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叮咚買菜正式宣布進軍西南,首站入駐成都,這一主打「產地直採+前置倉配貨+最快29分鐘配送到家」模式的生鮮電商平臺,今年10月以來,新覆蓋南京、揚州、馬鞍山、廊坊、佛山和成都等10餘個城市。
疫情期間,大多數企業放緩甚至暫停擴張步伐,叮咚買菜為何在全國範圍內加速布局?幾經沉浮的生鮮電商行業市場前景如何?生鮮電商平臺成功的秘訣在哪?對此,證券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在他看來,生鮮電商表面上看是消費網際網路,本質上卻是產業網際網路,背後是巨大且落後的農業產業,鑑於農業處在巨大的轉型期,生鮮電商行業的春天正在到來。
「傳統農業是一條『悲傷曲線』,首端是種植、養殖、生產,末端是銷售,中間環節包括集採、代理、經銷商、各級批發商等漫長的鏈條。兩頭弱小、分散,中間環節龐大冗雜、低效率,這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產業。」梁昌霖向證券時報記者進一步闡述稱,「現代化農業的出現、新零售企業的壯大和物流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進步,倒逼上遊提高品質和服務,我國農業進入巨大的轉型期,這意味著生鮮電商會有巨大的發展機會。」
疫情加速了生鮮電商發展趨勢
證券時報記者:成立三年來,叮咚買菜目前發展情況如何?
梁昌霖:成立三年多來,叮咚買菜已在北上廣深等20餘個城市開設超800家前置倉,日訂單量超80萬單,次月復購率達60%,服務全國近3000萬用戶。
今年10月以來,叮咚買菜加速了全國布局,新覆蓋南京、揚州、馬鞍山、廊坊、佛山等十餘個城市。其中,11月28日,叮咚買菜剛剛正式宣布進軍西南,首站入駐成都,首批開設的17個前置倉基本覆蓋成都各市轄區,為周邊3公裡左右的消費者提供肉禽蛋奶、蔬菜水果、米麵糧油等新鮮食材即時到家服務。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疫情期間,叮咚買菜業務開展情況如何?您如何看待疫情對生鮮電商行業的推動作用?
梁昌霖: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讓生鮮電商平臺訂單量驟增。年初,叮咚買菜迅速成立了三個「戰鬥小組」,分別為保安全小組、保供應小組和保配送小組,並確定疫情期間的目標是「保供應、穩菜價」,不再考核毛利率與盈利情況,保障供應充足穩定。一系列的舉措,加上此前搭建起的穩固供應鏈,讓叮咚買菜扛住了訂單壓力,業務量大幅增加。
疫情沒有改變生鮮電商行業的商業本質,只是有些趨勢被加速了。比如,疫情倒逼全民向線上集中,提供了不可逆的體驗,加速了用戶習慣固化與泛化的進程,疫情結束後,很多用戶的存量需求也會遷移到線上。
數位化是生鮮電商的基礎設施
證券時報記者:與其他生鮮電商平臺相比,叮咚買菜的優勢與特色在哪?
梁昌霖: 叮咚買菜生鮮堅持發展產地直採模式,目前,叮咚買菜已深入雲南、貴州、山東等地區,投資建設多個「叮咚買菜合作種植/養殖合作基地」。
在遍布全國的農業基地構成的生鮮直採模式支持下,叮咚買菜能夠加強與上遊的聯動,結合消費者運營、大數據等能力,為上遊農業輸出種植養殖標準,讓農民種出更適合市場的產品,幫助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同時,為各地生鮮產地的規模化銷售構築了強大的基礎保障,倒逼上遊進步。
目前,叮咚買菜生鮮商品數量已超2000個,涵蓋了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商品大類包括蔬菜、水果、水產、肉禽等,80%以上源自產地直採,直供產地達到350個,產地直供供應商超600家。
生鮮數位化方面,數位化是生鮮電商的基礎設施,供應鏈數位化是叮咚買菜一直聚焦的重點課題。叮咚買菜開發的智慧供應鏈系統,使得供應鏈更透明、更可控。從產地到運輸到分選倉到前置倉,每一棵小蔥從產地到末端到用戶手裡,都能看到小蔥從哪兒來的,將送到哪兒去。整個流程中,叮咚買菜採取「7+1 」品控流程,對生產、採購、分選中心、加工過程、前置倉、巡檢、分揀等各環節進行全方位品控。
生鮮難,還難在損耗高。傳統菜場的損耗率在30%以上,管理水平高的商超,商品損耗率也超過10%。而叮咚買菜的滯銷損耗只有1%,一方面基於人工智慧的預測系統,另一方面也是可以根據用戶喜好和倉儲數據做智能推薦。
通過銷量預測智能算法系統,叮咚買菜訂單的整體預測準確率達到90%以上,高效單品的整體預測準確率達到95%,極大地提高了運營效率,減少流程損耗,使得叮咚買菜在商品和服務的滿足水平和供應損耗方面實現了良好的平衡。
行業處於「低毛利率的紅利期「
證券時報記者:在您看來,生鮮電商行業目前處於什麼階段?
梁昌霖:生鮮電商行業目前處於「低毛利率的紅利期」。叮咚買菜做的是剛需的生意,屬於「衣食住行」中的「食」,這個賽道低毛利率的特徵是創業公司的護城河,剛需、抗周期性的特徵,更需要比拼硬功夫。相比傳統網際網路變化快、依賴營銷的特點,叮咚買菜主打的「前置倉生鮮」,巨頭未必能把低毛利率的生意做得更好。
證券時報記者:生鮮電商行業持續發展的秘訣是什麼?
梁昌霖:生鮮電商的秘訣在於復購率。大家都說網際網路流量為王,但是賣菜這件事卻不一樣,比流量更重要的是復購率。新用戶資源、流量資源總會枯竭,只有不斷挖掘既有用戶的需求,提高復購率,生鮮電商才能迎來持續發展的動力。
為什麼原來的生鮮電商都做得比較慘,吃這麼大的事情為什麼做不好?原因就是用戶覺得線上買菜不太靠譜:有時候品質不好,有時候不能準時送來,有時候買這個缺那個,需要經常去補貨。我們把「靠譜」總結為確定性:要品質確定,每次都不出問題;時間確定,準時送來,等著做飯沒問題;品類全,不需要再去補貨。
「確定性」達到後,用戶今天下單,明天會繼續下單,復購率就提高了。復購率一旦高,規模就上來了,訂單量就增加了。因此,我們認為訂單量高的一個原因是復購率高,而不是流量大。買菜是一件每天都要做的事,只有復購率高,規模才能上來。
確定性高帶來了復購率高、復購率高帶來了規模大、規模大帶來了效率高、效率高又增加了確定性,這是一個正循環,而復購率是解決這一循環的關鍵,只要提高復購率,正循環才能動起來。
生鮮電商各個模式均有發展空間
證券時報記者:近年來,資本紛紛追捧生鮮電商平臺,這將給行業發展帶來哪些變化?
梁昌霖:目前,線上生鮮滲透率並不高。資本對生鮮賽道的關注,一定程度上會助推消費者對線上生鮮的關注和嘗試;同時,隨著生鮮數位化基礎設施的不斷升級,生鮮供應鏈的不斷完善,物流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進步,能夠倒逼上遊提高品質和服務,有助於農業供給側的改革升級。
證券時報記者:目前,生鮮電商行業面臨的發展瓶頸有哪些?您認為應從哪方面進一步完善?
梁昌霖:每一種生鮮背後,都是漫長複雜的產業鏈、供應鏈。從田間地頭到餐桌,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將生鮮電商的競爭比作冰山,海平面上看到的是規模,海平面下看不到的是組織能力、供應鏈能力和數據算法能力。做好這些,才能在不確定性中實現確定性。
證券時報記者:有人認為,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才是未來零售行業的發展方向,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梁昌霖:每個模式都有其特點和優勢。叮咚買菜的前置倉業態是「自來水模式」,就好比擰開水龍頭,自來水就到家了。
前置倉模式的特點:一是極致便利,不需要花時間等待;二是不依賴選址,傳統零售商業以及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都非常依賴線下選址,但叮咚買菜的前置倉模式破解了這一難題;三是可以全城覆蓋。
證券時報記者:未來,叮咚買菜還將在哪些領域發力?有沒有進軍新零售領域的打算?
梁昌霖:生鮮市場規模巨大,但生鮮線上滲透率並不高,各個模式的生鮮品牌都有很大發展空間。目前,叮咚買菜更強調的是把自身業務做好,穩紮穩打,老老實實做好「賣菜」這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