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都愛讀的數學科普經典,數學三書——數學原來可以這樣學!

2020-12-06 怡青知識分享

作為一個數學教師在輔導小學生的過程中,經常感覺學生對數學沒有興趣,對數學問題感到為難,甚至逃避學習數學,為此很多家長也很困惑,經常痛苦不解地問,孩子也參加了很多輔導班,也刷了很多題,為什麼數學成績提不高?學數學的興趣也沒有提高?……為了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努力想找到一本能讓小學生讀得懂的、有趣的數學科普讀物,能讓一些數學概念趣味化。以便讓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到數學的世界,這樣的讀物在當時根本找不到,後來一個很偶然的機緣我看到了漫畫家豐子愷說過的一段話:

我一直沒有嘗過數學的興味,一直沒有遊覽過數學的世界,到底是損失!最近我稍微彌補了這一損失,便是《數學趣味》這冊書裡的文章。我與燻宇相識後,他便做這些文章。他每次發表後,我都讀,而誘我讀的是書裡富有趣味的題材。我常不知不覺地被誘進了數學的世界裡去。

於是我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著迷,《趣味數學》來歷還真不小,她是民國時代極其著名的一位數學教育家劉薰宇的經典科普著作,

作者劉薰宇是民國時期的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出版家,1919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教育北京師範數理系,先後在河南省立第一師範,湖南常德第二師範,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上海大學附中上海立達學園等任教,1928年留學法國,在法國巴黎大學研究數學,非常重視數學科普著作的教育意義和作用,1930年回國後,在立達學園工作,並在濟南大學,大廈大學,同濟大學等校任兼課教師,1937年以後,在貴陽高中、西南聯大任教。1949年任貴陽中學校長,1950年調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擔任副總編輯,曾審定全部中小學的數學教材,並親自參加編寫。

他們畢生翻譯和編寫了很多數學史,數學故事,數學趣味意識等方面的著作,對當時的數學教育產生了極為積極的影響,其中我國現代數學家和教育家,劉薰宇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的數學著作影響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

比如說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獲得諾貝爾得主楊振寧就說:

有一位劉薰宇先生,他是一位數學家,寫過很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早在中學時代由於偶然的機會,我讀了他一個關於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於是我對數學發生了濃厚興趣,而且發現了自己的數學能力。

著名數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獲得者谷超豪院士說,我很早就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中學時期除了好好學習課本外,我還看了不少課外書,記得看了劉薰宇的《數學園地》,其中有一段講述了微積分思想,從什麼是速度講起,當時在學中學物理課,我自以為很懂得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然而讀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原來速度概念要用到微積分才能精確了解,於是對數學愈發的感興趣了。

可見,一套好的數學書,連大師們都為之喜愛。

數學不僅僅是學科的基礎,更是人類認知世界最底層的思維方式。

數學三書--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

所以,在這裡給大家推薦這樣一套可以打通孩子數學思維的寶藏書,讀懂了這套書,孩子將不用再用刷題的方式來獲取高分了。

下面簡要介紹數學三書--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

第一本是《馬先生談算學》:劉薰宇強調用圖解法直接來解決算術問題,這不單便於觀察和思索,而且還可使算術更切近於使用一點圖解,本來已溝通了代數和幾何而成為解析幾何的骨幹,所以若從算術起就充分的運用它,我想這不單對於進一步學習學習算學中的其他部門有著不少的幫助,而且對於學理工科乃至於統計等也是有益的

本書劉燻宇先生化身為馬先生,在裡面講解了一百多道數學題,主要是通過趣味性方式,講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馬先生談算學》充分體現了劉燻宇對數學的態度,一方面認為人人應該學習數學,但不是說人人都要當數學家,一方面認為人人都能學習數學,但不是說人人都能成為數學家,而算術、代數、幾何、三角、解析幾何以及初等微積分等中等程度的數學是科學必備的基礎。

第二本是《數學趣味》,其中內容:數學是什麼,數學所給予人們的,數的啟示,從數學問題說到我們的思想,恨點不到頭,堆羅漢,八仙過過癮,棕欖迷,韓信點兵,王老頭子的湯圓,假使我們有12個指頭

主要以趣味性的方式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孩子需要引導,教科書上太過於生硬,而趣味性講解法,讓數學融入故事中,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數學啟蒙教育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本書是劉薰宇以趣味豐富的文字寫枯燥的算理的又一步部代表作,可謂是一部高等數學入門手冊,該書比較系統的說明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他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抽象枯燥的高等數學內容,經過他巧妙的手法寫出來,只要學過初等代數和幾何的人就會很輕鬆、毫不費力讀完並掌握。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也很容易理解。

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在初三的時候,幾次考試中,數學老師王維克認為華羅庚肯定能考滿分,乾脆就不讓他考了,變單向的推薦了這些數學科普書籍讓他閱讀,這件事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他對於學習數學越來越有訣竅,有方法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各位盼望孩子成才的家長們,想讓孩子像華羅庚等大師一樣熱愛數學,並學習輕鬆嗎?那就讓孩子開始閱讀這些風趣幽默的數學科普經典吧!

相關焦點

  • 劉薰宇《給孩子的數學三書,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
    數學是很多科學發展的一個基礎,也是許多學生最為薄弱的學科。那麼怎麼樣才能有效提高孩子的數學成績呢,成為了家長們與學生們的一個關注焦點。今天帶來的是由數學教育家劉薰宇給孩子編寫的《給孩子的數學三書-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
  • 《給孩子的數學三書》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 特別適合中小學生閱讀
    記得看了劉薰宇的《數學的園地》,其中有一段講述了微積分思想,從什麼是速度講起。當時在學中學物理課,我自以為很懂得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然而讀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原來速度概念要用到微積分才能精確了解,於是對數學愈發地感興趣了。
  • 數學原來可以這樣學,讓孩子愛上數學的神奇魔法書
    父母可以比老師教得更好,孩子在家可以比在學校學得更快!孩子開始上小學了,但他(她)偏偏討厭數學,老師怎麼教都不開竅,這是令不少家長頭痛的問題。也難怪他們會頭痛,因為在他們眼裡,數學的樣子是——都是數字和奇怪的符號,很枯燥,沒有樂趣!數學太難了,總是學不好!除了加減乘除,感覺數學沒什麼用處!數學果真如此面目可憎、不實用嗎?
  • 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數學和文學相結合,用圖解法探索數學知識!
    看點數學是諸多學科發展的基礎,也是許多學生最為薄弱的學科。如何有效地提升數學能力,成為家長與學生們的關注點。本期帶來的是由被楊振寧、豐子愷和谷超豪推薦的數學教育家劉薰宇先生,為中小學孩子編寫的《給孩子的數學三書——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全書共三冊,數學和文學相結合,讓孩子學會用圖解法探索數學知識。
  • 數學科普經典三書:適合中小學生閱讀,學好數學不再難
    楊易和孫勇都被安排在第一關,他們一位是北京通州的高考理科狀元,一位是安徽省高考理科狀元,他們都是學理科的,都是計算類高手,這樣的題目對普通人來說,可能一個也找不出規律來,而他們卻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解答,這得益於他們強大的數學思維能力。
  • 若能早點遇見數學教育家劉薰宇,讀數學三書,就不會被數學拖後腿
    劉薰宇的數學三書劉薰宇先生有著不少的佳作,其中的「數學三書」最受歡迎,分別是《馬先生談算學》、《數學趣味》、《數學的園地》。「數學三書」把文學和數學相互融合,情景交融、風趣幽默,成為了中小學生必備的重要自學書籍和學習寶典,也是一套很好的數學啟蒙書籍。
  • 著名數學大師丘成桐:我們為什麼要讀數學科普書
    繪畫藝術也是這樣,有時候我們看有些印象畫和近代畫,都是很簡單地就能夠將大自然裡邊的美跟心裡的感情表現出來;數學也是同樣的,我們用一個很簡單的一個定律能夠將繁複的現象表現出來。 好的數學家總是喜歡看一些文學作品,一個好的科學家,應當有人文的修養。
  • 給孩子的數學圖畫書來了|數學可以很美麗,數字可以很有趣
    圖畫書充滿生活化的案例和生動的故事,可以為兒童提供「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也使其成為幫助幼兒接受科普啟蒙、數學啟蒙的一種有效工具。如風靡全球的科普圖畫書《神奇校車》系列,就是通過上天入地、穿越時空進行實地探索的離奇方式,讓無數孩子大呼過癮。
  • 一本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數學科普讀物,可用來提高成績,糾正偏科
    楊振寧在對香港中學生的演講中這樣說:早在中學時代,由於偶然的機會我對數學發生了興趣,而且發現了自己的數學能力。有一位劉薰宇先生,他是位數學家,寫過許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我讀了他寫的關於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
  • 數學原來可以這樣學,《趣味數學》就是有趣
    《趣味數學》真有趣,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第一個問題,數學是什麼?,羅素在他所做的《數理哲學》提出的定義,真是叫人莫名其妙,好,這樣的定義,像在開玩笑一樣,他說。他說的話粗略的翻譯出來就是,它說「數學」是這樣一回事,研究他這種玩意兒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在幹些什麼。
  • 他寫下數學科普著作,曾任貴陽中學校長,在4所大學任教
    楊振寧教授學習數學受到了劉薰宇的啟發,對於劉薰宇所撰寫的有關於數學方面的論文和作品,楊振寧教授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而且他本人也拜讀過劉薰宇所撰寫的數學科普著作。劉薰宇是我國非常傑出的一位數學教育家,他也是中國數學科普著作的鼻祖,是我國數學科普著作的開創者,可以說劉薰宇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在了數學教育事業上。
  • 《蒲公英數學圖畫書》:讓數學不再成為噩夢
    火箭製造、太空飛行器發行時間、軌道計算等層層環節都需要數學的參與。在這次來勢洶洶的新型肺炎疫情爆發期間,國內外一些科研機構就藉助數學工具來對疾病的傳播、控制進行分析和推演預測……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不僅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更加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素養,更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所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
  • 使用日記的方法學數學,好玩的數學日記
    學好數學的方法多種多樣,有一種有趣的數學學法,使用日記的方式學習數學,數學來源於基本生活,學習數學之後必須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有一套適合小學生的套書《好玩的數學日記》針對1~6年紀小學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所寫的套書。
  • 數學好並不是某些人的專利,即使成為皇帝,數學也可以學得很厲害
    生活上,很多人都覺得數學這麼高大上的學科,不是所有人都能玩的,只有那些智商在120以上的大神們才能玩轉得開,我輩平民大概就只有崇無限拜的份了。其實,數學玩得好也並不一定就非要在研究領域作出重大貢獻才算。一切對數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的人都是了不起的。
  • 都說高中數學難,學霸:其實學數學還是有方法的,你要記住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及時複習我們的所學所得,因為有些內容可能你上課聽懂了,但當你一天都沒有複習的時候你就會開始慢慢遺忘,尤其是數學這門學科,需要多對老師講過的例題進行鞏固和練習。只有這樣才能「熟能生巧」,才能把學過的知識深深地記在腦海中。首先我們要重視課堂教學,上課認真聽講,做好課堂筆記。
  • 《萬物有數學》,讓孩子從數學「困難戶」,逆襲高分學霸!
    但事與願違,大多數孩子依然害怕、厭惡數學,甚至上數學課看到數學老師,都如臨大敵。 其實,孩子不愛學,大概率是出現在學習的興趣和方法上:一是無趣,二是越學越差,沒有成就感。
  • 算術≠數學,算術好≠數學思維好,數感啟蒙看過來
    還有的家長看到市場上新加坡數學火,也給孩子買回家學習,可是孩子卻說看都看不懂!要知道新加坡數學針對的最低年齡段都是小學生,甚至有的小學生因為缺乏早期數學概念和英語詞彙的積累,也不能看懂。一來二去,學習數學的熱情遭受打擊!今天文脈要給大家推薦一套數學漫畫讀本,解決家長各種痛點。
  • 數學成績差,偏科問題嚴重,學生應如何有效提高數學成績?
    數學這一門必學科目並不像語文和英語這兩門科目具有一定的感性色彩,在許多學生的眼裡,數學這一門科目,學起來較為單調和無聊,也有不少的學生討厭學數學,這個問題也困擾著許多家長,孩子不喜歡學習數學,數學成績一直提不上去,每次考試總是被數學這一個科目拖了後腿,家長擔心孩子,因此考不上好的學校。
  • 數學奧賽女狀元保送清華:獲首批清大通知書,9月將參加國際大賽
    因此從嚴彬瑋這位女學霸的經歷來看,學好數學不光可以在高考中佔脫穎而出,還能實現為國爭光的夢想。不同於語文、英語這兩大偏文科,數學是一門能夠體現一個人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反映敏捷的學科,小到菜市場買菜找錢,大到博士研究生的微積分、火箭運行公式都離不開數學的元素。
  • 美國「新數學運動」經典之作亮相
    這套書本身是美國「新數學運動」的產物,作為經典之作出版至今已有半個世紀,由四十多位美國數學專家、兒童教育、插畫家從各自最擅長的領域出發共同創作而成,其中還有湯米·狄波拉、洛伊絲·埃勒特、埃德·安伯利等多位榮獲凱迪克大獎的著名插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