,汽車上用到晶片的地方不少,車載晶片主要集中ECU、VCU和車機系統、傳感器上。

雖然特斯拉的FSD晶片,製程達到14nm,但總的來說,汽車晶片廠商並不像手機廠商那樣,將晶片製程提升作為生死攸關的大事,一些傳感器用晶片仍採用150nm工藝。由於空間關係,汽車對於晶片尺寸、能耗和散熱的容忍度比手機等IC產品高得多;對於工作溫度範圍、耐用性、壽命等要求,則遠遠超過手機,畢竟車要在惡劣環境下(高低溫、塵埃、溼熱條件)工作十幾年。

其次,汽車晶片的價值幾何?

大家都知道,汽車的價值組成中,晶片佔比不斷提升。但走向如何,莫衷一是。

目前汽車晶片業的市場規模就是個謎,從377億-660億美元的估算都有。從全球整車市場規模來看,每輛車的晶片價值400美元左右(其實單車差異很大)。那麼尷尬的問題就來了,其實目前汽車晶片的市場規模並不大,其中一半還被功率器件(IGBT)切走。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電動化比例繼續提升的話,IGBT增速將快於其他汽車晶片。

有預測認為,到2025年,全球汽車晶片市場規模大致為1200億美元,比2018年翻一番,更遠期的預測,則千奇百怪,很難採信。但其重要性日益提升,似無疑義。

汽車電子業集中度一般,但歐、美、日等工業國仍佔據統治地位。歐洲廠家(恩智浦、英飛凌、意法、博世)佔據了36.2%的市場份額,美系廠家(TI、安森美、亞德諾)佔據15.7%,日系廠家(鎧俠KIOXIA、索尼、瑞薩)佔據14.3%,以上大致佔據2/3的市場份額。

因此,國內車企獲得車載晶片的大多數途徑是進口。不過,車載晶片大多不是國內車企直接採購獲得,大多數通過Tier1供應商整合在自己系統裡出售給主機廠。

理論上,按照華為此前遭遇的待遇三連(不允許進入美國市場、不準與美國公司合作/貿易,不準使用美國技術的供應商接受華為訂單),中國車企被「卡脖子」是可能的。


封殺難以操作

但是,「封殺」的實際操作會有天大的困難。

汽車晶片雖然在性能要求上與IC晶片有區別,但生產鏈條大同小異,分為設計、晶圓製造、封裝(生產)、測試、生產設備、刻蝕材料和晶片設計軟體(EDA)幾個環節。

其中,美國佔據主導技術壟斷地位的是EDA環節。剩下幾樣,在西方世界中呈現技術擴散狀態,分工合作之下,共同組建了完整的鏈條,讓砂子變成晶片。

設計方面的領導者是高通、英特爾、ARM、AMD、三星等,華為海思算是後起,著名的麒麟系列晶片在ARM架構上開發。但華為消費者業務負責人餘承東承認,9月份之後,麒麟晶片就無以為繼了。華為只做了設計,但沒有生產。

在7nm級別上,良品率最高的是臺積電,沒有之一。但臺積電必須使用荷蘭阿斯麥(ASML)的EUV(極紫外線)光刻機,後者全球市場份額100%。阿斯麥使用了美企光源,所以沒有美國的參與,EUV不可能製成。

美國因此有能力雙重製約阿斯麥(瓦森納協議和技術來源),以及其下遊的臺積電。

中企只在晶片測試上達到國際水平,在設計、材料和晶圓製造上落後5-10年,而設備和封裝技術則落後10年以上。中國可以穩定生產28nm以上製程的晶片,14nm處於試製階段,良品率不能保證。

汽車晶片方面,中國也有能力生產IGBT晶片。比亞迪的IGBT 4.0晶片已經量產,並已搭載在唐EV車型上。雖然是個例,但證明了沒有根本性技術障礙,只是良品率、性能和成本的差異。

那麼問題很清楚了。雖然現在汽車晶片大都為進口,但不存在美國一劍封喉的關鍵節點,其技術已經擴散。美國可以命令美企斷供,但歐洲和日本企業馬上可以接過中國訂單。關鍵在於,歐企和日企,都可以排除美國技術的情況下生產幾乎所有汽車晶片。美國斷供,只會毀掉自己的市場份額。

而且,對於車企來說,只是晶片的用戶,而且是間接用戶。從應用範圍上,汽車只是消費品,是典型的民用產品。與華為採購晶片的性質不同,後者在5G網絡技術上的領先讓美國難以接受。


早晚「對線」

不過,和自動駕駛有關的晶片(FSD),依舊是歐美的天下,為英偉達、英特爾、高通、德儀、Mobileye把持,但中企正在崛起,地平線、黑芝麻等都擁有自己的解決方案,華為發布了支持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計算平臺——MDC600,搭載華為設計的AI晶片昇騰310。但它們中間,除了英特爾為「全能選手」,其餘都只有設計能力,都需要找代工方生產。

如果以當前國際水平為標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全盤掌握晶片全鏈技術。美國如此,中國也如此。美國的籌碼,在於擁有車規級晶片產業標準的制定權(譬如車規級晶片的北美AEC產業標準、零失效供應鏈品質管理標準),還在於貿易金融服務體系(SWIFT),以及統和西方國家的出口管制體系(瓦森納協議為代表)。在車載晶片領域,這些優勢並不直接與技術相關。

目前,中國成為車載晶片的重要市場,佔據全球市場份額35%,美國出手幹預的意願和效果都很低。一旦涉及晶片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就會遇到阻礙。如果某些中企觸及晶片價值鏈的上遊環節,華為的遭遇重演,不會讓人意外。

在車載晶片價值不斷提升、中企不斷崛起的過程中,中美「對線」,可能性將越來越大,只是人們吃不準在什麼時候。前提是,美國屆時仍然握有遊戲規則的修改權限。(文/《汽車人》黃耀鵬,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相關焦點

  • 大眾汽車突然停產,什麼原因導致?晶片斷供讓大眾成為第二個華為
    晶片作為半導體行業的重中之重,在許多行業都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可以說晶片是半導體行業最為關鍵的一環,而恰恰我國在晶片領域缺乏關鍵技術,這也導致了華為因為缺失晶片製造的相關技術而備受掣肘,導致手機業務被卡脖子。當然,華為晶片被禁只是我國半導體領域的一個縮影,在各行各業中,晶片都是最為核心的存在。
  • 華為晶片要斷供!汽車晶片也會5樣受制於美帝嗎?
    8月7日,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表示,由於美國的制裁,華為麒麟高端晶片在9月15日之後無法製造。受新規影響,自今年5月15日起,臺積電就未再接受過任何來自華為的訂單。而如果美國政府對華為的制裁政策不變,臺積電將在9月14日之後停止對華為供貨。這意味著華為自研的麒麟9000晶片也即將斷供。簡單來說就是,華為因為無法自己製造晶片而被美國卡了脖子。
  • 汽車缺芯真相,與華為晶片斷供存在明顯區別
    月初,多家媒體報導了南北大眾因為晶片供應不足被迫臨時停產的消息,在華為手機晶片被斷供的陰霾之下,汽車缺芯事件迅速刺激起了產業界的敏感神經。越來越多的汽車缺芯事件被報導出來,輿論則頻繁探討著汽車產業被「卡脖子」的話題,似乎中國汽車產業到了最嚴峻的時刻。但車東西想說的是,關注也好,擔憂也罷,在做出反應之前最關鍵的是要弄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
  • 新能源汽車也要「卡脖子」?
    關於晶片被「卡脖子」的消息,開始蔓延到中國汽車製造行業了。從上周末開始受到持續關注的南北大眾停產事件,據傳就是受晶片斷供所致。儘管目前國內整車產品,部分已經能夠達到相當高的自主率,但放眼整個汽車晶片市場,幾乎全部份額仍有境外企業主導。
  • 華為晶片要斷供!汽車晶片也會這樣受制於美帝嗎?
    8月7日,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表示,由於美國的制裁,華為麒麟高端晶片在9月15日之後無法製造。▌華為晶片斷供:自主研發出來了,卻造不了3個月前爆出了兩條有關華為的消息:一是美國允許將華為對美企銷售設備的時間再次延長90
  • 華為晶片斷供「卡脖子」倒逼攻堅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9月15日,美國對華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在此之後,臺積電、高通、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主要元器件廠商將不再供應晶片給華為。這意味著,華為可能再也買不到利用美國技術生產的晶片、存儲器。面對困局,華為即將開始移動生態的艱難探索之路。遭到「斷供」後的華為將何去何從?
  • 晶片供應「危機」了嗎?
    這樣其實也引出了我們所要探究的第一個問題:「涉及的晶圓、晶片、測封,從美國到中國地域跨度過大,地域風險如何控制?」了解這個問題,要先了解兩個概念:一個是汽車產業鏈這個「鏈條」的具體組成狀態;另一個是涉及晶片製造的流程和廠商。
  • 汽車領域的「華為」:比亞迪電動汽車技術水平怎樣?
    電動汽車是一種看起來非常簡單,實際對技術要求超越燃油車的車型。如此評價電動汽車也許很多人都不會認可,原因無非是作為汽車消費生力軍的「80/90」後普遍玩過「四驅車」。寧德時代」。「IGBT」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續流二極體晶片組成的半導體,這種看似簡單的技術被海外企業壟斷了很多年。在國內只有【中車&比亞迪】具備研發生產能力,作為車企自然是比亞迪一枝獨秀。目前BYD-IGBT已經發展到4.0代,其穩定性與效率已超過了諸多海外品牌的同類型產品;可以說比亞迪的IGBT就像是IT領域的華為麒麟晶片,只有掌握技術才有主動權。
  • 華為晶片斷供,避免「卡脖子」更需「對症下藥」| 新京報社論
    9月15日,美國對華為全面「斷供」政策開始正式生效。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從這天起,為華為代工麒麟系列高端5G晶片的臺積電、SK海力士及三星等廠商停止為華為供貨。境外供應商實施晶片斷供,對華為等企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目前來看還有待全面評估。
  • 中紀委機關報:華為晶片斷供「卡脖子」倒逼攻堅
    中國紀檢監察報9月16日消息,9月15日,美國對華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在此之後,臺積電、高通、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主要元器件廠商將不再供應晶片給華為。這意味著,華為可能再也買不到利用美國技術生產的晶片、存儲器。面對困局,華為即將開始移動生態的艱難探索之路。遭到「斷供」後的華為將何去何從?
  • 美國這次「卡脖子」無效?全面斷供後,荷蘭晶片巨頭大力聲援我國
    華為遭晶片斷供美國從去年開始就在對華為進行限制,直到今年八月份頒布了相關規定,要求臺積電、三星等晶片生產商停止對華為的供貨,可以說華為目前已經失去了晶片來源。全面斷供後,中方沒有自報自曝。因為中方有著一整套產業鏈,以前因為有其他廠商供應晶片,並沒有大力發展相關技術。美國斷供,荷蘭聲援隨著美國斷供,讓中方意識到了,這種高端技術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最為踏實。哪怕其他國家要對中國進行限制,中國也有足夠實力進行反擊。
  • 華為晶片斷供迎來曙光,中科院「率先計劃」直面「卡脖子」清單
    導語:華為晶片斷供危機不知不覺已經成為現實如何避免再次被卡脖子成為所有人的訴求,然而無論是企業家還是民眾對於技術的突破只能是「望洋興嘆」,只有科學家的努力才能真正實現技術的進步。中科院的「率先計劃」給我們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 美國這次「卡脖子」無效全面斷供後,荷蘭晶片巨頭大力聲援我國
    【編輯/作者 崑崙軍志欄目 火光/小灰灰】前言:美國對中國實行晶片斷供,全球晶片龍頭企業均不允許向華為供貨。這對華為乃至中國而言,是一個打擊。但也是一個機會,中國若是利用好這一機會,實現晶片自給自足,將會讓美國對中國的晶片限制變得毫無作用。
  • 從美國全面斷供華為,看中國晶片科技如何解決「卡脖子」
    文/唐弘毅9月15日,美國對華為晶片開始實施全面「斷供」!早在今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加強出口管制,要求所有為華為供應晶片的臺積電、三星等,停止接受華為的新訂單,已接受的訂單將於9月15日前出貨,此後,凡是利用美國技術的廠商,對華為出口時,將需要得到美方許可。
  • 臺積電與美國博通公司合作,開發5nm晶片工藝,華為是否會遭斷供
    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製造商臺積電(臺灣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已與美國集成電路設計商Broadcom(博通公司)合作開發最新的5nm工藝晶片。臺積電本周早些時候舉行了一次會議,宣布與博通公司合作。簡而言之,此次合作將帶來更高效,更先進的工藝,將能夠為下一代技術製造5nm晶片組。在合作過程中,臺積電將負責提供一站式服務,從IC封裝到純晶圓代工,再到博通公司。後者帶來了蘋果,高通,AMD和華為等技術行業巨頭,它們都將使用臺積電的5nm工藝技術。截至目前,臺灣晶片製造商的7納米工藝是目前正在批量生產的最新工藝。
  • 華為晶片斷供前後 任正非都去了哪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怡然 9月20日,根據北京大學官網消息,任正非於9月17日下午到訪中國科學院,這是華為被斷供前後華為晶片被斷供,源於美國關於華為的修訂版禁令生效——9月15日以來,臺積電、高通、三星等華為的重要合作夥伴,只要沒有美國的相關許可證,都無法供應晶片給華為,而中芯國際等國產晶片企業,也因採用美國技術,而無法供貨給華為。
  • 中國紀檢監察報:華為晶片斷供「卡脖子」倒逼攻堅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9月15日,美國對華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在此之後,臺積電、高通、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主要元器件廠商將不再供應晶片給華為。這意味著,華為可能再也買不到利用美國技術生產的晶片、存儲器。面對困局,華為即將開始移動生態的艱難探索之路。遭到「斷供」後的華為將何去何從?
  • 華為董事長「投降了」,美國真的會成為最大贏家?
    權威媒體《新京報》說,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表示「一旦獲得許可,華為願意使用高通晶片」,華為是投降了嘛? 海思不再使用美國晶片?硬氣的華為為什麼服軟了呢?在中美貿易戰,以及美國遏制中國的道路上,中興和華為成為了替罪羊,限制任何半導體晶片,軟體的出口,在生死存亡,沒有晶片可用的今天,連中國自己的中芯國際都靠不住。如果不能儘快完善晶片供貨方面的難題,一旦庫存晶片耗盡,華為的智慧型手機業務將將陷入絕境,形勢不容樂觀。
  • 華為深耕11年的汽車野「芯」:麒麟要獨立上車?平臺已獲車規級認證
    它意味著麒麟晶片或將走向對外開放的第一步,也是華為晶片「上車」的新一步。「不造車」的華為駛向智能汽車任正非一直說「華為不造車」,但汽車界從來沒少過華為的傳說。華為從2009年便開始入局汽車市場,但與一般汽車製造廠商不同的是,華為不做硬體,只聚焦ICT(信息與通信)技術,致力於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概括而言,就是做汽車的「大腦」,將傳統汽車改造成智能汽車。不要小看這個「增量部件」,在汽車智能化轉型的大趨勢下,華為輪值董事徐直軍說,增量部件將佔據一輛車70%的價值。
  • 「汽車人」汽車晶片為啥突然缺貨?
    大眾中國則稱,由於特定汽車電子元件晶片供應中斷,導致一些汽車生產「面臨中斷」,與網傳的「停產」消息不符。大眾公關部稱,「相關車輛的客戶交付未受影響」。另有消息來源表明,目前ESP功能晶片和相關ECU晶片缺貨突出。南北大眾強調,「缺芯」造成的是局部影響,而非全局性的停產。語義上的微妙差異,並非討論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