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欒溪 熊為新 張啟棟】 室內鹽邊縣是典型的二半山區,貧困村和貧困人口佔全市半數以上,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鹽邊縣積極用好政策的繡花針,因地制宜,著力補齊貧困落後的短板,在實現全縣脫貧的同時,還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找到了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的致富道路。
教育扶貧顯成效 山裡娃終圓讀書夢
鹽邊縣溫泉彝族鄉道角村的村民,假歪挖老家以放羊為生,文化程度不高,經濟條件差,家裡三個孩子上學曾經是最大的問題。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後,鹽邊縣全面落實的教育扶貧政策。深入實施「改薄計劃」,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前教育減免保教費和高中階段免學費、國家助學金政策,切實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假歪挖老一家享受到了各項教育扶貧政策,目前,大兒子已在成都上班,二兒子就讀於西華師大,最小的女兒也在溫泉彝族鄉中心小學校讀5年級,孩子們接連走出大山,假歪挖老深感欣慰。
「努力吧,我們一定能走出大山」,這是溫泉彝族鄉中心小學校教學樓上書寫的標語,過去的7年,這個邊遠的鄉村小學走出了20多個大學本科生。知識改變命運,也不斷在這座小山村裡上演著。
農村電商開闢脫貧致富新道路
眼前這位拿著手機在地裡直播的人,叫李樹德,他曾是溫泉彝族鄉大窩凼村的貧困戶。大窩凼村是溫泉彝族鄉最邊遠的少數民族村,產業大多以土豆、蕎麥、圓根蘿蔔為主,由於海拔高,土地貧瘠,村裡的農產品銷路一直都不好。
2014年,隨著脫貧攻堅戰打響,大窩凼村不但修建了通村道路,還率先創建起了「金窩凼」農產品品牌,網際網路思維的熱潮傳進山村,李樹德便學起了直播技術,從而擺脫了貧困戶的身份。
7年脫貧攻堅,好政策、好項目、好經驗成為落到鹽邊縣貧困山村土地上的「紅包」,在農業供給側改革推進中,全縣加快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緊密銜接,用工業思維發展現代農業,堅持山地特色農業、綠色農產品基地、農文旅融合的高效發展。
吃「文旅飯」 走「致富」路
在我的身後,就是攀西大裂谷格薩拉生態旅遊區,憑藉著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格薩拉景區,也成為了康養度假,休閒避暑科考探秘的旅遊勝地。每年這裡的遊客接待量達到10萬餘人。
沙金華,是攀西大裂谷格薩拉生態旅遊區的一名導遊,也是省級金熊貓導遊獎牌獲得者。很難想像,這位普通話流利的彝族小夥曾經也是格薩拉彝族鄉的貧困戶,沙金華說,景區未開發以前,他連漢語都不會。隨著我市推出大香格裡拉環線遊精品路線,打造「山水鹽邊」的康養旅遊品牌。越來越多的遊客進入格薩拉,帶動起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沙金華也在村幹部的幫助下學習起了普通話,努力成為一名導遊,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旅遊業的發展,為沙金華打開了全新的世界,目前,在格薩拉景區有2000餘名像沙金華這樣的貧困群眾端起了資源碗,吃上了旅遊飯。
截至2019年12月,鹽邊縣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所有貧困村、貧困人口脫貧退出任務,先後被省委省政府評為脫貧攻堅「優秀縣」「先進縣」「五個一」幫扶先進集體。脫貧摘帽不是終點,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正在全面鋪開,今年,全縣設立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1855.85萬元,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種植業6萬餘畝,累計提供就業崗位0.18萬個,促進轉移就業5513人。
【來源:2020-12-21】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