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生鮮電商本質是產業網際網路 行業春天正在到來

2020-11-30 證券時報

11月28日,叮咚買菜正式宣布進軍西南,首站入駐成都,這一主打「產地直採+前置倉配貨+最快29分鐘配送到家」模式的生鮮電商平臺,今年10月以來,新覆蓋南京、揚州、馬鞍山、廊坊、佛山和成都等10餘個城市。

疫情期間,大多數企業放緩甚至暫停擴張步伐,叮咚買菜為何在全國範圍內加速布局?幾經沉浮的生鮮電商行業市場前景如何?生鮮電商平臺成功的秘訣在哪?對此,證券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在他看來,生鮮電商表面上看是消費網際網路,本質上卻是產業網際網路,背後是巨大且落後的農業產業,鑑於農業處在巨大的轉型期,生鮮電商行業的春天正在到來。

「傳統農業是一條『悲傷曲線』,首端是種植、養殖、生產,末端是銷售,中間環節包括集採、代理、經銷商、各級批發商等漫長的鏈條。兩頭弱小、分散,中間環節龐大冗雜、低效率,這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產業。」梁昌霖向證券時報記者進一步闡述稱,「現代化農業的出現、新零售企業的壯大和物流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進步,倒逼上遊提高品質和服務,我國農業進入巨大的轉型期,這意味著生鮮電商會有巨大的發展機會。」

疫情加速了生鮮電商發展趨勢

證券時報記者:成立三年來,叮咚買菜目前發展情況如何?

梁昌霖:成立三年多來,叮咚買菜已在北上廣深等20餘個城市開設超800家前置倉,日訂單量超80萬單,次月復購率達60%,服務全國近3000萬用戶。

今年10月以來,叮咚買菜加速了全國布局,新覆蓋南京、揚州、馬鞍山、廊坊、佛山等十餘個城市。其中,11月28日,叮咚買菜剛剛正式宣布進軍西南,首站入駐成都,首批開設的17個前置倉基本覆蓋成都各市轄區,為周邊3公裡左右的消費者提供肉禽蛋奶、蔬菜水果、米麵糧油等新鮮食材即時到家服務。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疫情期間,叮咚買菜業務開展情況如何?您如何看待疫情對生鮮電商行業的推動作用?

梁昌霖: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讓生鮮電商平臺訂單量驟增。年初,叮咚買菜迅速成立了三個「戰鬥小組」,分別為保安全小組、保供應小組和保配送小組,並確定疫情期間的目標是「保供應、穩菜價」,不再考核毛利率與盈利情況,保障供應充足穩定。一系列的舉措,加上此前搭建起的穩固供應鏈,讓叮咚買菜扛住了訂單壓力,業務量大幅增加。

疫情沒有改變生鮮電商行業的商業本質,只是有些趨勢被加速了。比如,疫情倒逼全民向線上集中,提供了不可逆的體驗,加速了用戶習慣固化與泛化的進程,疫情結束後,很多用戶的存量需求也會遷移到線上。

數位化是生鮮電商的基礎設施

證券時報記者:與其他生鮮電商平臺相比,叮咚買菜的優勢與特色在哪?

梁昌霖: 叮咚買菜生鮮堅持發展產地直採模式,目前,叮咚買菜已深入雲南、貴州、山東等地區,投資建設多個「叮咚買菜合作種植/養殖合作基地」。

在遍布全國的農業基地構成的生鮮直採模式支持下,叮咚買菜能夠加強與上遊的聯動,結合消費者運營、大數據等能力,為上遊農業輸出種植養殖標準,讓農民種出更適合市場的產品,幫助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同時,為各地生鮮產地的規模化銷售構築了強大的基礎保障,倒逼上遊進步。

目前,叮咚買菜生鮮商品數量已超2000個,涵蓋了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商品大類包括蔬菜、水果、水產、肉禽等,80%以上源自產地直採,直供產地達到350個,產地直供供應商超600家。

生鮮數位化方面,數位化是生鮮電商的基礎設施,供應鏈數位化是叮咚買菜一直聚焦的重點課題。叮咚買菜開發的智慧供應鏈系統,使得供應鏈更透明、更可控。從產地到運輸到分選倉到前置倉,每一棵小蔥從產地到末端到用戶手裡,都能看到小蔥從哪兒來的,將送到哪兒去。整個流程中,叮咚買菜採取「7+1 」品控流程,對生產、採購、分選中心、加工過程、前置倉、巡檢、分揀等各環節進行全方位品控。

生鮮難,還難在損耗高。傳統菜場的損耗率在30%以上,管理水平高的商超,商品損耗率也超過10%。而叮咚買菜的滯銷損耗只有1%,一方面基於人工智慧的預測系統,另一方面也是可以根據用戶喜好和倉儲數據做智能推薦。

通過銷量預測智能算法系統,叮咚買菜訂單的整體預測準確率達到90%以上,高效單品的整體預測準確率達到95%,極大地提高了運營效率,減少流程損耗,使得叮咚買菜在商品和服務的滿足水平和供應損耗方面實現了良好的平衡。

行業處於「低毛利率的紅利期「

證券時報記者:在您看來,生鮮電商行業目前處於什麼階段?

梁昌霖:生鮮電商行業目前處於「低毛利率的紅利期」。叮咚買菜做的是剛需的生意,屬於「衣食住行」中的「食」,這個賽道低毛利率的特徵是創業公司的護城河,剛需、抗周期性的特徵,更需要比拼硬功夫。相比傳統網際網路變化快、依賴營銷的特點,叮咚買菜主打的「前置倉生鮮」,巨頭未必能把低毛利率的生意做得更好。

證券時報記者:生鮮電商行業持續發展的秘訣是什麼?

梁昌霖:生鮮電商的秘訣在於復購率。大家都說網際網路流量為王,但是賣菜這件事卻不一樣,比流量更重要的是復購率。新用戶資源、流量資源總會枯竭,只有不斷挖掘既有用戶的需求,提高復購率,生鮮電商才能迎來持續發展的動力。

為什麼原來的生鮮電商都做得比較慘,吃這麼大的事情為什麼做不好?原因就是用戶覺得線上買菜不太靠譜:有時候品質不好,有時候不能準時送來,有時候買這個缺那個,需要經常去補貨。我們把「靠譜」總結為確定性:要品質確定,每次都不出問題;時間確定,準時送來,等著做飯沒問題;品類全,不需要再去補貨。

「確定性」達到後,用戶今天下單,明天會繼續下單,復購率就提高了。復購率一旦高,規模就上來了,訂單量就增加了。因此,我們認為訂單量高的一個原因是復購率高,而不是流量大。買菜是一件每天都要做的事,只有復購率高,規模才能上來。

確定性高帶來了復購率高、復購率高帶來了規模大、規模大帶來了效率高、效率高又增加了確定性,這是一個正循環,而復購率是解決這一循環的關鍵,只要提高復購率,正循環才能動起來。

生鮮電商各個模式均有發展空間

證券時報記者:近年來,資本紛紛追捧生鮮電商平臺,這將給行業發展帶來哪些變化?

梁昌霖:目前,線上生鮮滲透率並不高。資本對生鮮賽道的關注,一定程度上會助推消費者對線上生鮮的關注和嘗試;同時,隨著生鮮數位化基礎設施的不斷升級,生鮮供應鏈的不斷完善,物流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進步,能夠倒逼上遊提高品質和服務,有助於農業供給側的改革升級。

證券時報記者:目前,生鮮電商行業面臨的發展瓶頸有哪些?您認為應從哪方面進一步完善?

梁昌霖:每一種生鮮背後,都是漫長複雜的產業鏈、供應鏈。從田間地頭到餐桌,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將生鮮電商的競爭比作冰山,海平面上看到的是規模,海平面下看不到的是組織能力、供應鏈能力和數據算法能力。做好這些,才能在不確定性中實現確定性。

證券時報記者:有人認為,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才是未來零售行業的發展方向,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梁昌霖:每個模式都有其特點和優勢。叮咚買菜的前置倉業態是「自來水模式」,就好比擰開水龍頭,自來水就到家了。

前置倉模式的特點:一是極致便利,不需要花時間等待;二是不依賴選址,傳統零售商業以及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都非常依賴線下選址,但叮咚買菜的前置倉模式破解了這一難題;三是可以全城覆蓋。

證券時報記者:未來,叮咚買菜還將在哪些領域發力?有沒有進軍新零售領域的打算?

梁昌霖:生鮮市場規模巨大,但生鮮線上滲透率並不高,各個模式的生鮮品牌都有很大發展空間。目前,叮咚買菜更強調的是把自身業務做好,穩紮穩打,老老實實做好「賣菜」這件小事。

相關焦點

  • 對話叮咚買菜梁昌霖:大家各有立場,但生鮮賽道還沒到你死我活的時候
    成立27個月後,由於團隊人員較成立之初「膨脹」太多,叮咚買菜於近期搬離上海「老張江」(即張江高科技園區),在5公裡外地域更加寬闊的「新張江」紮營駐寨。 年會後的第一天,也是遷入新居的第4天,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首次公開對外披露相關業務數據。
  • 叮咚買菜創始人登新聞聯播:要繼續做好「網際網路+生活性服務」
    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是軍人出身,在很多垂直細分領域電商向綜合平臺電商轉型的當下,依然堅持要踏踏實實把「賣菜」這件事做好。近期,梁昌霖還作為浦東新區創業企業代表登上新聞聯播,他表示,親歷浦東的高質量發展,我們一定要推動創新對傳統產業的賦能,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取得新突破。
  • 生鮮電商生死路,叮咚買菜正在批量複製前置倉
    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腳步O2O逐漸成為市場主流,生鮮電商也開始萌芽,接下來幾年開始了大規模發展。2016年,隨著大部分生鮮電商的失敗,市場逐漸開始明朗,美團、餓了麼、百度外賣早已開通專門的生鮮頻道。隨之而來的是另一批打法更加合理,交付更加順暢的企業逐漸浮出水面,比如解決了交付端物流的每日優鮮,比如大舉進軍線下的盒馬生鮮,又比如從叮咚小區改名而來的叮咚買菜。
  • 叮咚買菜生鮮綜合體落戶蘇州崑山市
    1月8日,叮咚買菜生鮮綜合體暨區域銷售總部項目在江蘇省蘇州崑山市籤約,成為今年該市首個重大產業籤約項目。該項目計劃總投資6億美元,達產後年產值預計可達80億~100億元,將極大提升叮咚買菜對生鮮供應鏈的保障能力和生鮮產品品質的把控能力,激發區域一、二、三產業聯動效應。
  • 叮咚買菜的「確定性」邏輯
    叮咚買菜創始人兼 CEO陸君峰叮咚買菜以上海為核心城市,以生鮮為切入口工作人員在叮咚買菜一家前置倉內為網絡訂單配貨儘管身處電商行業,但叮咚買菜並沒有把關注點集中在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曾對媒體表示,賣菜不是簡單的流量生意,其本質是產業網際網路,背後是一個龐大的農業產業以及供應鏈體系。目前生鮮電商滲透率依然還不高,有萬億級市場待挖掘。但生鮮易損、供應集中的特點,決定了只有可確定、可控的供應鏈,以及品質確定、品類確定,才能真正解決商品從原產地到餐桌的一系列難題。在行業發展空前繁榮的同時,以叮咚買菜為代表的生鮮電商,會給消費者帶來越來越多的新商品和新體驗。
  • 叮咚買菜身上的「悖論」
    圍繞著買菜這件小事,2019年的生鮮電商已經一地雞毛。隨著去年呆蘿蔔、吉及鮮、秒生活、我廚等接連出現問題,寒冬嚴峻。但也就是在這一年,叮咚買菜卻走出了大本營上海,並在進行試探性的開城。在叮咚買菜新搬的總部大樓裡,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向包括虎嗅在內的媒體透露了一些基本數據。
  • 以叮咚買菜為例,看生鮮電商的春天是否已經到來?
    2017 年,當剛剛創立的生鮮電商「叮咚買菜」創始人兼 CEO 梁昌霖信心滿滿地定下這個「小目標」時,不少人都覺得梁昌霖是在說夢話;可誰能想到,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當年許下的豪言竟如此接近現實。那麼,生鮮電商的春天是否已經到來?下面筆者將採用 PEST 分析模型來深入探討生鮮電商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1. 政策層面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發展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政府有關部門先後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助力生鮮電商快速發展。
  • 叮咚買菜「北伐」疑團:野心不減、補貼無門、服務不顯 梁昌霖入京難
    叮咚買菜已經九個月沒有融資了。天眼查數據顯示,自叮咚買菜成立至今,共計完成9輪融資,其中2018年、2019年完成8輪,最後一次融資的時間停留在2019年7月。這對於正在籌備進京的叮咚買菜來說,似乎不是一個好消息。
  • 叮咚買菜的第一原理性
    在這裡,有人悄然退場,也有人正在蓄力生長。如果把生鮮賽道比喻成一個硝煙四起的戰場,其實也毫不過分,叮咚買菜創始人、CEO 梁昌霖也在年會結束後的一天向媒體直言道:「年會是我們一年當中唯一像過年的時候,其它時間都像『打仗』」。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鮮戰場雖然殘酷卻也具有生命力。
  • 叮咚買菜:數位化、人工智慧賦能 賣菜也能高科技
    最近幾個月,城市居民的買菜方式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從線下的菜場買菜,到在手機上動動手指,以生鮮電商為代表的在線消費等新興產業正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上海本土網際網路企業「叮咚買菜」便是其中一員。叮咚買菜2017年5月正式上線,2019年,總營收為50億元(人民幣),隨著疫情的暴發,僅2020年2月的單月營收就超過了12億元。創業需要定力,專注前置倉賣菜「在過去3年時間裡,我們是唯一一家只做『前置倉賣菜』一件事的生鮮電商公司。認定一件事,專注做好它,這種定力對創業者來說至關重要。」 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說。
  • 觀點 | 叮咚買菜:數位化、人工智慧賦能 賣菜也能高科技
    最近幾個月,城市居民的買菜方式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從線下的菜場買菜,到在手機上動動手指,以生鮮電商為代表的在線消費等新興產業正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上海本土網際網路企業「叮咚買菜」便是其中一員。叮咚買菜2017年5月正式上線,2019年,總營收為50億元(人民幣),隨著疫情的暴發,僅2020年2月的單月營收就超過了12億元。創業需要定力,專注前置倉賣菜「在過去3年時間裡,我們是唯一一家只做『前置倉賣菜』一件事的生鮮電商公司。認定一件事,專注做好它,這種定力對創業者來說至關重要。」 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說。
  • 8月再入兩城,叮咚買菜先擴張緩盈利
    時代周報記者 陳婷 發自上海在站穩華東之後,生鮮電商平臺叮咚買菜,正在加速跨區域擴張之中。據其透露,叮咚買菜在上海突破1萬單花了221天,在深圳突破1萬單花了42天,在北京第二天就實現了。且目前北京的前置倉數量已經接近80個,數量也將不斷增長。然而,在生鮮電商賽道激烈的競爭中,頭部生鮮平臺已進入了下半場,盈利與否、如何達成盈利,相較於規模擴張更加受到關注。
  • 叮咚買菜產品分析:叮咚買菜是如何成為生鮮電商行業一匹黑馬?
    在業內人眼中,叮咚買菜無疑是一匹現象級的黑馬,並且至今仍然保持指數級增長。叮咚買菜為什麼可以在死亡率如此之高的生鮮大戰中存活下來,並且一直保持快速發展?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帶你了解叮咚買菜這家公司以及生鮮電商行業的發展:
  • 助力北京「菜籃子」行動 叮咚買菜持續發力「前置倉」模式
    這些政策將進一步推動北京的生鮮電商產業升級。對此,知名生鮮電商創業公司叮咚買菜已經佔得先機。6月10日,北京市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1場新聞發布會。值得注意的是,會上,北京市商務局局長閆立剛介紹了《北京市促進新消費引領品質新生活行動方案》。
  • 單月營收翻倍 叮咚買菜逆勢增長的秘密
    但是,沒有網際網路巨頭加持的「叮咚買菜」,不但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了下來,更在疫情期間和後疫情時代,借勢成長為了和阿里的盒馬、騰訊參與合作的每日優鮮並肩的生鮮新零售巨頭。  2020年初的疫情的推波助瀾之下,叮咚買菜的訂單量暴增,上半年每月營收超過了10億,單2月就超過了12億。  如此快速的增長背後是什麼邏輯呢?本文我們一起來拆解這位生鮮賽道的頭部玩家。
  • 生鮮電商卻「疫」外崛起,一度超越盒馬和每日優鮮,成為行業大黑馬
    疫情之下,當實體商業、影院、飯店等行業受到衝擊時,生鮮電商卻「疫」外崛起,叮咚買菜、盒馬鮮生、拼多多等上海網際網路企業快速反應,持續輸出的「上海創新」不僅有助於企業在特殊時期逆市成長,也解決了相當一部分人「宅生活」中的一日三餐問題。
  • 單月營收翻倍,叮咚買菜逆勢增長的秘密
    叮咚買菜的創始人梁昌霖在之前創立了媽媽幫,而有著新消費觀念的年輕媽媽,正是適合叮咚買菜的客戶,在社區內投放客戶,可以直接精準定位到年輕媽媽客戶,可以低成本做到精準投放。 線上生鮮電商和菜市場不一樣,不是用戶可以直接看到商品、上手挑選的,商品的品質直接決定了用戶的第一印象。這無形中加強了用戶對於品質的重視程度,品質可以說是生鮮產業整個產品的生命。
  • 巨頭入場生鮮電商,功夫卻都在投資之外
    比如,2019年1月,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在上海建立了200個前置倉,到了2020年上海已接近300個。叮咚買菜首席戰略官、聯合創始人俞樂,在9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學第2屆「安泰交響」高峰論壇的現場,就叮咚買菜的快速增長做了發言。當然,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叮咚買菜也面臨著不小的競爭。
  • 王興徐正,叮咚來了!
    對此,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向虎嗅側面回應了這一消息:原本計劃是在春節後開業,由於疫情而擱置了。據悉,叮咚買菜目前已經有一批倉在建,部分還在進行選址。如今的生鮮電商明星玩家中,每日優鮮、盒馬、美團買菜和叮咚買菜已在北京聚齊了。
  • 叮咚買菜憑什麼爆發增長,和騰訊阿里成為生鮮三巨頭?
    生鮮電商成了炙手可熱且殘酷的戰場。巨頭紛紛加入,讓中小品牌的競爭力變弱,再加上這是一個非常燒錢的行業,導致很多生鮮電商的資金鍊斷裂,戰況慘不忍睹。但奇怪的是,沒有任何巨頭加持的叮咚買菜,奇蹟般的「倖存」下來,且不斷地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