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來自傳感器的數據是如何上傳至雲端的?

2021-01-03 IT之家

【編者按】本文的作者是來自Voler Systems公司的無線技術編輯Larry Burgess。

過去25年來,無線標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傳遞信息的方式也變的更加多樣,傳感器,相機和麥克風都可以將大量的數據同步到雲端,在需要時又可以隨時取用。正因如此,人們才不厭其煩的討論物聯網可能帶來的好處。

在物聯網時代,困擾應用開發者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在功率,覆蓋範圍,傳輸速率和成本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

如果你在中西部地區的大型農場監控土壤數據,那麼實時視頻監控對你來說就沒什麼意義,你需要的是遠程無線連接。如果你要為犯罪高發區域安裝監控,那麼高帶寬才是王道。

在第二個例子中,你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來完成視頻數據傳輸,你可以在攝像頭上安裝大功率發射機,然後直接通過移動基站獲取視頻信息,也可以通過電線桿上的少量Wi-Fi路由器將視頻數據通過超高帶寬連結直接發射給基站。

在空曠無人的森林中,火警和煙霧報警器又是如何工作的呢?這裡可沒有移動基站,更別說網線了。嘿嘿,這時就是低於1GHz的網狀網絡的天下了,它可以以極小的電力消耗完成大範圍的信號覆蓋。

物聯網的發展潛力很大,隨著各路投資者的加入,我們會見到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不過最後能活下來的還是那些更有用也更具性價比的產品。

全天候和全方位的連接

通過無線連接,我們可以在多臺設備上訪問雲空間,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實話說,在現在的技術條件下,這真的是小菜一碟,可選的連接方式多了去了。下文中我就給大家列舉了幾種將傳感器數據同步到雲端的方式,想要對其中原理一探究竟的讀者們,快跟我來吧。

通過網線連接

這是最簡單的方式,它誕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是所有無線連接方式的鼻祖。傳感器中會搭載一枚微處理器,負責處理搜集到的數據,隨後再通過有線網絡將數據上傳。另外,該處理器還可以修改或更新傳感器的某些功能。不過這種方式的限制性較大,因為不可能每個地方都有網線。

通過手機網絡連接

手機網絡緊隨有線網絡誕生,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有了初步的發展。該網絡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第一種得到廣泛使用的無線網絡。不過它的槽點也不少,首先,想要連接移動基站,傳感器還是要通過網線連接手機或者在手機中植入專門的基帶(成本很高);其次,上行無線發射機需要很大的功率支持;最後,流量費會讓人很肉疼。

通過遠程無線網絡連接

早在1947年,監管部門就開放了許多免許可的無線頻段,不過在當時那個年代這玩意根本無人問津,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手機出現,人們才真正意識到它們的價值。2003年,902-928 MHz和2400-2483 MHz兩個頻段又成了新寵,供最新的IEEE 802.15.4無線標準使用。

上文提到過的網狀網絡也使用這些頻段,該網絡由許多小型低功耗的無線設備組成,這些無線設備彼此高度相連,可將來自邊緣區域的傳感器數據匯集到一個集合點,而這些集合點都與雲端相連。這樣就保證了無線網絡的覆蓋範圍。

通過無線路由器連接

我們熟知的802.11 Wi-Fi標準誕生於1997年,該標準使用2400-2483 MHz和5130-5835 MHz頻段。這兩個頻段對普通人的無線生活影響至深,在家裡,公司或公共場所,這類路由器都隨處可見。

另外,還有一部分路由器較為專業,它們主要應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領域。只要插上網線,路由器就能連接到雲端,事實上,在生活中無線路由器是人們享受雲服務最主要的通道。

隨著智慧型手機上Wi-Fi功能的出現,能直連路由器的傳感器也誕生了。這就意味著只要在路由器信號覆蓋範圍之內,傳感器就可以隨時連接網際網路,省去了連接移動基站的複雜過程。

通過手機連接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時候傳感器並不需要連接無線路由器,手機就能搞定一切。這樣,用戶還能直接與傳感器互動,獲取他們所需的信息。另外,許多應用場景下並不需要遠渡重洋傳輸數據,無線耳機就是其中一例。

這些數據傳輸可由藍牙完成,它與Wi-Fi相同,均工作在2400-2483 MHz頻段。該標準於1998年誕生,2003年它成了802.15.4標準的一部分,不過至今它還在繼續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近日,技術人員們拿出了全新的低功耗藍牙技術(BLE),該技術功耗低,很適合速率較低或佔空比較低的簡單傳感器。該技術為小型傳感器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那些原本需要無線網或手機網絡的傳感器(如各類智能手環),現在可以直接與手機互動。

最近,技術人員還為傳統的Wi-Fi路由器加入了藍牙功能。這樣一來,搭載BLE技術的傳感器就可以直接通過路由器與雲端相連,省去了連接手機這個環節。

上圖的箭頭已經多到讓人頭暈了,看起來複雜的要死,不過這也是個好事,因為隨著各類無線標準的不斷壯大,我們可以用更多的方式來推動物聯網的發展了。

現狀和未來

三十年前,手機的誕生開啟了一場無線革命,大大地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連接網際網路,搜集或交換自己所需的信息,而從前,網線束縛的我們動彈不得。

多種無線標準共存並不是一件壞事,不過對選擇困難症人群來說,找出哪種最適合還是有些困難,因為許多新標準還是在原地踏步,在功能上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突破。

所以,壞消息就是在選擇無線標準問題上,你會越來越迷茫。而好消息就是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消費者能得到價格上的實惠。總而言之,一切都還在進行時,物聯網的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相關焦點

  • 物聯網探秘:那些來自傳感器的數據都是如何上傳至雲端的?
    過去25年來,無線標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傳遞信息的方式也變的更加多樣,傳感器,相機和麥克風都可以將大量的數據同步到雲端,在需要時又可以隨時取用。正因如此,人們才不厭其煩的討論物聯網可能帶來的好處。在物聯網時代,困擾應用開發者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在功率,覆蓋範圍,傳輸速率和成本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
  • 千餘種傳感器數據如何上傳雲平臺 GSI傳感器統一接入技術助力物聯...
    傳感器是信息的重要來源,可用於傳統機械和設備工程以外的應用,以優化流程、節約資源。航空、電力、醫療、教育各個行業的傳感器形成大規模的工業物聯網,傳感器已經大量部署於實際生產中,各式各樣的傳感器產生了大量的數據,如何獲取全部數據,如何集中的存儲、管理、分析和共享這些數據,實現生產加工標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城市決策科學化,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
  • 蘋果新專利:指紋信息或可能上傳至雲端
    【PConline 資訊】蘋果在iPhone 5S發布時推出了Touch ID指紋識別方案,蘋果此前一直在強調用於保護Touch ID生物識別數據的保障措施,獨立存儲在晶片裡面一個叫Secure Enclave的安全區域,其他應用無法通過生物特徵數據訪問,也不會存儲至伺服器上。
  • 蘋果新專利:指紋信息或上傳雲端
    這份專利文檔名為「通過雲計算設備和相關方法同步指紋生物傳感器數據」,USPTO在2015年12月17日正式公布這一專利。蘋果意在同步Touch ID指紋數據專利,這種系統可以省去手動設置Touch ID的麻煩,可以通過第一臺主要設備收集,隨後上傳至iCloud並推送至用戶的其他設備。
  • 蘋果新專利遭曝光 指紋信息上傳到雲端
    中關村在線訊:最近各大媒體相繼報導了蘋果最新專利遭曝光的消息,根據美國專利和商標局(USPTO)的 一份新專利中,在未來蘋果對待指紋生物數據的方法很可能發生變化,蘋果正考慮使用雲存儲服務來儲存用戶的指紋,也就是說你在其中一臺蘋果設備錄入了指紋數據,就可以將其上傳至雲端,共享給其他設備使用
  • 把基因組上傳到雲端
    近日,Google正式推出了Google Genomics,這一產品可以讓科學家把基因組數據存儲在雲端,並對DNA序列進行研究和共享。憑藉這些,Google可以將DNA數據存儲在自己的伺服器集群上,並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實驗。其中用到的資料庫技術與Google索引和用戶追蹤技術相同。隨著實驗室不斷引進速度更快的新設備來解碼DNA,數據量正在經歷一種爆發式的增長。例如麻薩諸塞州一家研究所在10月份時,每32分鐘就能解析出約等於一個人的基因組的數據,相當於200TB的原始數據。
  • 上傳到雲端的財產,還屬於你嗎?
    儘管從理論上講,如果你上傳的照片、視頻或者文本是你本人原創的,你就應該擁有版權,然而現實是,只要接受那些服務條款,通常就意味著你放棄了很多你也許認為自己理應擁有的權利——而且老實講,那些服務條款你大概根本就沒有讀過。比如,Instagram這款流行的照片分享應用在被Facebook收購後,最近就修改了服務條款,允許它自己將人們上傳的照片用於廣告宣傳。
  • 我們把越來越多的數據存儲在雲端,這真的很安全嗎?
    他們無疑會擔心保持其信息的私密性——如果更確定個人數據的安全性的話,那麼選擇在線存儲數據的人可能會多數百萬人。存儲在雲端的數據幾乎都是以加密的形式進行存儲,入侵者需要破解以後才能讀取那些信息。但是,雲計算和雲安全的學者發現,各項雲存儲服務加密密鑰的存放地方不盡相同。另外,不管所使用的系統採用何種構造,用戶都可以通過一些相對簡單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數據安全性。
  • 將數據存儲至雲端前必須知道的九件事
    企業的數據,諸如文檔、圖像、電子郵件、視頻等,數量越來越多,如果將其存儲在企業的數據中心,其成本很高,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數據存儲在雲端。但企業在將數據存儲到雲端之前,最好經慎重的考慮之後,選擇合適的雲供應商。企業最好考慮以下九個方面:
  • 我們把越來越多的數據存儲在雲端 真的很安全嗎
    他們無疑會擔心保持其信息的私密性——如果更確定個人數據的安全性的話,那麼選擇在線存儲數據的人可能會多數百萬人。存儲在雲端的數據幾乎都是以加密的形式進行存儲,入侵者需要破解以後才能讀取那些信息。但是,雲計算和雲安全的學者發現,各項雲存儲服務加密密鑰的存放地方不盡相同。另外,不管所使用的系統採用何種構造,用戶都可以通過一些相對簡單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數據安全性。
  • 【暖法送冬】來自雲端律所的知識盛宴
    【暖法送冬】來自雲端律所的知識盛宴 2020-12-30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每日一答】如何下載上傳到iCloud的數據
    把照片備份回來,也就是把上傳到iCloud的數據下載到設備上,這個在功能非常使用,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如何進行。
  • 由傳感器生成的數據,人工智慧要如何搞定?
    由傳感器生成的數據,人工智慧要如何搞定?比如,通過結合數據挖掘和深度學習的優勢,如今可以利用人工智慧來分析各種來源的大量數據,識別各種模式、提供交互式理解和進行智能預測。 這種創新發展的一個例子就是將人工智慧應用於由傳感器生成的數據,尤其是通過智慧型手機和其他消費者設備所收集的數據。運動傳感器數據以及其他信息比如GPS地址,可提供大量不同的數據集。因此,問題在於:「如何使用人工智慧才能充分發揮這些協同作用?」
  • 您的情人節已上傳至雲端!
    2020年的情人節註定不平凡,在這個全民宅家的時期如何過一個讓人羨慕的「雲端」情人節?今年情人節,許多小情侶被迫異地。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好喜歡古人的儀式感,想她就給她寫一封信;想他就為他織一雙鞋。
  • 醫院用上雲計算 病情上傳到雲端可行否?
    在上海三級甲等醫院中山醫院,醫生正通過雲端傳來的數據,實時監測蘇州一名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的病情。通過租用的一氧化氮檢測儀上的藍牙連結,這名患者睡覺時呼出的一氧化氮濃度的數值變化情況,通過手機應用程式上傳到雲端計算機,並形成分析數據傳到了中山醫院醫生的電腦上。醫生遠程就可以制定治療方案。以前患者需要長期監測,就只能往來奔波,每夜都住院監測。
  • 傳感器網絡如何簡化網絡降低成本
    在開發下一個無線傳感器網絡應用時,採用最佳的傳感器數量來優化網絡並考慮關鍵的設計變量是值得的,例如網絡介質、牆電或電池電源、無線協議選項和網絡配置等。隨著物聯網的興起,我們已注意到一個增長趨勢,即收集和匯總來自各種智能家居、工業、綠色能源、交通和智能城市應用的傳感器數據。
  • 如何將企業數據無縫過渡到雲端
    將工作負載轉移到雲端是企業轉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但事實證明這對許多公司來說是一個重大障礙。為了避免一些陷阱,並確保獲得最佳結果,以下是企業確保無縫過渡到雲端的一些最佳實踐:網際網路協會調查中,亞太地區超過50%的消費者表示如果不保證個人數據的保護,他們就不會使用在線服務。企業需要認識到他們並不擁有自己負責的客戶信息,並且有義務保護和管理客戶委託他們的數據。來自Facebook和劍橋分析數據洩露事件的後果應該作為企業只用於最初收集客戶數據意圖的一個警告。數據可以位於任何地方——內部部署或雲端。企業的政策需要涵蓋當前使用的所有平臺。
  • 網絡雲盤面臨寒冬 企業雲端數據何去何從
    3月4日,老牌網盤115下線「文件發送功能」,完全淪為單機網絡備份盤;3月17日,阿里巴巴旗下的UC網盤公告將從4月15日起終止網盤的存儲服務,停止UC網盤的上傳服務、離線資源存至網盤功能、視頻轉碼服務;4月25日新浪微盤宣稱將於6月30日關停;4月27日迅雷快盤和金山快盤也宣布關停,目前除了百度雲盤外,絕大多數主流網絡雲盤都進入關停狀態,網盤業務正式進入寒冬期。
  • 超方便 Cloud Photos將照片自動上傳雲端
    當然用手機拍照難免會佔據手機的本地內容,目前高像素的照片動則幾M,讓16GB的iPhone用戶情何以堪,不過有了雲端存儲這些問題都會解決,Cloud Photos這款軟體是可以幫助用戶將照片自動上傳至Dropbox,幫助用戶省去大量的本地內存。
  • 人肉上傳數據到 Google Cloud Storage
    Google Cloud Storage新 增了一個針對需要大規模上傳數據到雲端的開發者的新服務,那就是直接人肉上傳。開發者可以將硬碟快遞到指定地址,然後由Google的工程師直接將這些數 據複製到雲端,保證最快速度的數據部署。這個服務不限制硬碟容量,單個硬碟收費80刀,當然上傳完畢後還會將硬碟快遞給開發者。目前該服務已經開始小規模測試,僅限美國用戶申請,因為Google目前只能將硬碟退回到美國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