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籃子:從鴻海精密到立訊精密

2020-12-08 詩與星空

1974年,年輕帥氣的郭臺銘揣著從老媽那裡籌措來的10萬臺幣,租了一個門頭,專門用來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旋鈕。這家小門頭,是大名鼎鼎的鴻海精密(富士康的母公司)的前身。

那一年,郭臺銘的表姐夫張忠謀還在美國德州儀器,沒有回到臺灣創建臺積電。

那一年,ASLM還沒有誕生。

在同一個時代,清華大學的電子工程系分步式投影光刻機正在緊張的研發中,精度達到3微米,和當時美國GCA公司的最頂級產品精度接近。1978年分布式投影光刻機獲得全國科學大會優秀成果獎。

彼時,中國的光刻機等半導體技術居於世界前列。

事到如今,或許有人質疑中國的發展策略,在半導體一而再再而三卡脖子的的情況下,當年放棄半導體的自主研發是失誤。

然而事實上,半導體是資金驅動型行業,依賴有限的財政資金不可能走的太遠。當時中國的經濟相對落後,半導體需求客戶主要是石油部等極少數巨型企業,既沒有廣闊的全民PC用戶,也沒有大規模使用伺服器的企業。錯過晶片發展的時代,也是非常無奈的。

當中國經濟不斷強大,晶片需求超過全球一半的時候,中國半導體技術的突破,就指日可待了。

臺灣的企業家都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郭臺銘在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時候,語出驚人的提到:一個世界,兩套系統。

他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國際形勢還沒這麼複雜,現在回頭看看,真的是太英明了。

從當年去IOE戰略開始,中國就在準備這一天。

在眾多國產作業系統、國產晶片前赴後繼的翻車之後,我們終於迎來了UOS、龍芯、海光、麒麟、鯤鵬等一系列可以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自主作業系統和晶片。

精明的郭臺銘為了配合蘋果的印度戰略,跑到印度建廠。結果不幸翻車了。

中國給很多發展中國家帶來一個假象:中國行我也行。

以富士康為例,除印度外,在巴西、墨西哥、越南、印尼、捷克、澳大利亞等國都設有工廠,甚至在日本和美國也有分號。但這些國家的總產量,不足富士康的25%。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郭臺銘正常的選擇。

即便是印度銷量第一的小米,也不過是從中國把配件運到印度,然後從印度組裝,再美其名曰:Made in India。

很多人誤以為中國的優勢只是人工成本優勢,但事實上更大的優勢是工程師紅利和全球最完備的供應鏈優勢。

中國的工程師紅利是全球無以倫比的,美國都比不上。

庫克說,如果美國的工具和制模工齊聚一堂,很可能會坐滿我們現在現在身處的這個房間。但在中國,則需要幾個足球場才能容納得下。

在中國,蘋果的供應鏈幾乎都在 24 小時車程之內;在印度,除了大部分配件無法生產依賴組裝外,蘋果的印度負責人還要解決部分工廠的飲水問題。

在鴻海精密嘗試往不同籃子裡放雞蛋的同時,蘋果也做同樣的嘗試。

立訊精密發布公告,將以33億元人民幣全資收購緯創資通兩家全資子公司,預計於今年年底前完成交易,立訊精密將成為蘋果公司首家中國大陸的代工廠。

一、為什麼是立訊精密

立訊精密的創始人曾經在富士康工作超過十年,公司創立後和蘋果的合作源遠流長,不過早期主要是生產蘋果電腦的連接件等配件,規模不大,利潤不算很高。公司同時也給聯想、戴爾等電腦類企業生產連接件。

和蘋果的蜜月期源自於代工AirPods,隨著蘋果引領真·藍牙耳機進入新時代,藍牙耳機的市場突然爆發。

作為愛跑步的選手,表哥見到AirPods後開始懷疑人生,為什麼之前的十幾年,藍牙耳機都不考慮無線分體式?

AirPods的暢銷讓立訊精密受益匪淺,順便接到了Apple Watch的訂單。

二者的合作越來越緊密,隨著代工範圍一步步擴大,成為第二個富士康,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和蘋果的合作,有一點點隱憂,那就是蘋果的創新性是否能夠持續,從而保持足夠的盈利能力。

關於這點,表哥有個觀點,隨著規模的不斷膨脹,生態圈的逐步完善,蘋果已經成長為一個類似可口可樂的消費品公司,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高科技公司。巨額現金和廣闊的產業鏈,讓蘋果能夠掌控全球最先進的消費電子方面的量產技術,整合成最適合消費者的產品,讓自己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二、立訊精密的業績大爆發

打開立訊精密的年報,會深深的感覺到兩個字:逆天。

數據來源:Wind,製圖:詩與星空

在消費電子行業並不樂觀的時候,公司收穫了前所未有的業績。受益於藍牙耳機和蘋果手錶的爆發,公司2019年營收衝破600億,向千億進軍。和4000億營收的富士康(工業富聯)相比,雖然有不小的差距,但隨著業務的拓展,未來可期。

消費電子供應鏈的企業,主要關注兩大核心指標,現金流和研發投入。

1、現金流

數據來源:Wind,製圖:詩與星空

和諸多同行相比,立訊精密賺的都是"真金白銀",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非常優秀,近年來基本上是逐年大踏步增加。2019年更是達到了74.66億,遠超淨利潤。說明公司款項結算非常及時。從資產負債表看,2019年歷史欠款回籠比較多。公司的產品競爭力極佳,大客戶的結算流程比較迅速。

結合利潤表看,公司的利息支出3.64億,和淨利潤相比並不算高。帳面顯示長短期借款61億,和新增的營收相比,金額比較小,公司資金狀況非常優異。在消費品電子配件行業,屬於佼佼者。

2、研發投入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公司2019年的研發投入高達43億,接近富士康研發投入的一半,這個絕對金額在整個A股也屬於前列。

超高的研發投入,是公司前進的必要保障,同時,公司的研發支出帳務處理也比較霸氣,全額計入研發費用,沒有進行資本化。

公司的淨利潤比較實在。

三、立訊精密的護城河是什麼?

2018年以來,蘋果的供應鏈企業都開始偷偷的"去蘋果化",年報裡不再提和蘋果的合作。甚至有些年報通篇沒有蘋果兩個字,但仔細看看核心業務,其實還是給蘋果做配件,讓表哥一頭霧水。

後來經過縝密的分析,得出一個結論:由於最近幾年蘋果忽上忽下的業績以及對供應商的苛刻(付錢還是慷慨的,但一言不合就打入冷宮),和蘋果的合作成了一種風險,所以供應鏈企業不得不擴大和華為、小米、VIVO、OPPO等國產品牌的合作,來規避風險。

這點大家和郭臺銘的想法都是一致的: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立訊精密反其道而行,後果會怎樣呢?

讓我們看看立訊精密的營收構成,這種條狀圖比較直觀。

數據來源:Wind,製圖:詩與星空

除了消費電子以外,公司各項業務都在有條不紊的發展,其中賴以起家的電腦連接件業務竟然還在縮水。

其實這不怪立訊精密,因為早就被IBM拋棄的PC業務已經是明日黃花。雖然苟延殘喘,但市場早已抵達天花板,增量空間不大。

而消費電子業務主要受益於蘋果的新品,如果蘋果新品銷量不能維繫,公司的業績會怎樣呢?尤其是公司開啟了蘋果全面代工的模式,對業績有什麼影響?

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營業額肯定會大幅增加,這點不做贅述,但是成長性很快進入瓶頸,比如工業富聯2019年的營收甚至低於2018年;二是毛利率會大幅下滑,目前立訊精密的消費電子毛利率超過20%,而富士康的3C電子毛利率只有8.5%左右。

和蘋果的合作,最終會不會成為"過氣"的業務呢?

如果蘋果真的能和可口可樂一樣成為一家偽裝成高科技企業的消費品公司,那麼立訊精密的未來將非常值得期待,公司會配合蘋果研發生產出更多的消費電子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公司賺的盆滿缽滿;但如果蘋果發生了轉型或危機,深度綁定的立訊精密想轉型就太難了。

相關焦點

  • 「學徒」立訊精密
    01 立訊精密的進擊作為「學徒」,立訊精密幾乎完美地復刻了富士康的成長路線——從連接器代工到模組代工,最後到整機代工,王來春顯然在富士康的生涯中學到了它最精髓的東西。當然,對於這一點王來春並不忌諱,多次公開表示公司的增長正是學習了鴻海的模式。
  • 立訊精密,不想做富士康的蘋果「打工人」
    業績上,立訊精密享受與蘋果深度綁定所帶來的紅利時,存在客戶集中單一、毛利率下降等風險;估值上,立訊精密成長迅速,但僅靠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二十分之一的營收規模,卻獲得了遠超鴻海的市值,很難說市值沒有泡沫。 要成為「富士康」,立訊精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圍繞著立訊精密的機遇不止於此。比起業績,資本市場更加關注成長性是否堅固。
  • 郭臺銘出逃大陸,投資印度建廠,成就了立訊精密巨無霸
    郭臺銘名下臺灣鴻海計劃投資在印度建廠!鴻海全球智慧型手機代工大廠及蘋果的供應商臺灣鴻海(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蘋果不傻!把工廠遷到印度,越南,馬來西亞等地,表面上看確實是減少了人力資源成本,但是勞動力素質及成熟程度,這些地方跟中國是沒辦法比的,更不要說供應鏈管理問題,營銷推廣時效等。那麼辦呢?那就扶持另外一個「富士康」出來。蘋果也不會傻到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到富士康一個籃子裡來。這點,其實蘋果早就再做布局了,在中國大陸,目前能替代出走的富士康的,只有立訊精密!
  • 立訊精密:深圳製造業門徒
    無論是否有特別小組,富士康和立訊精密之間的競爭更加凸顯。記者了解到,富士康內部對於立訊精密也頗為重視,近年來立訊精密強勢崛起,成為深圳製造業的新勢力,富士康面對「門徒」的挑戰,採取嚴陣以待的姿態也屬正常。 從體量來看,手握蘋果和華為兩大客戶的立訊精密,10月29日的總市值已超越4000億元,與安防龍頭海康威視不相上下。
  • 子彈對準富士康 立訊精密進擊
    立訊精密的進擊作為「學徒」,立訊精密幾乎完美地復刻了富士康的成長路線——從連接器代工到模組代工,最後到整機代工,王來春顯然在富士康的生涯中學到了它最精髓的東西。當然,對於這一點王來春並不忌諱,多次公開表示公司的增長正是學習了鴻海的模式。
  • 臺灣擔憂立訊精密搶走蘋果 iPhone 代工入場券
    據臺媒報導,臺灣代工廠緯創擬出售崑山負責組裝蘋果手機的廠房與相關業務給立訊精密,在臺灣島內引起震動。據悉,鴻海集團創始人郭臺銘大為震驚,高度關注後續發展。業界人士憂慮,一旦臺灣審核通過緯創出售資產計劃,後續如果持續獲得臺灣優秀人才,臺灣蘋果產業鏈將出現危機。
  • 立訊精密——憑什麼成為代工之王
    後來蘋果找到了立訊精密,立訊精密接手後,成為核心供應商,訂單份額提升至50%,後來在AirPods 2中,蘋果在單個耳機中塞下了塞拉普斯SoC、音頻編碼器、加速計、三軸傳感器、校準器、數據轉換器以及麥克風。同時新AirPods最常通話時間比第一代AirPods多出了1小時。組裝難度越來越大,而立訊精密依舊保質保量地完成蘋果的訂單。
  • 為拼搶蘋果手機代工業務 富士康開始抵禦立訊精密?
    雖然否認了市場傳聞,但近一年來圍繞在富士康以及立訊精密兩家公司身上的對比從未中斷。立訊精密此前通過入股緯創進軍蘋果手機代工領域,成為了富士康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得益於深度綁定蘋果,立訊精密上半年營業收入為365億元,同比增長70.01%,歸屬淨利潤為25.4億元,同比增長69.01%。
  • 披荊斬棘的立訊精密
    《每日財報》綜合了部分主流機構的投資觀點,發現機構投資者普遍認為新能源汽車和蘋果產業鏈存在機會。此前我們介紹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投資機會,那今天我們就介紹一家蘋果產業鏈的重量級公司——立訊精密。 立訊精密成立於2004年,公司主要生產和銷售連接線、連接器、射頻天線、聲學、無線充電、馬達、藍牙耳機等零組件、模組與系統產品。
  • 漲了70倍之後,立訊精密露出了命門|立訊精密|蘋果|工業富聯|iphone...
    從2017年開始,富士康(工業富聯)的營收一直下滑,而2018年至今立訊精密整體呈現上揚態勢,其增速遠高於富士康。另外從體量上看,立訊精密的增速也十分可觀。截至2020年H1,其佔富士康比重已從2016年的5.05%提升到了20.63%;等待緯創的蘋果整機代工廠產線的併購及改造完成,立訊精密營收將會進一步提升。
  • 立訊精密——最強打工妹的野心
    收購完成後,立訊精密成為國內首家蘋果代工iPhone製造企業。緯創集團是蘋果iPhone的第三大代工廠,其規模小於富士康和和碩。此次併購標的是緯創集團在中國大陸的兩家子公司。受此利好消息影響,立訊精密股價早盤高開6.96%。
  • 立訊精密收購緯創 欲搶佔富士康蘋果代工頭把交椅
    【大比特導讀】立訊精密近日發布公告稱將收購緯創在崑山的iPhone生產線,入局蘋果整機代工,擴大蘋果代工版圖。此次收購有利於立訊精密進一步深入蘋果供應鏈,衝擊電子製造龍頭,同時也將威脅到富士康在中國的蘋果代工的龍頭的地位。
  • 蘋果建議立訊精密入股可成科技
    市場傳言稱,蘋果已建議立訊精密對臺灣電子產品外殼廠商可成科技進行大規模投資,以便挑戰鴻海。消息稱,立訊精密已跟可成洽談超過一年之久,最近進入更為深入的談判階段。若雙方達成協議,立訊精密將有能力生產優質金屬機殼,同時獲得智慧型手機組裝技術,向未來與鴻海正面競爭邁出堅實一步。此前市場消息稱,可成在蘇州可勝與可利廠房已非生產重心,將優先出售,立訊精密有望接手。而可成在泰州及宿遷的廠房也將被出售,瑞聲科技、春興精工等廠商據傳有意接手。
  • 蘋果、立訊精密與極樂鳥
    深度綁定蘋果此次蘋果要求立訊精密將產能提升一倍至200萬部,同時還要求擴大立訊在越南工廠的低成本AirPods生產量。實際上,近些年立訊精密已經深度捆綁蘋果供應鏈,來自蘋果訂單量的數量幾乎直接決定了公司的業績。
  • 郭臺銘「狙擊」的立訊精密:「打工人」的突襲,曾是富士康代工廠
    王來春自己也承認,「蘋果的要求非常嚴謹,在新產品開發和量產的規劃和員工關懷上,都給立訊帶來非常好的指導。這麼多年來跟著蘋果的腳步,立訊也一路發展壯大。」圖 / 立訊精密官網蘋果嚴格的品控給供應商帶來了極大壓力,但對新入局的立訊來說,AirPods是立訊精密向蘋果展示技術的關鍵時機。
  • 當蘋果選擇支持立訊精密,富士康的代工王國是否還會牢靠?
    10月26日,來自路透社的報導稱,根據知情人士的透露,蘋果最大代工廠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集團已經成立了內部專項工作組,以負責抵禦來自位於大陸同樣是蘋果代工廠的立訊精密擴張。為此,鴻海集團內部一直有在研究立訊的相關技術、擴張計劃和策略。
  • 日媒稱立訊精密在蘋果的推動下市值超鴻海集團 兩公司對比情況
    近日,日本媒體報導稱,在蘋果公司的推動下, 立訊精密 總市值已經超越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集團。自從取得蘋果旗下的Aipods的代工資格後,立訊精密很快贏得了蘋果公司的信任,擠掉臺灣企業,成為Airpods的主力代工商,媒體預測立訊精密不久將獲得iphone手機的代工訂單,未來將成為富士康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 立訊精密告別富士康
    從成立初期承接富士康的外協訂單,到2010年上市後模仿富士康式持續併購,立訊不斷拿下各類蘋果產品線。那些年,在蘋果供應鏈上,富士康吃肉,立訊跟著喝湯,大家和氣生財。然而,2016年Airpods橫空出世。一場風靡全球的無線耳機潮,將立訊送上蘋果耳機主供寶座。此後,「立訊能否取代富士康?」、「立訊:下一個富士康」等標題便不時見諸報端,兩者關係逐漸微妙。
  • 立訊精密憑啥這麼貴 緯創、蘋果如何讓富士康「尷尬」?
    另據日經中文網報導,昨晚緯創資通宣布獲得約450億日元的立訊精密股票,將深化雙方的關係。隨後,和碩也宣布獲得約90億日元的立訊精密股,相關消息再次震驚了臺灣業界。立訊精密日前宣布收購緯創兩家子公司,由此成為蘋果手機在大陸首家代工廠商。編者認為,這無疑相當於立訊精密用股票置換了緯創的資產。
  • 立訊精密成富士康勁敵,創始人打工妹搖身一變億萬富豪
    2010年,立訊精密正式於A股掛牌上市,而王來春也憑藉23億身家登上富豪榜。擺脫鴻海,搭上蘋果的立訊精密王來春早就意識到富士康只能作為立訊精密的一塊跳板,幫助自身發展壯大,但必須另謀出路,找到其他訂單市場,減少對鴻海集團的依賴。在上市之後,立訊精密不斷收購國內外電子裝配廠商,通過重組整合,打造出一條專業規模規劃的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