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謂是「分久必合」,有了滴滴和快的、58和趕集這兩對從互撕到牽手的「模範夫妻」,什麼時候攜程和去哪兒能撮合到一起,就成了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不久之前,業內又傳聞攜程和去哪兒已在秘密談判合併事宜。這兩天,兩家公司紛紛表態,雖然佐證了曾經的確雙方有過談判,但是,現在和未來,兩家公司不會在一起了!
時間追溯到去年,攜程與去哪兒就曾傳出過合併的消息。當雙方均未證實此事,而行業流傳的說法是,無論收購由任何一方發起,收購後只會留一個CEO,而雙方都不願意放棄主導權。
五月初,又有傳聞稱雙方醞釀合併——百度擬通過控股攜程再促成與其去哪兒網的合併,交易已接近尾聲。然而,這個消息快速被雙方否認。
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攜程和去哪兒遭遇了不少風波,國內酒店斷供去哪兒、攜程收購藝龍引發壟斷質疑……尤其是攜程將藝龍收入囊中,整合了以酒店預定為主的業務,同時也顯露出其雄踞整個在線旅遊市場的野心。對此,業內再度引發關於攜程與去哪兒合併的新一輪猜測。
直到去哪兒在第一季度財報中透露,該公司在6月1日書面拒絕了攜程——「2015年5月8日,公司收到了Ctrip.com國際有限公司(攜程)主動收購去哪兒所有流通股的要約,經過深思熟慮,我們於2015年6月1日書面拒絕了該提議。」
而攜程在6月3日回應稱「今年五月,在去哪兒主動接觸攜程對其進行投資的意願下,攜程向去哪兒的董事會發出了一份包含保密條款及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初步收購提案,表達了收購去哪兒的可能興趣。本星期攜程收到去哪兒拒絕了該提案的書面通知,並表示希望就此事宜進一步與攜程進行談判。基於去哪兒最近的業績表現和公司行為,攜程不再保留與其繼續探討可能的投資機會的興趣。」
攜程和去哪兒,分別是OTA和在線旅遊平臺兩類在線旅遊企業的佼佼者,雖然模式不盡相同,但因為大部分業務領域重合,多年來一直呈現競爭態勢。
根據艾瑞諮詢數據顯示,在過去半年時間裡,攜程網與去哪兒旅行網在PC端的用戶覆蓋人數都呈上漲趨勢,而攜程的日均覆蓋人數明顯高於去哪兒。
移動端方面,2014年Q4去哪兒APP的覆蓋人數略高於攜程。
此外,艾瑞還有數據表明,在5月下旬的一周時間裡,攜程與去哪兒的周覆蓋人數重合數為280萬人。在此基礎上,雙方各有所長,整合或許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無論是去哪兒的「拒絕」還是攜程的「放棄」,雙方的聲明中都透露出一個關鍵詞「主動」。
去哪兒稱,攜程主動收購其所有流通股的要約;攜程則反擊,表示去哪兒主動接觸攜程對其進行投資。
雖然雙方的緋聞塵埃落定,但究竟誰主動、誰拒絕、誰放棄,我們不得而知,只有結果顯而易見——這對歡喜冤家真的走不到一起了。
究竟為什麼雙方從試圖牽手走到如今的「友盡」?
首先,管理團隊對控制權的爭奪。去年關於攜程與去哪兒合併的傳聞就提到,正是因為雙方都不願意放棄主導權,而沒有達成共識。在雙方高管發給員工的內部信中,也透露出這樣的態度。反觀滴滴和快的合併之後的CO-CEO模式,似乎已經讓兩家企業快速磨合,近期聯合推出的一系列產品也證明雙方在燒錢競爭之後已經進入到產品推廣的新階段。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攜程和去哪兒無法借鑑這種合作模式,而又不能讓控制權落到任何一方手裡。
其次,雙方存在的巨大差異。不可否定,攜程和去哪兒在商業模式、增長速度、布局和發展方向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比如,OTA屬於重模式,而平臺類企業模式較輕。近年來,攜程不斷通過投資併購擴充版圖,而去哪兒則在渠道方面投入較小。
再次,攜程和去哪兒目前的體量較大,二者一旦合併,在實現業務互補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難。
但無論雙方是否最終走到一起,我們可以看到的現象是,以攜程為代表的OTA逐漸開放平臺投入力度,引入第三方供應商產品,而去哪兒等平臺型企業則將酒店等業務逐漸OTA化。
彼此學習,勝似在一起
總體而言,即便攜程和去哪兒並未最終走到一起,但兩類企業似乎正在逐漸融合彼此的優勢。或許經過一段時間的優化,各企業之間不再僅僅依靠價格戰搶佔市場,而是通過更多優質的產品提供給用戶,屆時整個在線旅遊行業或許能呈現出更良好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