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競爭早已進入下半場。單車如何才能騎得更遠?市民最後一公裡出行如何更好得到有效保障?在市「兩會」召開之際,深圳部分政協委員呼籲,對單車「禁投令」鬆綁,開放市場競爭,以促進單車平臺優勝劣汰。
深圳共享單車已存在明顯缺口
深圳單車「禁投令」執行兩年四個月有餘。一些市民發現,車輛短缺抑或供需分布不平衡已成為困擾出行的新痛點。與此同時,各單車平臺「殭屍車」清理不及時、車輛亂停放等管理問題依然突出。
根據市交通運輸局2019年發布的數據,深圳在運營車輛數已下降至48萬輛,與高峰期相比,坪山、光明等4個區域單車數量減少超過五成。單車日均使用量84.9 萬人次,與此前日均517萬人次的騎行峰值形成鮮明對比。以實際可用車輛評估,深圳共享單車存在約20萬輛的缺口。此後,雖然哈囉獲準試點進入深圳,但運營範圍僅限於寶安兩個街道,1萬輛單車的投放量相對需求亦有不足。
市民也很容易感受到共享單車的寥落。「2018年底的時候,上班、去蓮花山、去書城我基本都是騎車去的,也就十幾二十分鐘的事情,去年4月份以後又恢復成開車了。單車越來越少,找輛車要走好幾百米,太麻煩。」家住景田的市民葉先生表示。
雖然單車數量明顯下降,但深圳市交通局最新發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深圳市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企業運營服務考核結果的公告》仍然指出,單車企業在車輛運營效率及車輛運維方面仍有待提升,車輛活躍度、日均騎行量、車輛周轉率、車輛完好率及專項檢查等各項指標得分較低。
呼籲給單車「禁投令」鬆綁
「街頭大量殘舊共享單車不但無法為市民提供服務,還佔用了寶貴的公共空間和政府行政資源。單車亂停亂放、張貼小廣告等現象也嚴重影響了市容環境。這背後凸顯的是相關運營企業沒有持續投入、運維力量不足,缺乏智能化、精細化、差異化的運營管理手段等多方面問題。」深圳市政協委員王雪表示,「禁投令」之下,政府對單車企業考核約束力不夠,平臺改進動力缺失,這不利於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也不利於城市綠色出行。
王雪提出,立足深圳慢行系統的規劃日趨完善,以及共享單車在短距離出行和末端接駁的重要價值,建議深圳儘快結束共享單車「禁投令」,通過公開招投標、局部試點等形式開放市場,引入新的優質企業,重新激發市場的活力,倒逼運營企業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不斷升級城市共享單車的管理服務標準,形成更規範、健康行業格局。同時,滾動開展行業評估與考核,考核結果與經營份額、經營範圍等指標掛鈎,加強引導市民、企業、政府三方共治。對於破舊無法提供騎行服務的單車,通過執法手段有效督導相關企業回收清理,保障城市空間被合理利用,保障市民有車騎,有好車騎。
此外,王雪建議,要建立共享單車企業和用戶個人雙向信用管理制度。鼓勵企業對存在不按規定騎行、停放等不良行為的用戶,可以採取提高收費標準、限制使用等聯合懲戒措施。建立警企合作機制,對破壞、私佔、倒賣共享單車的用戶依法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廣州率先破冰為行業帶來新活力
實際上,為治理野蠻生長帶來的共享單車亂象,從2017年年中開始,上海、杭州、福州、廣州、南京等多個城市也陸續出臺了「以總量控制為基礎」的共享單車限制令。這也成了國內共享單車行業發展的「分水嶺」。客觀來說,至少在遏制無序和超量投放層面,「禁投令」消解了之前共享單車大量違規佔用公共空間、道路資源的問題,也讓企業及其背後的資本方回歸理性,包括促使企業在發展模式上尋求從粗放型到精細化的轉變。
但眼下當初實施「禁投令」的條件已逐漸消失。2019年4月,廣州率先破冰,通過公開招標方式選擇3家運營商分配40萬輛共享單車配額,哈囉、青桔獲得入場證,而此前押金問題纏身的ofo宣布出局。新舊更替之下的廣州共享單車市場,在過去大半年裡變得更具活力,市民可以使用的好車變多了,共享單車領域的亂象也有所減少。業內認為,在探索實現開放與規範間的平衡,規範企業準入和退出等方面,廣州經驗對於深圳等其他城市有著參考意義。
(文章來源: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