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三年來,天河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保障環境安全為己任,不斷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為堅決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交出了一份綠色答卷,擦亮了天河區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名片。
碧水保衛戰成效明顯河湧水質明顯改善
天河區是廣州的經濟強區、人口大區,同時也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2018年以來,天河區累計出動執法人員22000餘人次,檢查企業6500餘家次,開展聯合執法行動150餘次,發出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650份,立案594宗,作出行政處罰決定530宗。三年來,天河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碧水保衛戰成效明顯。對比2017年,天河區納入廣州市重點整治河湧水質監測信息系統的3條河湧中,獵德湧、棠下湧、車陂湧水質指數下降3.4%、8.1%、23.8%。2020年1~10月,獵德湧、棠下湧、車陂湧水質與去年相比明顯好轉,水質指數分別下降42.6%、21.4%、20.0%。珠江獵德斷面水質消除劣V類,2020年1~10月達到IV類水質。
執法人員夜間檢查
天河區按照「控源、截汙、調水、清淤、管理」的治水方針,重點抓好控源、截汙和管理等方面工作,堅決打好治水攻堅戰。強化「散亂汙」場所清理整治,組建「前臺、後臺」工作隊伍,建立「兩上、兩下」工作機制,共清理「散亂汙」場所5500餘家。認真貫徹執行市總河長令第1至8號的工作部署,建立完善區、街、村(居)三級「河(湖)長制」。加強河湧水質監測,強化對轄區內企業排汙的監管,從速從嚴打擊水環境違法行為。全面推進汙水管網和截汙工程建設,敷設管網1300餘公裡。常態化做好河湧管理,加強轄區內93個小微水體整治,獵德湧等4條河湧達到「長制久清」要求,車陂橫湧等26條河湧達到「初見成效」要求。
執法人員檢查加油站
藍天保衛戰效果顯著,廣州中心城區排名第一
藍天保衛戰效果顯著。天河區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優良天數達到300天以上,無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氣。2020年1~10月,天河區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3.29,同比下降16.3%,廣州中心城區排名第一。SO2、NO2、PM10、PM2.5、CO、O3等汙染物濃度同比下降14.3%、14.3%、15.9%、23.1%、16.7%、13.2%。
天河區以控源為主、治管並重,全面推動大氣汙染綜合整治。加強餐飲業執法監管,組織對轄區內使用煤、重油等燃料的餐飲業戶開展排查整治。加強揮發性有機物(VOCs)行業企業的執法監管和整治,督導43家加油站安裝在線監控系統,完成91家汽修企業整治和在線監控設備安裝,強化對93家含有噴漆工藝的汽修企業執法監管。加強揚塵汙染控制,強化對主次幹道和廣場等重要區域保潔、灑水降塵工作,督促工地嚴格落實「6個100%」要求,累計巡查工地1200餘個次,發出《天河區施工工地揚塵汙染防控問題告知函》185份。加強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道路抽檢和停車站場柴油車尾氣檢測,共遙感監測機動車70000餘臺次,路檢2400餘臺次,檢測停車站場柴油車和用車大戶柴油車470餘臺次。
執法人員開展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
此外,淨土保衛戰穩步推進。強化土壤汙染源頭預防,加強轄區2家重點行業企業環境監管,開展14家納入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企業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嚴肅打擊偷排、超標排放重金屬等各類違法行為,督促相關企業做好土壤汙染防治工作,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加強耕地安全管理,開展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工作,完成天河區88個詳查點位核實和樣品採集工作。組織開展天河區402個耕地圖斑核實工作,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強化農產品(蔬菜)重金屬檢測,確保完成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的任務。強化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完成6個地塊土壤汙染狀況調查評審。建立本行政區域疑似汙染地塊和汙染地塊目錄,共35塊,嚴格按要求完成核查、評估和治理等工作。開展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核算工作,初步核算結果顯示天河區安全利用率達標。
強化服務,助力綠色發展
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天河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門也不斷深化生態環境監管服務,堅持監管與服務並重,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
深化環評審批改革。全面落實環評審批正面清單,積極對接推進火爐山、金融城、執信中學等市區重點項目審批。壓減審批時間,將環境影響報告書及報告表法定審批時間60個工作日和30個工作日,均壓減至3個工作日。推進審批事項全流程網上辦理,實現「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張表單、一套材料、一次提交」。2018年以來,共受理項目審批數134個,環評備案5556件。
推進排汙許可全覆蓋。按照「摸、排、分、清」的工作步驟,推進排汙許可證應發盡發。組織對已經發證、登記或搬遷企業進行監督抽查,現場核實企業填報信息,確保無錯漏。順利完成33個行業的固定汙染源清理整頓任務和2020年排汙許可發證登記工作,共核發共核發95個排汙許可發證企業,其中,10個重點管理企業、85個簡化管理企業,1220個企業完成登記管理。
推動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環境保護法定義務和社會責任,推進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助力汙染防治攻堅戰。對違法情節較為惡劣14家單位納入環境違法「黑名單」。組織90餘家企業開展了2019年度市級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積極幫扶引導2018年度被評為黃牌及紅牌的企業開展環境信用修復工作,15家單位升級為藍牌企業。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圖片記者 杜娟 通訊員穗環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胡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