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古城位於惠安縣城南35公裡瀕海的尖岬上,它三面臨海,一角連陸,古稱「小兜寨」。是我國目前保留較完好的濱海石城之一,也是我國保存完整的五座古城(其它四座是西安、山西平遙、湖北江陵、遼寧興城)之一。
崇武古城孤懸突出東海海面,北與湄洲,南與永寧、祥芝互為犄角之勢。早在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即已在此設置「小兜巡司」的軍事機構,負責晉江、同安、惠安一帶海防。明朝初年,明太祖派江夏侯周德興巡查東南沿海海防。周德興出於防禦戰略的需要,把巡司移於小岞設「守御崇武千戶所」,改小兜為崇武,並於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重新整修祟武石城,抽漳州十縣一千三百餘名壯丁戍此防倭,保證了東南沿海百餘年的昇平。
崇武古城,全部為石條砌築,城牆總長2445米,城基連女牆高約7米,有1304個城堞,1300多個箭窗,26座窩鋪。城門四座,東、西、北三門有甕城,並設烽火臺一座,四城邊各有一潭、一井與通城外涵溝,這些城牆、窩鋪、門樓、甕城、月城、墩臺、捍寨和演武廳,構成了我國古代一套完整的戰略防禦工程體系。從公元1387年算起,這座古城至今已有633年的歷史了。
古城牆依山就勢,呈自由式布局,氣勢磅礴,雉堞城樓嵯峨壯偉,有「閩南八達嶺″雄關之譽。周德興是一位有戰略眼光的軍事工程家,建城於崇武被以後數百年間的歷史事實所證明,此舉的軍事戰略價值是有其歷史意義的。此後,崇武成為海防前線鬥爭的前哨,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史實。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四月,倭寇進犯崇武,崇武守軍開展了英勇的守城衛邊鬥爭。明丁少鶴詩曰:「鼓角殷殷碧海灣,旌旗飛渡萬重山,孤城三面魚龍窟,大岞雙峰虎豹山」,記載了崇武禦敵的壯烈場面。數年之後,倭寇再度攻崇武,因糧盡少援而失陷。入城的倭寇奸淫擄掠,人民犧牲慘重。至名將戚繼光蕩掃倭寇於全閩,崇武才再度收復。公元1651年,鄭成功以崇武古城為根據地,分兵各海口抵抗清兵。以後收復臺灣時,也有一路人馬從此處揚帆出徵。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於1940年7月襲擊崇武古城,失陷後燒殺擄掠甚慘。
崇武古城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
崇武古城歷史上曾經歷過八級強地震和部分海嘯的衝擊,古城基本輪廓仍然十分完好,它的抗震、防風特點,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
在造城藝術上,崇武古城不同於西安、平遙、江陵、興城,它是全部由花崗巖石條砌築的古城,城牆如此,城內道路亦採用石條鋪砌,民居也是全部由石條砌築的。儼然一個石頭世界,古城內是一個全步行的系統,隨山勢有許多臺階石磴。城牆的砌築方法,採用了條石與丁石隔層相間的方式,類似橋梁石墩方式。甕城的修建比較別致,雄渾中有靈秀氣,其入口均作了重點的裝飾性砌築,輔建以橘紅色牆面的城門樓,與白色的牆體形成十分鮮明的色相對比,成為一個巨大的空間藝術作品。
崇武古城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之一,在古城遺存與軍事營寨工程遺存兩個方面都具有巨大的科學、歷史、文化價值。在我國有完整城牆而又為數極少的古蹟之中,崇武古城有著特殊的文物價值,它的規模之大(遠遠超過漳州趙家城、詒安堡等)與重大歷史事件聯繫之久遠、位置之險要、建造之雄奇,都是無與倫比的。可以登城樓而觀滄海,陟高山以窮浩瀚,如果欣逢海市蜃樓奇景,更是非常幸運。
崇武古城閃爍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與人類文明史的光輝,作為閩南人民英勇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歷史見證物和現代旅遊勝地,崇武古城——閩南的八達嶺雄關,應該得到最珍貴的愛惜。
作品信息
本文來自凱迪社區原創作者:古建中國。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意見。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後臺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