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設備行業分析:擴產新周期,設備全球化新階段

2020-12-19 未來智庫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

動力電池中長期需求明確,預計 20-23 年龍頭擴產 594 GWh

全球新能源車市場有望持續增長,政策利好與供給改善是關鍵

2019 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長 9.5%,未來 3-5 年有望持續增長。EV Sales 統計數 據顯示,2019 年全球新能源車合計銷售 221 萬輛,連續兩年銷量規模超過 200 萬輛;銷 量同比增長 9.5%,增速相比前三年大幅放緩,但佔汽車總銷量的比例持續上升。我們認 為,2020-25 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有望持續增長,將主要得益於:1)特斯拉的鯰魚效應 倒逼全球車企加速電動化;2)歐洲排放標準趨嚴疊加政策利好,傳統車企紛紛轉型;3) 中國雙積分政策推動,加之新能源車供給改善,銷量有望穩定增長。

特斯拉的鯰魚效應倒逼全球車企加速電動化。特斯拉財報顯示,2019 年全年交付 36.75 萬輛,2020 年目標交付 50 萬輛。根據華泰電新組 2019 年 11 月 26 日報告《迎風乘車去, 破曉預新生》觀點,Model 3 實現供給引領需求,正在搶奪傳統車市場,包括中小型豪華 車(以 BBA 為代表)和經濟型車市場(豐田/本田/日產等)。特斯拉中國工廠量產進度超 預期,滿產後帶來較大的產銷量彈性。一期工廠計劃於 2021 年達產,規劃產能 25 萬輛; 2022-23 年二期工廠投產後年產能將達到 50 萬輛,對應 2020-23 年產量 CAGR 為 64%。 長期看特斯拉仍將是全球潛力較大的電動車龍頭,並將產生持續的鯰魚效應倒逼全球車企 加速電動化。

歐洲排放標準趨嚴疊加新能源政策利好,傳統車企的新能源車銷量有望迎來向上拐點。 2020 年,歐盟開始執行更加嚴格的碳排放標準,車企需通過生產純電動和插混車型才能 夠達標。歐洲推出鼓勵政策來支持行業發展,歐洲汽車製造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末,28 個歐洲國家已針對新能源車施行購置稅減免或補貼獎勵的優惠措施。為了應對 特斯拉的本土化挑戰,歐洲傳統車企巨頭(大眾/戴姆勒/寶馬/奧迪等)開始加大力度推出 新能源車型。大眾最新的 5 年規劃預計 2019 年 BEV 在總銷量的佔比 1%,對應銷量 10 萬輛左右,2020 年目標佔比 4%,對應大約 40 萬輛銷量,相比 2019 年翻 3 番。

2020 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有望保持穩定增長,將得益於雙積分政策與供給改善。根據華 泰汽車 2019 年 11 月 25 日報告《擁抱強者,穩中求進》的觀點,2019 年 6 月補貼過渡 期結束後,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開始出現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1)過渡期搶裝透支 需求;2)燃油車終端折扣加大,新能源車性價比減弱。但 2020 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有望 保持穩定增長,得益於:1)雙積分政策施行;2)新能源車降本提升性價比;3)合資車 企在 19-20 年密集推新車型利好供給。工信部規劃到 2025 年國內新能源車銷量佔到汽車 總銷量的 25%,參考華泰汽車對 2022 年國內汽車銷量預測(2721 萬輛),對應新能源車 約 680 萬輛,2020-25 年 CAGR 約為 33%。

預計 20-23 年動力電池累計擴產 594 GWh,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

動力電池中長期需求明確。2019 年全球主要動力電池企業的出貨量合計達到 117 GWh, 同比增長 17%(SNE research 數據);國內動力電池累計出貨量為 72 GWh,同比增長 10%(GGII 數據);動力電池出貨量增速跟隨新能源車銷量增速同步放緩,但中長期需求 較為明確。根據政府新能源政策規劃與車企目標規劃,我們測算 2023/2025 年動力電池總 需求有望分別有望達到 395/627 GWh,歐洲與中國將成為擴產主戰場,美國受制於市場 與政策因素,擴產前景相對不明朗。根據 GGII 數據與各家目前已有的擴產信息,2020-23 年全球主要動力電池廠累計新增產能有望達到 594 GWh,基本滿足至 2025 年的全球動力 電池需求。全球動力電池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電池龍頭將成為擴產主力軍。

歐洲與中國將成為擴產主戰場,預計 23/25 年兩大市場動力電池需求增至 395/627 GWh

2023/2025 年歐洲本土需求有望達到 131/249 GWh,動力電池本地化擴產勢在必行。我 們對歐美主要車企的新能源規划進行梳理,基於 2019 年各大車企銷量以及規劃中給出的 目標銷量佔比,測算出 2025 年這些車企的新能源車型全球銷量目標合計約 728 萬輛。按 照各車企目前主打新能源車型的電池容量測算,2025 年這些車企的動力電池需求合計約 401 GWh。根據 Marklines 數據預測,2020-2021 年歐洲本土新能源車銷量規模將分別達 72/110 萬輛,2025 年將達 457 萬輛。按照單車帶電量平均 55 KWh(即前述歐美車企的 均值)測算,2023/2025 年歐洲本土動力電池需求有望達到 131/249 GWh。出於運輸成 本、供應及時性以及供應鏈安全的考量,歐洲本土建設動力電池產能勢在必行。

2023/2025年中國動力電池需求有望達到264/378 GWh,國內外電池龍頭加速在華布局。基於工信部規劃和各類細分車型的單車帶電量均值測算,我們預計到 2025 年,國內動力 電池總需求將達到 378 GWh。據 GGII 統計,2019 年 Q4 國內動力電池投擴產項目涉及 金額超 350 億元,其中僅寧德時代、國軒高科、SKI、LG 化學四家電池企業合計金額超 250 億元,合計電池擴產超 50 GWh。

2023 年特斯拉中國工廠電池需求有望達到 27 GWh,本地化採購比例增加,國內高端電 池需求提升。特斯拉上海一期工廠計劃於 2021 年達產,規劃產能 25 萬輛,同時生產 Model 3 與 Model Y 車型。特斯拉官網數據顯示,進口 Model S 與 Model X 標準續航版單車帶電 量均為 75 KWh,而 國產 Model 3標準續航版為 60 KWh,以此為參照,假設未來國產 Model Y 的單車帶電量也為 60 KWh,測算 2021 年達產後電池需求約為 14.4 GWh。2022-23 年 二期工廠投產後年產能將達到 50 萬輛,對應 2023 年電池需求約為 27.0 GWh。2020-23 年每年電池需求的增量分別為 5.8/8.3/6.6/6.0 GWh。特斯拉計劃將上海工廠零部件國產化 比例由30%提升至100%,動力電池是核心零部件之一,本地化採購比例也有望相應提升。

美國新能源車市場具備潛力,但政策尚未形成利好,傳統車企仍處於觀望期。EV Volumes 數據顯示,2018 年美國新能源車市場銷量約為 35.86 萬輛,其中加州銷售 15.34 萬輛(佔 比 43%),特斯拉銷售 18.24 萬輛(佔比 51%);EV Volumes 預計 2019 年美國新能源車 銷量降下滑約 6%,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美國部分州對新能源車徵收額外稅費。美國《消 費者報告》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末全美共有 26 個州對新能源車徵收稅費,其中 11 個 州徵收標準高於同類燃油車的燃油稅。特斯拉 Gigafactory 1 於 2018 年開始投產,規劃可 滿足 50 萬輛車的銷售,暫無繼續在美國擴產計劃。而傳統車企受制於特斯拉的市場壟斷 以及政策因素,仍然保持觀望態度,擴產動力不足。

電池龍頭將成為擴產主力軍,預計 2020-23 年動力電池新增產能 594 GWh

2020-23 年全球電池龍頭規劃新增產能合計 594 GWh。根據 GGII 數據與各家目前已有的 擴產信息,截至 2019 年末,全球主要動力電池廠的產能合計約為 261 GWh,2023 年規 劃產能合計為 855 GWh,意味著 2020-23 年至少需要新增產能約為 594 GWh。從供貨關 系來看,全球主要動力電池廠均綁定主流車企,未來動力電池需求相對明確,有效保障產 能使用的經濟性,增強電池企業擴產信心。

全球動力電池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SNE research 數據顯示,2019 年全球主要動力電池 企業的出貨量合計達到 117 GWh,CR2/CR5/CR10 分別為 52%/76%/87%,同比分別上 升 7.3/7.9/6.8 pct。動力電池行業的高投入與高技術壁壘,決定了未來全球產能有望繼續 向頭部集中。下遊車廠新能源轉型速度的快慢之別和各家電池廠產能爬坡的進度不同,導 致了頭部廠商的產能利用率出現明顯分化,其中韓系廠商整體較低。

國內動力電池行業洗牌接近尾聲。國內動力電池產能集中度持續提升。GGII 數據顯示, 截至 2019 年末,國內動力電池產能合計 268 GWh,產能集中度 CR2(寧德時代+比亞迪) /CR5/CR10 分別達到 32%/47%/62%,同比上升 5.0/4.2/1.6 pct。動力電池銷售市場更加 集中。2019 年國內動力電池累計出貨量為 72 GWh,CR2/CR5/CR10 分別為 72%/83%/90%,同比上升 13.0/11.0/8.2 pct。新能源車產銷量下滑拖累動力電池產能利用 率,2019 年全行業僅為 27%,同比下降 4.77 pct,Q2-Q4 各季度同比逐漸走低。不同廠 商的產能利用率持續分化,CR2 顯著好於其他競爭對手。動力電池應用分會數據顯示, 2019 年國內有裝機數據的動力電池企業僅有 29 家,較 2018 年同期減少約 60 家。

鋰電設備助推大規模智能化生產,預計 20-23 年需求 1212 億元

2019 年 10 月以來,CATL/LG/SKI 等全球一線鋰電池廠陸續宣布或啟動新的擴產項目,鋰 電設備行業出現需求回暖跡象。如前文所述,2020-23 年全球動力電池新增產能有望達到 594 GWh。動力電池行業降本增效的需求從下遊向上遊傳導,每 GWh 電池產能所需生產 設備的投資額逐年下降約7%(參考2017年寧德時代與2019年孚能科技募投項目數據), 我們預計 2020-23 年全球龍頭電池企業設備採購額將分別達到 304/324/302/270 億元,4 年合計約為 1,212 億元。

鋰電設備是動力電池生產工藝核心之一

根據《2017 年動力電池製造裝備產業發展報告》的劃分,動力鋰離子電池製造設備包括 材料設備、電芯設備(即狹義上的鋰電設備)和 PACK 製造設備。其中,電芯設備是核心, 材料/PACK 製造設備可部分借用其他行業設備。核心工藝流程又可分為前段電極製作(攪 拌/塗布/輥壓/分切)、中段電芯合成(疊片/卷繞/組裝/注液)、後段檢測封裝(檢測/化成/ 分容/包裝入庫),三段設備的價值量佔比分別為 35-40%、30-35%、30-35%。

動力電池價格下探疊加生產效率提升,帶動單位投資額逐年下降

未來 3-5 年動力電池價格將繼續下探。GGII 數據顯示,2017-2019 年,國內動力電池產 能大規模擴張,加之下遊車廠的降價要求,國內動力電池單價的同比降幅均在 20%左右。 2020-2025 年,龍頭電池廠需通過擴產和提升產能利用率以滿足下遊降本需求,國內動力 電池產能將繼續向頭部集中,動力電池價格或將繼續下探。

鋰電設備生產效率提升。根據《2017 年動力電池製造裝備產業發展報告》的預測, 2018-2025 年,動力鋰電設備的關鍵指標(塗布速度/卷繞速度/疊片效率/組裝效率)將快 速提升,推動設備性能的迭代升級。而設備的提升將是動力電池規模化和智能化生產的主 要動力,由此將帶來能量密度和單線產能的提高、電池單體和製造成本的下降。

帶動電池生產設備的單位投資額逐年下降。參考寧德時代與孚能科技的募投項目數據,生 產設備投資額由 2017 年的 2.78 億元/GWh 下降至 2019 年的 2.42 億元/GWh,年均降幅 約為 6.64%。兩家公司採購設備遵循經濟適用原則(優先選擇技術性能達標且具備價格優 勢的國產設備),設備採購規模較大,因此採購單價可以較為客觀地反映出當年市場價格 水平。對設備供應商而言,產品性能提升需要更多的研發投入和增加零部件,但只要產品 價格的上升幅度低於效率提升幅度,就可以滿足下遊電池廠商的降本需求。根據前述的鋰 電設備生產效率提升數據和募投項目投資數據,我們測算 2020-23 年每 GWh 電池的設備 投資額有望繼續保持每年 6.64%的降幅,對設備商而言具有可行性。

國產設備立足國內開拓海外,中性假設下 20-23 年市佔率 49%

國產設備在中國市場佔據主導地位,龍頭公司份額持續提升

2018 年鋰電設備國產化率達到 90%。GGII 數據顯示,2018 年中國鋰電生產設備需求同比增 長 18.2%,達 206.8 億元;其中國產設備產值同比增長 20.1%,達 186.1 億元,國產化率達 到 90%,同比上升約 4.3 pct。國產設備增速高於進口設備增速,主要得益於:1)國產設備 企業的技術實力增強,部分產品性能超過進口設備; 2)國產設備企業定製化訂單生產能力強, 對客戶需求響應快速;3)國產設備的規模優勢與價格優勢,滿足國內客戶大規模採購需求。

鋰電設備上市公司市佔率持續提升。2015-18 年,鋰電設備行業需求旺盛,上市公司(先 導智能/贏合科技/璞泰來/科恆股份/杭可科技/星雲股份/金銀河)的鋰電設備業務總收入由 18.47 億元增長至 76.62 億元,CAGR 達到 61%;2019 年 1-6 月收入合計 38.94 億元, 同比增長 25%,受行業調整影響增速收窄。上市公司佔鋰電國產設備的份額顯著提升,結 合 GGII 數據測算,2016-18 年分別為 31%/39%/45%。隨著鋰電設備國產化率的提高, 上市公司佔中國鋰電設備市場的份額也快速增長,2016-18 年分別為 24%/34%/40%。

鋰電設備龍頭公司市佔率仍有上升空間。2016-18 年,鋰電設備國產龍頭市佔率大幅提升, 先導智能由 4.9%提升至 16.7%,贏合科技由 5.7%提升至 10.1%,主要得益於:1)拓展 優質客戶提升訂單質量;2)核心客戶擴產速度高於行業;3)公司自身通過研發或收購進 行的產品品類擴充。隨著國內動力電池行業洗牌結束,下遊客戶的集中度也會向設備行業 傳導,龍頭公司或顯著受益,未來市場份額仍有上升空間。考慮到電池廠的設備採購策略 (每段設備通常選擇 2-3 家供應商),我們預計龍頭設備企業的整體市佔率有望達到 30% 左右(在每段設備招標中均有中標,由 3 家供應商平分),部分產品有望突破 50%(部分 設備招標中由 2 家供應商平分)

國產設備進入海外拓展關鍵階段,戰略調整提升硬實力

國產設備品牌競爭力提升,但仍處於國際化拓展關鍵階段。相比於國外鋰電設備企業,國 產龍頭品牌已具備四大優勢:1)產品線豐富,設備可用於方形/軟包/圓柱等多形態電池生 產,且具備系統級整線定製化能力;2)與國產電池龍頭合作經驗豐富,在市場上已樹立 良好口碑;3)技術實力逐步逼近國外品牌,部分產品實現超越;4)規模化生產能力更強, 服務響應速度更快。不足之處在於:1)高水平研發人員的培養和引進需要長時間(5-10 年)的積累;2)國際化經營仍處於起步的關鍵階段,海外收入佔比較低。

國產設備龍頭戰略調整:增加自製,加大研發。2019 年 1-9 月,國內鋰電設備龍頭的戰 略調整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1)主動減少外協佔比,在動力電池繼續高端化的背景下, 鋰電池下遊行業對設備技術參數、設備質量和運行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高精度零部件需 要更高的加工設備進行生產,而傳統的外協廠商缺乏相應的設備與能力;2)加大研發投 入,應對動力電池技術路線的變化。以中段核心工序為例,卷繞和疊片兩種技術路線並行 競爭,且各有優劣。卷繞效率高且工藝簡單,但電芯品質不如疊片;疊片機可通過多工位 提升效率,但總成本依舊高昂且電芯一致性差。先導在卷繞領域一家獨大,研發投向包括 鋰電池製造(塗布/疊片/整線)。贏合的模切疊片一體設備具備一定優勢,塗布機和雷射切 產品優勢較大,卷繞機技術正在提升。

鋰電設備商的三種擴張路徑:1)整線化設備:將業務逐漸從一種或幾種鋰電設備逐漸拓 展到包含前、中、後段多種鋰電設備,力求可以向下遊客戶提供整套鋰電池生產設備,例 如 2016-18 年的先導智能與贏合科技;2)專注於單一設備領域,但是尋求下遊多領域的 開發運用,打破鋰電單一領域運用的局限,海外設備商大多採取此路徑;3)突破單一設 備領域,將原本的鋰電設備業務向前和向後延伸,打造階段一體化設備或者形成階段整線 化鋰電設備的供給能力,目前龍頭設備企業均已推出自有的整合型產品。

基於國產化率假設的情景分析:中性假設下 20-23 年國產設備市佔率 49%

國產化率假設。一條動力電池生產線中,前、中、後三段設備的價值量佔比分別為 35-40%、 30-35%、30-35%,各段設備均有實力較強的進口設備商。截至 2019 年國產設備在海外 電池廠的設備採購中佔比相對較低,部分設備龍頭取得突破,如贏合科技 2018 年 9 月中 標 LG 化學南京工廠 9-10 號線卷繞機設備,先導智能 2019 年 1 月與 Northvolt 籤訂 19.39 億元的框架協議。根據動力電池廠商前期設備採購與試用情況,我們做出三類情景假設:

1)中性假設下,國產設備穩步開拓國內外市場,國內電池廠採購國產化比例維持在 90% 左右;海外電池廠在前中後三段設備中的某一段採購國產設備,價值佔比介於 20%~30% 之間;

2)樂觀假設下,國產設備快速開拓國內外市場,國內電池廠基本實現設備的全國產化, 而海外電池廠在佔比較大的關鍵工藝導入國產設備,比例介於 30%~50%之間;

3)悲觀假設下,國產設備在海外市場開拓不及預期,未能在海外電池廠採購中實現較大 突破,比例維持在 10%左右。

國內外電池龍頭擴產周期下,中性假設下國產設備市場份額有望達到 49%,對應市場空 間 592 億元。結合 2020-23 年擴產節奏進行分析,我們預計,國內外龍頭電池廠此輪擴 產周期中,在中性/樂觀/悲觀假設下,國產設備有望獲得的市場空間分別為 592 億元(中 性)/766 億元(樂觀)/417 億元(悲觀),佔全球份額分別為 49%/63%/34%。

頭部效應顯現,持續看好國產鋰電設備龍頭

設備廠商收入增速探底,設備龍頭盈利水平逐漸修復。國內鋰電設備企業 19Q2 至 19Q3 的收入增速均處於歷史低位水平。結合 19 年 6 月末待驗收訂單與驗收周期判斷,我們預 計 19Q4 收入增速或仍將低位徘徊。鋰電設備龍頭企業的盈利能力持續修復,得益於對產 品質量和成本的良好把控,19Q1 至 19Q3 先導智能與贏合科技的毛利率和淨利率同比均 有所上升。

持續看好國產鋰電設備龍頭。國內外龍頭電池廠進入新一輪擴產周期,2020-23 年累計新 增產能有望達到 594 GWh,鋰電設備新增需求有望達到 1,212 億元。高端客戶對設備產 品精度、定製化、保密性需求會進一步上升,未來訂單份額或將向龍頭設備商聚集。國產 設備在中國市場佔據主導地位,正處於海外拓展關鍵階段,中性/樂觀/悲觀假設下,有望 佔據增量市場 49%/63%/34%。截至 2020 年 2 月 20 日,鋰電設備行業公司 2020 年 PE 均值為 36x、中位數 39x。基於產品實力、市場份額與客戶資源三個角度,建議關注鋰電 設備龍頭先導智能、贏合科技的中長期成長空間。

……

(報告來源:華泰證券)

如需報告原文檔請登錄【未來智庫】。

相關焦點

  • 鋰電設備:新能源車催化下迎爆發
    近年來得益於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高速發展,目前全國主要動力電池廠商的擴產計劃明確、提升鋰電設備需求明顯。鋰電設備是我國高端自動化裝備國產化的典範,目前,我國鋰電設備進口替代接近完成。2008年我國鋰電設備國產化率(產值佔比)僅為20%,到2016年則達到80%。
  • 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超預期,鋰電設備迎來發展新機遇
    鋰電設備迎來發展新機遇近期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超預期,全球即將迎來新一輪新能源產業擴產周期,作為產業鏈上遊的鋰電設備行業有望充分受益。經過多年發展,中國鋰電設備已逐步依託國內成熟產能經驗進軍國際市場,有望在新一輪擴產浪潮迎來新發展機遇。
  • 鋰電設備需求爆發在即,行業拐點如期而至
    核心邏輯新能車驅動下遊開啟高成長時代,行業快速放量在即2021 年,在大眾、特斯拉等車企的新產品強周期驅動下,國內和海外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將開啟新一輪的高增長時代,年平均同比增速有望超過45%我們認為,下遊新能車將是中長期驅動行業高增長的重要驅動因素,鋰電設備行業拐點已現,高增長時代已經開啟。
  • 價格開啟上升通道 鋰電銅箔企業爭相擴產
    據悉,目前諾德股份當前有效產能規模約4.3萬噸,其中鋰電銅箔有效產能約3.5萬噸且都具備6μm產品的生產能力,其在惠州、青海和南京建有三大銅箔生產基地。諾德股份透露,公司計劃2021年對上述基地進行產能擴充,進一步提升公司在鋰電銅箔領域的競爭實力。另一6μm銅箔巨頭嘉元科技,現有1.6萬噸/年銅箔生產能力,今年以來擴產動作也是不斷。
  • 【行業分析】2020年鋰電設備行業研究報告|研究報告|特斯拉|鋰電池...
    中短期內由特斯拉、大眾和豐田等新產品周期驅動的行業高增長,將推動鋰電 行業的新一輪擴張周期,下遊高增長確定性強,頭部鋰電設備企業將在這一輪擴張周期中更好 的匹配下遊的新增需求,同時受益於行業的高增長和集中度的加速提升。
  • 機械設備行業:順周期與智造升級
    重視順周期和智造升級的投資機會冠病毒肆虐,給全球各國的生產和生活均帶來了重大影響,國內率先走出疫情影響,下遊的復甦帶來順周期投資高景氣。另一方面由於疫情的影響,對生產方式提出了考驗,更多行業對智造升級產生需求。
  • 鋰電設備企業 深度綁定動力電池龍頭
    汽車業,新能源汽車持續滲透,動力電池廠商紛紛擴產。業內人士表示,鋰電池企業擴產將為鋰電設備行業帶來發展機遇,深度配套全球頭部動力電池企業的鋰電設備公司將獲得更大發展。中原證券指出,參考寧德時代等頭部動力電池供應商的產能規劃,未來幾年鋰電設備將大幅受益本輪動力電池擴產。寧德時代激活了鋰電池板塊投資熱情,而特斯拉國產Model Y大幅降價進一步催化了板塊行情。隨著動力電池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進一步下降,新能源汽車將不斷強化性能和使用成本優勢,有望迎來快速滲透期。這對鋰電池全產業鏈都是重大發展機遇,未來5至10年鋰電設備都將是受益板塊。
  • 鋰電設備的賣鏟人,受益新能源造車熱,這家公司營收翻了好幾倍
    其他設備主要包括有3C、智能物流、汽車產線、燃料電池裝備、雷射精密加工等。新能源造車大潮如旋風般迅即刮遍各行各業,2013-2016年電動車銷量增速高達206%,動力電池出現一輪快速擴產周期,這無疑對於鋰電設備業務的擴容帶來了爆炸式的增長。
  • 鋰電設備行業專題報告:生產工藝及競爭格局
    本文主要介紹鋰電池生產製造環節及價值量較 大的核心設備,行業特點和壁壘、前段-中段-後段環節的主要企業的競爭格局,並分析 鋰電設備行業的格局演化方向。2、鋰電設備行業進入門檻前期經營性現金流淨流出較多,對設備企業提出資金門檻要求。從商業模式上講,鋰電 設備業務大多採用「3331」的收款模式,導致付款周期可能較長。
  • 光伏的擴產潮,設備廠商的掘金熱!附光伏設備分布圖
    若考慮到2019年行業的新擴產規模約20萬噸來測算,擴產帶來設備的市場空間約為200億元。以3000噸多晶矽對應1GW產能來測算,若未來5年下遊需求規模年化增長20GW,則對應的設備需求量為60億元/年。 在多晶矽製備環節,核心設備為多晶矽還原爐,其價值約5000~6000萬元/萬噸。
  • 機械設備行業投資策略:製造立國,周期成長共舞
    報告摘要:尋找先進位造業崛起的機會和方向:中國上市公司的全球市佔率水平既帶有中國改革開放前30年(1978-2008)的城市 化+工業化+全球化的發展模式痕跡,也出現了創新引領的新經濟萌芽,成為先進技術創新迭代的基礎。
  • 「盤中寶」鋰電廠商加速擴產 這一產品交付量是去年三倍
    財聯社資訊獲悉,受新能源汽車市場爆發的影響,下半年,鋰電池設備的需求呈現出了快速增長的態勢,相關生產企業不斷招募工人,擴大產能。新能源車企產能利用率迅速攀升,帶動鋰電池需求也開始大幅增長。國內鋰電池龍頭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今年在生產基地的投資力度以及產能建設規模等方面均創下新高。
  • 【久鼎新能源】聚焦 | 鋰電設備併購之路 誰主沉浮?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統計數據顯示,隨著動力電池企業產能擴張步伐的加快,鋰電設備行業國產化率同步提升,鋰電設備行業邁入黃金髮展期,企業併購也成為鋰電行業的發展趨勢。通過併購整合企業資源,鋰電設備企業可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綁定優質客戶。電池中國網帶您盤點一下,在近半年鋰電設備併購之路上,誰主沉浮?
  • 光伏瘋狂擴產背後:設備「鏟子股」淘金熱
    來源:中國經營報本報記者 張英英 吳可仲 北京報導受益於光伏產業鏈的大舉擴產,一些設備「鏟子股」迅速崛起並在資本市場上瘋狂掘金。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碳中和」目標落地,疊加高瓴資本入局,光伏無疑成為資本市場最火爆的板塊之一。
  • 新能源車產業鏈分析
    從中可以看到,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即將進入新階段,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寬、配套基礎設施將得到完善,除此之外隨著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加強,新能源汽車在基礎及核心技術上有望得到提升。1、至2035年,國內公共領域用車將實現全面電動化。
  • 中原證券:全球汽車電動化趨勢明顯 動力電池迎來新一輪瘋狂擴產(附...
    中原證券(601375)指出,10月新能源汽車銷量較好,電動汽車新勢力、老勢力紛紛發力,大眾MEB平臺年底開始新車大量上市,國內新能源汽車將迎來特斯拉意外的另一大玩家。
  • 「明日主題前瞻」鋰電廠商加速擴產 這一產品交付量是去年三倍
    【今日導讀】鋰電廠商加速擴產,這一產品交付量是去年三倍;三星、蘋果發力布局,摺疊屏手機2021年或迎加速爆發;冬季需求火爆,羊肉價格連漲八周供不應求;【主題詳情】鋰電廠商加速擴產 這一產品交付量是去年三倍受新能源汽車市場爆發的影響,下半年,鋰電池設備的需求呈現出了快速增長的態勢,相關生產企業不斷招募工人,擴大產能。
  • 電子行業:HDI景氣周期開啟 HDI和設備廠商充分受益
    上遊設備:受益於HDI廠商擴產,雷射鑽孔需求量提升。PCB廠商的擴產。我們認為HDI行業有望受益於5G帶來的主板升級,產業鏈相關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建議關注具有Anylayer和SLP的製造能力HDI廠商,產業鏈相關標的包括東山精密、鵬鼎控股、超聲電子、景旺電子、勝宏科技和生益科技;以及相關廠商擴產帶來的上遊設備的投資機會,產業鏈相關標的包括大族雷射和光韻達。風險提示。
  • 鋰電銅箔行業專題報告:「極薄化」發展機遇
    引言在新能源汽車的浪潮之下,鋰電材料端的投資機遇不容小覷。作為鋰電材料系列報告第 一篇,我們聚焦於應用於鋰離子電池中的鋰電銅箔。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升能量密度、 降低度電成本的推動下,「極薄化」發展方向進一步抬升了鋰電銅箔行業的技術和工藝 壁壘,中期偏緊的供需格局有望帶動極薄鋰電銅箔邁入新一輪高景氣成長周期。
  • 寧德時代大手筆擴產迎接電動時代
    每周一談1.每周一談:寧德時代大手筆擴產迎接電動時代2020年12月29日,寧德時代發布三項鋰離子電池產能擴產規劃公告,三條產線規劃總投資390億元,資金來源均為企業自籌,根據近期其他鋰電池產線2.8~3.5億元/GWh的平均初始投資成本進行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