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象評論]企業的官方回應中最有趣的措辭是什麼呢?在筆者看來,「不予置評」,會是當之無愧的「人氣王」,不肯定、不否定、不贊同、不反駁,不澄清,也不掩飾,你說它模稜兩可,它偏偏又算是個答案。最近關於蝦米音樂即將關閉的回應中,蝦米和阿里的「口徑」據都是「不予置評」。從公開消息看,蝦米方面的回應中還有這樣的一句:「其他的消息我們也還在了解求證中。」
這種表述還是很微妙的,因為即便不做回應,很多時候也算是一種態度。從阿里以往的回應來看,通常「沒有就是沒有」、「有就是有」,不直接否定,代表直接否定很可能不夠嚴謹,也就是說,關閉蝦米的這個情況,很可能是考慮過的,但還沒有敲定。加上蝦米的口徑,在管理層可能也沒有被周知。
當然,蝦米如果關閉也不算奇怪,一方面,在同類產品競爭中,蝦米並不佔優勢,流媒體音樂領域整體呈現出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的兩級趨向;另一方面,短視頻又在擠壓音樂App。
(截圖自蝦米音樂App)
但蝦米要關閉很簡單,後續還有一些問題要解決,比如會員問題。
如何解決會員問題,或許是蝦米的用戶比起蝦米是否關閉、何時關閉、是不是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等等,還要更關心的。根據筆者從身邊朋友處了解到的信息,剩餘五六百天會員的用戶,可能就不在少數。
解決問題,一定程度上又不可避免地會關聯到蝦米最終何去何從。一個常見的思路是,與網易雲音樂合併,這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外界以往對網易雲音樂和阿里關係的認知。但與外界觀念可能有差別的是,如果合併,掌握主動的很有可能是網易雲音樂,而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阿里。
從事實層面來看,2019年9月,全資收購網易考拉期間,阿里也連同雲峰基金等投資機構以7億美元的「價格」獲得了網易雲音樂10%的股份。在這個時間的前後,網易雲音樂與蝦米音樂合併的消息數度傳出。蝦米音樂與網易雲音樂也有過看起來比較密切的業務聯動,此前影響最大的應該要算是「版權互換」。
對於合併傳聞,網易和阿里的做法通常是不予理睬(注意,不是不予置評)。但在今年8月,或許是因為傳聞中所涉及的內容程度加劇(有消息稱阿里會收購網易雲音樂),也有可能是網易雲音樂確實已經不厭其煩,網易公關部公關總監陳洛安在朋友圈中說了這麼一句:「問的人越來越多,一個字,假。」這是一種明確的態度。
當然,網易雲音樂不歸屬阿里,合併依然有可能進行。而如果以合併為前提,關於會員問題,一個可能的解決方式就是通過阿里旗下的88VIP生態權益包實現,因為網易雲音樂的黑膠VIP年卡和蝦米音樂,都在這個會員生態體系內。
只是,這樣的解決方案,會是蝦米的用戶想要的嗎?筆者很難判斷,但筆者看到了網友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喜歡蝦米就是喜歡它的簡單和純粹,雖然曲庫有局限,但好在基本只有音樂,沒有其它「紛擾」。(文章為二象財經原創內容,轉載務必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