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餘家主流媒體走進江門,追尋僑鄉抗戰印記

2021-01-05 瀟湘晨報

8月26日至27日,江門市委網信辦、江門市委黨史研究室組織「熱血五邑人,可敬僑鄉魂」追尋江門抗戰印記主題活動,邀請20餘家主流媒體走進江門市,尋訪「飛虎隊」抗戰史跡,探訪參與諾曼第登陸的華僑老兵故居,參觀開平南樓,在歷史印記中挖掘紅色基因,講述僑鄉抗戰故事。

媒體團走進臺山華僑博物館採訪調研。

在臺山市,媒體團參觀了「飛虎隊」紀念亭、紀念牌樓以及臺山華僑博物館,近距離接觸「飛虎隊」有關文物、史料。

「飛虎亭」是臺山紅色旅遊景點之一。

臺山華僑博物館負責人講述「飛虎隊」故事。

據介紹,「飛虎隊」即成立於1941年的「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後多次更名),飛行員中有不少五邑華裔青年,其中地勤人員超九成是五邑華裔青年技術人員。「飛虎隊」出色地完成了對日作戰和「駝峰航線」運輸抗戰物資等英勇使命,為中國奪回戰場制空權和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臺山市大江鎮水樓潮慶村,媒體團走進黃君裕故居,聆聽當地鄉親講述這位臺山籍華僑老兵,參加諾曼第登陸的故事。1944年6月6日,黃君裕和戰友奔赴法國,成為第一波中最早登上奧馬哈海灘的戰士之一。隨後遭到德軍密集的掃射和轟炸,187人的部隊只剩他一個人活了下來,得以繼續作戰。其事跡表明,「二戰期間的歐洲戰場,也有不少炎黃子孫拋頭顱灑熱血」。

雄踞於潭江北岸的南樓,是僑鄉人民英勇抗日的歷史見證。27日,媒體團來到開平市赤坎鎮,參觀抗戰遺址、司徒氏圖書館,採訪烈士後人和知情人士,實地尋訪「南樓七壯士」抗日史跡。

南樓是僑鄉人民英勇抗日的歷史見證。

1945年7月,抗戰勝利前夕,日軍節節敗退,急於打通雷州半島至廣州撤退的水上路線。而南樓恰好控制著潭江的三埠和赤坎河段,是日軍撤退的水上必經之路。7月16日晚,日軍分三路進犯赤坎,司徒四鄉自衛隊中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濃、司徒丙等7名自衛隊員據守南樓展開抗擊,射殺日軍官兵16名。25日,日軍公然違反國際公約,用毒瓦斯炮彈炮轟南樓,致使七壯士中毒昏迷被俘,後英勇就義。

「南樓七壯士」戰鬥10天9夜後全部英勇犧牲。

「江門不僅僅是僑鄉,更是一座紅色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記者姜曉丹說,通過到紅色景點和抗戰遺址採訪調研,挖掘出許多以前不為人知的抗戰故事,尤其江門人和江門華僑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令人動容。

江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網信辦主任尹安學表示,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希望通過追尋江門紅色印記,挖掘江門華僑抗戰歷史,講好僑鄉抗戰故事,弘揚革命精神,讓人們銘記這段歷史,以史為鑑。同時,希望偉大的抗戰精神激勵一代代年輕人勠力同心,砥礪奮進。

【記者】任龍

【作者】 任龍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追尋紅色印記 星工坊劇組《劉胡蘭》等三劇開拍
    (原標題:追尋紅色印記,打造精品課本劇!星工坊劇組《劉胡蘭》等三劇開拍)  春回大地,星工坊劇組抗戰課本劇拍攝再次踏上徵程。接過《歌唱二小放牛郎》、《董存瑞》的接力棒,本月星工坊劇組又有《劉胡蘭》、《金色的魚鉤》、《雞毛信》三部劇投入開拍,依舊是歷經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草根小演員、專業嚴謹的拍攝團隊以及專門選取的場地布景,這一次星工坊劇組繼續以孩子們的原生態表演真實還原抗戰歷史,喚起包括同齡人在內的廣大觀眾強烈的愛國熱情。
  • 江門加強僑鄉特色菜式研發和推廣 帶動粵菜發展
    市「粵菜師傅」研修院召開首場年會加強僑鄉特色菜式研發和推廣江門日報訊 (記者/傅雅蓉) 為加強江門僑鄉特色菜式研發和推廣,帶動粵菜相關產業發展,近日,2020年江門市「粵菜師傅」研修院首場年會暨五邑菜系研討會召開
  • 江門今年計劃包裝打造20個博物館
    江門俗稱五邑地區,素有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支持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江門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人數比較多、貢獻比較大。
  • 回看僑鄉2020:改革不止 重壓之下江門再闖關
    回看僑鄉2020|改革不止:重壓之下江門再闖關  如果沒有疫情,江門華津集團古井廠區會在2020年5月份正式投產。2018年立項,2019年蓋廠房、裝設備,華津距離開工投產只剩下廠房驗收這一步。
  • 江門全力推動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建設
    在近日舉辦的「少年中國說」走進澳門系列活動中,來自江門福泉奧林匹克學校的學生羅志軒向江門、澳門兩地的嘉賓講述了梁啓超的家風小故事,傳遞優良的家教家風。 「僑」是江門獨特的城市基因。祖籍江門的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超400萬人。
  • 江門臺山將免費開放「飛虎隊」多媒體資源庫(圖)
    近日,由江門市博物館、江門五邑聯合博物館與南方日報社江門辦事處聯合推出的《江門寶藏:南方+帶您在僑鄉尋寶》走進臺山市博物館,對入選「我最好奇的十大僑鄉寶藏」的梁炳聰穿過的飛虎隊上尉軍裝進行直播,講述臺山僑胞與飛虎隊的故事。
  • 20餘家主流媒體及百餘家縣級融媒加盟!山東省戶外教育協會融媒體專...
    為更好地發揮主流媒體在山東戶外教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在山東省戶外教育協會的支持下,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聯手20餘家省內主流媒體以及百餘家縣級融媒體中心成立了山東省戶外教育協會融媒體專委會。山東省戶外教育協會融媒體專委會日前濟南正式揭牌成立,山東戶外教育協會會長張元凱、山東廣播電視臺數據輿情中心副主任張立共同為專委會揭牌。
  • 「雙都相約·川流不息」 江門文旅推介交流會走進成都
    江門與成都在自然風光、人文風俗、氣候環境、旅遊特色等方面差異顯著,旅遊資源互補性強,一直以來,成都與江門也互為旅遊目的地和客源地。隨著跨省遊政策的開放,國內跨省團隊遊按下「重啟鍵」。成都與江門應共同攜手,共享發展與美好。
  • 江門《炎黃天地》雜誌創刊100期——中國新聞網·廣東
    「江門炎黃文化微信公眾號」開通誌慶儀式。李健群 攝  據介紹,《炎黃天地》創刊於1997年,2008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為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廣東省正式僑刊。23年來,《炎黃天地》立足五邑大地,情系海內外鄉親,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江門五邑僑鄉文化中,與時俱進,緊貼時代,開拓創新,反映僑情,敘說鄉音,溝通僑胞,服務社會,助力發展。
  • ...僑鄉聯五洲!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江門臺山市舉行
    11月20日,江門市華僑華人交流合作活動月——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開幕式在江門臺山市舉行,本次活動以「海絲系文脈 僑鄉聯五洲」為主題。江門將以此為契機,加強與各方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文化文物事業往更深層次發展,共同探討實踐考古遺址公園聯盟未來的新方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需求、文旅融合的新方法、社會力量參與的新模式。
  • 東藝宮燈、周家拳、臺山冬蓉、羅氏柑普茶……江門元素閃亮廣東旅...
    江門展區的非遺周家拳表演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觀看。   江門日報訊 (文/圖 記者/易航) 昨日,2020廣東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廣東旅博會」)在廣州開幕,為期3天。我市100餘家企業,近200人參展,共設21個獨立攤位,採用圖片、視頻、直播帶貨等形式展示江門獨特的僑鄉文化。
  • 江門應急廣播100.2正式開播!
    > 廣州江門市應急管理局與江門市廣播電視臺聯合推出的江門應急廣播6月23日上午,江門市應急管理局與江門廣播電視臺舉行江門市應急宣傳籤約暨江門應急廣播揭牌儀式,江門市應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志方,江門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何志斌,江門市應急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霞、江門市廣播電視臺黨委成員
  • 中國僑都 詩邑江門引全國媒體關注
    集江門文遊資源,塑江門文旅品牌形象。4月22日,江門市文旅品牌發布暨文旅政策宣介會在江門市龍溪湖閱讀中心召開,會上發布了江門文旅品牌LOGO、江門市僑鄉文化遺產遊徑總體規劃、江門市扶持文旅行業復甦和振興相關政策、
  • 中國南粵古驛道少兒繪畫大賽廣東省總決賽在江門收官
    央廣網江門12月20日消息(記者何偉奇 通訊員陳江齊)12月19日至20日,「藝道遊學·中國南粵古驛道第四屆少兒繪畫大賽」廣東省總決賽在江門開平市塘口鎮舊墟糧倉成功舉辦,全省各地級市共計598組優秀選手及其家庭匯集於廣東省內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通過童真的筆觸展示僑鄉之美。
  • 歐陽氏宗祠:巴金在此開始江門創作之旅
    今天下午,江門市委宣傳部等組織的「僑都尋蹤,灣區追夢」媒體江門採風活動,新華社等30多家媒體共40多名記者來到僑鄉江門,尋蹤100多年前五邑先賢出洋的蹤跡,感受江門僑鄉深厚廣府文化,體驗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平臺的步伐。
  • 20城聯動 千團遊江門 江門率先在省內吹響旅遊促消費號角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向好,江門旅遊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廣東省文旅業重啟後,江門旅遊業進入復甦快車道。為進一步推動我市文旅消費提速增效,吸引更多的省內遊客到江門遊玩,「20城聯動·千團遊江門」活動啟動儀式將於6月18日舉辦,同時,市文廣旅體局將啟動600萬元獎補促銷資金扶持文旅發展,推動開展我市「惠民消費·夏日繽紛100天」活動,招徠約10萬省內遊客到江門賞美景、品美食。
  •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
    推動江門與港澳合作 開展僑鄉文化研究據了解,江門市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區位優勢突出,開發腹地廣闊。江門擁有「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人口眾多、分布全球五大洲,華僑華人與港澳臺同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具有獨特作用。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約7000名港澳居民在江門就業參保,約3000名港澳居民到江門創業。
  • 江門臺山市一個鎮,被稱為中國第一僑鄉,是廣東中心鎮
    廣東省江門臺山市(縣級市)有2個全國重點鎮,一個是廣海鎮,前面的文章已經說過了。另外一個則是鬥山鎮,和廣海鎮一樣,也地處臺山市南部。鬥山鎮是一個名鎮,除了是全國重點鎮,還是廣東中心鎮之一。全鎮人口約5萬,而旅外華僑、港澳臺同胞多達8萬餘人,素有「中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鬥山」的稱號。鬥山鎮距離臺山市區約28公裡,毗鄰珠海、中山,區位優越,交通較為便利,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鬥山鎮地形較為平坦,是「魚米之鄉」,鰻魚養殖池塘遍布,是鰻魚養殖專業鎮,是鬥山的支柱產業之一,其中青鰻出口佔全國出口總量一半以上。
  • ...追尋千年文字信仰——浙江衛視人文紀錄片《西泠印社》評議
    作品以「印」為核,以浙江頗具代表性的印人社團「西泠印社」的百年發展為內容,向受眾徐徐展開了一幅走進印壇大師過往、感知百年名社滄桑、接受金石文化浸潤、體悟傳統文化悠遠的歷史畫卷,其藝術魅力與文化厚度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考察團到訪開平臺山 感受僑鄉「世遺」魅力
    昨天,在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主任、教授張國雄的帶領下,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組成考察團,先後到訪開平市、臺山市,考察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以及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紀念廣場、博物館,深入了解僑鄉歷史文化,感受僑鄉「世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