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中國建設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章更生近日在聯合國中小微企業日高峰論壇中發表演講,詳細分析了建行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投身普惠金融事業的必要性、優勢和有效路徑。章更生行長用形象的方式描述了國有大行做普惠金融就像是讓大象跳舞——看似難以實現,但只要視為是應盡之責,並跳出金融做金融,大象也能翩翩起舞!
(以下為演講的文字稿)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發言的主題是:科技賦能普惠,大象也能跳舞。圍繞大銀行能不能做普惠、怎麼做普惠,結合建設銀行的實踐,和大家分享三點體會。
一、大型銀行服務小微企業,就像讓大象跳舞
小微企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們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但長期以來,小微企業「融資難」一直是個世界性難題。從需求端看,表現為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從供給端看,體現為信息獲取難、信用發現難和需求對接難,銀行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較高的經營成本和風險。
為破解這些難題,世界各國開展了廣泛的實踐和探索。其中,小型銀行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取得的成就,尤為顯著。例如,美國的社區銀行,重點發展「關係型」信貸,對本社區的居民情況有較為全面的掌握,能夠對其經濟狀況和信用水平進行合理評估,從而提供個性化服務,並降低風險。在德國,除德意志銀行等大銀行外,有近2000家中小銀行也都把中小企業服(業)務視為重點,服務覆蓋從中型企業到手工工匠。
從國內來看,全國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以及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約有4000家,在服務小微企業和農村市場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傳統的大型商業銀行要服務小微企業,就像是讓大象跳舞,似乎心有餘,而力不足。主要問題有三方面:一是不願跳。大銀行長期以來服務於市場的大客戶,動輒幾十億、幾百億的信貸投放,單戶規模大,收益見效快;相對而言,大企業經營規範、風險好控制,大銀行自然不願意躬身入局、一粒一粒的揀芝麻。二是不敢跳。小微企業平均生命周期只有不到3年,抗風險能力與大中企業相比,的確比較弱;而且傳統上要防好風險,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面對數量眾多的小微企業,管理難度大,大銀行的基層機構不敢觸碰。三是不會跳。小微企業融資一直存在缺信息、缺信用的「瓶頸」,而大銀行傳統的信貸方式,是針對大中型企業特點建立的,以財務信息為核心的評價模式,很難為小微企業精準「畫像」;當信用狀況無法判斷時,傳統的解決方式就是讓企業補充大量的材料,或提高申貸門檻、要求押品進行增信等,導致信貸流程繁瑣,效率低下。
那麼,大象到底能不能跳舞?這已成為一個傳統大型銀行正在面對、亟需解決的課題和時代命題。
二、只要固本出新、知能善用,大象也能跳舞
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大企業、大客戶金融脫媒趨勢明顯,金融新生業態快速滲透,傳統的「二八」定律正在被顛覆,未來的金融,必將是得草根者得天下,這是時代發展的大勢,也成為各機構的共識。例如像建設銀行,就主動轉型,明確提出把普惠金融作為全行發展戰略,這既是作為國有大型銀行的社會責任與擔當,也是培育新的發展空間,面向未來、開拓市場的現實選擇。
實際上,大銀行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有著先天的獨特優勢,可以總結為五大優勢:一是網點優勢。傳統銀行經過多年的持續經營和市場深耕,建立了龐大的網點體系和眾多的客戶經理等專業人才隊伍,能更好地貼近客戶,這是大銀行最大的優勢。例如,建設銀行在全國有14000多個網點,目前有96%可以開辦小微信貸業務。二是資金優勢。大銀行資金體量大,通過專項信貸規模安排,可以足額滿足客戶融資需要,覆蓋廣大的市場需求。三是供應鏈生態優勢。市場上的大客戶、頭部客戶資源主要集中在大銀行。它們的供應鏈上下遊集聚了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形成了巨大而豐富的供應鏈生態。依靠和大客戶間的合作關係,大銀行可以「以大帶小」,批量服務上下遊小微客群。四是風控優勢。大銀行一直注重風控體系的建設,在風控人才、風控技術、風控工具等方面有良好的積累。五是科技優勢。做小微企業業務,需要線上化、智能化,而這需要以科技為支撐。大銀行的科技力量是小銀行無法比擬的,例如,建設銀行的科技人員有1萬人的規模。
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對大銀行的原有優勢進行了進一步催化和賦能,實現了重塑和最有效的發揮,形成「1+1>2」的質變效應。首先,銀行業一直是推動科技應用和發展的重要領域,具有良好的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其次,在得數據者得天下的今天,大銀行實際上擁有最真實、最海量的數據積累,具備了數位化發展的內核。第三,大銀行具有大投入的能力。目前,市場上各大銀行都把金融科技作為推進戰略,科技投入的佔比越來越高。運用科技賦能金融,成為前瞻性的共識和趨勢。通過金融科技的賦能,銀行的轉型和再造能力大大提升,為大象起舞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只要數字重構,科技賦能,就能跳出普惠金融服務最強音
近年來,現代科技發展推動社會生產、生活快速向數位化遷徙,數據成為新型的生產要素,也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源。大銀行只有將數據作為資產來經營,通過數字應用和科技賦能,圍繞數字、平臺、生態、賦能,持續推進自身經營模式的創新與升級,才能跳出普惠金融最強好聲音。
一是發展數字普惠,推進供給模式創新。從根本上破解小微企業資信不完整、難真實的痛點,首先是改變以財務指標為核心的評價方式。通過對客戶經營行為、結算行為、納稅行為等海量數據的挖掘整合應用,為客戶進行全息立體畫像,就可以為廣大的小微企業發現信用、重構信用。其次要改造原有的作業流程。傳統信貸業務的客戶評價、審批、放款等流程環節,大量依靠人工作業,耗時長、效率低。利用數位化技術,實現數據信息自動採集、模型自動評價和標準化機控,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同時,大幅提升效率。
例如,建設銀行通過整合海量的對公、對私客戶數據,接入工商、稅務、電力等多維度外部數據,建立客戶評價模型、審批模型和預警模型等,逐步構建起了「批量化獲客、精準化畫像、自動化審批、智能化風控、綜合化服務」的普惠金融新模式,創新推出「小微快貸」線上化業務,實現「一分鐘融資、一站式服務、一價式收費」的信貸體驗。過去,建設銀行每年普惠金融貸款新增只有大約100-200億;而「小微快貸」業務上線三年多來,已累計為120萬戶小微企業,投放貸款2.4萬億元;其中,信用貸款客戶佔比超過70%。
二是建設開放平臺,全面觸達客戶需求。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供給端做好服務優化的同時,也要改變客戶原有的、對銀行信貸門檻高、貸款難的認識,讓客戶了解銀行新產品新服務的便捷優勢。網際網路技術的深化應用和開放銀行平臺建設,讓大象肢體更加舒展,不僅可以精準畫像、做到「知你」,而且向以客戶體驗為核心的「懂你」服務轉變。
例如,建設銀行推出面向小微企業的「惠懂你」手機移動端融資新平臺,隨時隨地、全程在線提供信貸服務;並通過場景連結、功能嵌入和深度融合等方式,以出海服務擴展平臺引流,以入海服務引入工商、稅務等外部服務,推動全渠道、多觸點、零距離的綜合性服務。截至今年5月末,「惠懂你」訪問量近億次,下載量超過1300萬次,認證企業340餘萬戶,授信金額超過2100億元。
三是構建普惠生態,與各方共生共榮。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隨著工業化時代向數位化時代快速演進,生態化也將成為社會生產和金融服務的重要表現特徵。未來的組織和個人都將成為萬物互聯中的節點,這意味著,聯網才能整合資源、攜手並進,斷網就會孤舟難行、事倍功半。
對銀行而言,要適應生態化趨勢,需要跳出金融做金融。充分發揮連接優勢、科技優勢,參與社會治理,以金融能力賦能社會,再以非金融服務反哺金融。通過打造開放共享、合作創新的新生態、新舞臺,廣泛建立我們的朋友圈,實現銀行和社會各界的多方賦能、互利共贏。例如在傳統的融資之外,建設銀行成立建行大學,推動金融知識普及,開展「普惠金融百萬創業者培訓計劃」,覆蓋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等117萬人次。將銀行服務前移,與相關政府部門、創投、孵化等機構合作,建立「創業者港灣」,為中小科創企業提供創業共享空間、投貸聯動支持等孵化服務,扶植有科技含量、有前景的小微創業者們快速成長。
我深信,在我們的共同探索下,大象也能夠翩翩起舞,為實現金融服務「普」羅社會大眾,「惠」及廣大民生,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