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至27日,江門市委網信辦、江門市委黨史研究室組織「熱血五邑人,可敬僑鄉魂」追尋江門抗戰印記主題活動,邀請20餘家主流媒體走進江門市,尋訪「飛虎隊」抗戰史跡,探訪參與諾曼第登陸的華僑老兵故居,參觀開平南樓,在歷史印記中挖掘紅色基因,講述僑鄉抗戰故事。
媒體團走進臺山華僑博物館採訪調研。
在臺山市,媒體團參觀了「飛虎隊」紀念亭、紀念牌樓以及臺山華僑博物館,近距離接觸「飛虎隊」有關文物、史料。
「飛虎亭」是臺山紅色旅遊景點之一。
臺山華僑博物館負責人講述「飛虎隊」故事。
據介紹,「飛虎隊」即成立於1941年的「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後多次更名),飛行員中有不少五邑華裔青年,其中地勤人員超九成是五邑華裔青年技術人員。「飛虎隊」出色地完成了對日作戰和「駝峰航線」運輸抗戰物資等英勇使命,為中國奪回戰場制空權和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臺山市大江鎮水樓潮慶村,媒體團走進黃君裕故居,聆聽當地鄉親講述這位臺山籍華僑老兵,參加諾曼第登陸的故事。1944年6月6日,黃君裕和戰友奔赴法國,成為第一波中最早登上奧馬哈海灘的戰士之一。隨後遭到德軍密集的掃射和轟炸,187人的部隊只剩他一個人活了下來,得以繼續作戰。其事跡表明,「二戰期間的歐洲戰場,也有不少炎黃子孫拋頭顱灑熱血」。
雄踞於潭江北岸的南樓,是僑鄉人民英勇抗日的歷史見證。27日,媒體團來到開平市赤坎鎮,參觀抗戰遺址、司徒氏圖書館,採訪烈士後人和知情人士,實地尋訪「南樓七壯士」抗日史跡。
南樓是僑鄉人民英勇抗日的歷史見證。
1945年7月,抗戰勝利前夕,日軍節節敗退,急於打通雷州半島至廣州撤退的水上路線。而南樓恰好控制著潭江的三埠和赤坎河段,是日軍撤退的水上必經之路。7月16日晚,日軍分三路進犯赤坎,司徒四鄉自衛隊中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濃、司徒丙等7名自衛隊員據守南樓展開抗擊,射殺日軍官兵16名。25日,日軍公然違反國際公約,用毒瓦斯炮彈炮轟南樓,致使七壯士中毒昏迷被俘,後英勇就義。
「南樓七壯士」戰鬥10天9夜後全部英勇犧牲。
「江門不僅僅是僑鄉,更是一座紅色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記者姜曉丹說,通過到紅色景點和抗戰遺址採訪調研,挖掘出許多以前不為人知的抗戰故事,尤其江門人和江門華僑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令人動容。
江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網信辦主任尹安學表示,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希望通過追尋江門紅色印記,挖掘江門華僑抗戰歷史,講好僑鄉抗戰故事,弘揚革命精神,讓人們銘記這段歷史,以史為鑑。同時,希望偉大的抗戰精神激勵一代代年輕人勠力同心,砥礪奮進。
【記者】任龍
【作者】 任龍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