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遠古屬百越之中的閩越部落,周朝時期稱為七閩之地,春秋以後為閩越國,後來秦南平百越後,置閩中郡。而福建之名的由來,是因境內有福州、建州兩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才開始出現福建。
由此看來,「閩」不僅是福建省的簡稱,也是福建省遠古時期最原始的稱謂。很多朋友對福建都非常好奇,第一個很好奇的是福建省獨有的方言,全國漢語方言有七大類,福建境內就佔有其中之五——閩方言、客方言、贛方言、吳方言和官話方言,當然這主要是由於社會的分裂、人民的遷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造就的。第二個好奇的是,福建的簡稱是閩,而門裡面的這隻蟲代表個什麼動物呢?
「閩」的最早記載見於中國上古時的百科全書《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卷十》:「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漢代許慎所作的漢字專著《說文解字》云:「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這裡的蛇種就是蛇族,即信仰蛇神的氏族。閩字造字是從蟲,門聲。「蟲」字通「蛇」解,即家門供奉蛇的氏族,閩越人圖騰為蛇。定義閩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為佐證的是「閩」字的寫法,而古人稱蛇為長蟲,可解釋為「閩為山地,多出蛇蟲之類,故門下增蟲字,以示其特性」。
福建人卻與蛇有著不解之緣。千百年來,蛇深刻影響著閩人的宗教信仰、民俗風情和精神文化,形成獨特的崇蛇文化習俗。
福建自古稱「閩」,「閩」的意義就是門內供著一條蛇。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並不把它歸為「門」部,卻歸之「蟲」部,釋義是「閩,東南越,蛇種」。古代百越的越族一個主要分支——閩越族生活在閩江流域和東南丘陵和沿海多蛇地區,以蛇為本氏族的象徵,或以蛇為圖騰,認為蛇是本氏族的祖先加以頂禮膜拜,因此閩越族在很長一段時間保留著崇蛇風俗,「披髮文身,以像鱗蟲」,有斷髮文身習慣,把蛇形刻畫於身上,以祈求避免遭受兇猛動物的侵害。
蛇形圖騰崇拜的習俗,已成為閩文化的標誌之一。大量文獻和考古發掘都證明閩越人盛行崇蛇之風,武夷山漢城遺址發現了蛇形裝飾圖案的瓦當、雕有蛇圖的銅鐸殘片。在三千年前福建青銅時代的陶器上,就充滿蛇圖騰的印記——陶器上有蛇形堆塑,陶器表面有蟠虺紋飾,及仿蛇皮花紋的各種幾何圖案。華安縣馬坑鄉草仔山、詔安縣官陂鎮溪口村等地也發現蛇形石刻,充分顯示早期閩越人對蛇信仰與崇拜的鮮明特徵。東漢的《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文獻,無不記述閩越人的蛇圖騰。
西漢後,人們將蛇移畫於船幫上,從此閩船必畫有一蛇,清初鬱永河《海上紀略》載:「凡閩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龍』。」閩中及閩東一些地方的婦女,流行髮髻上插蛇簪奇俗,蛇簪由銀子製成,花式繁複,基本樣式是一條高昂著頭的小蛇。為突出小蛇形象,閩中婦女常把頭髮盤成多股辮子,遠遠望去,宛如一群黑亮的蛇擁簇一條白亮的小蛇,極為詭異。這種蛇簪實際上是縮小了的古代閩越族徽——一隻飛騰的蛇,她們插戴蛇簪,以示「不忘其祖」。
福建民間保留很多與蛇有關的民俗風情,許多地方都建有蛇王宮廟,以崇祀蛇神,保留的有長汀羅漢嶺、南平西芹、閩侯洋裡及永春等地的蛇王宮,福清、莆田一帶的蛇王廟則被稱為「青公廟」。平和縣文峰鎮三坪村,流行「人蛇共寢」之俗。當地生長一種黑色無毒蛇,家家把它視為庇護之神,稱之為「侍者公」。閩北的延平、閩東的古田和尤溪等地,仍保留上古的崇蛇習俗。閩西長汀、永定等地的蛇王神被視為能「聽斷嚴明,主持公正」,過去民眾有糾紛,就到蛇王神前表白起誓。
濃鬱質樸的蛇文化,滲透閩人的民風民俗,從形體上看,蛇與龍相似,在十二生肖中,民間稱蛇為「小龍」,俗信龍是由蛇演變成的。在福建民間,各地廣泛流傳人與蛇結合的美麗故事,如「蛇郎君」故事中的蛇郎君,是一個善良的君子,人們據此改編成閩劇《花鳥記》,深受閩臺人民喜愛。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知道,「閩」門裡的蟲字指的就是閩文化裡一個重要元素——蛇。如今的福建省,經濟、文化、衛生、科技、交通、旅遊等各個領域都與時俱進、迅猛發展,2019年,福建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395.00億元,比上年增長7.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484.58億元,比上年增長9.5%。2019年末,全省文化系統共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69個,公共圖書館90個,文化館97個,博物館103個,非國有博物館35個,年末共有影院325家,銀幕1864塊,年度電影票房21.45億元。2019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0.20萬人,在校生86.12萬人,畢業生20.02萬人。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96.8%,且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9.03%。此外,福建的旅遊資源豐富而獨特:廈門市鼓浪嶼風景名勝區、南平市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福建土樓(永定·南靖)旅遊景區、福建省三明市泰寧風景名勝區、泉州市清源山景區、寧德市白水洋鴛鴦溪旅遊區、寧德市福鼎太姥山旅遊區、福建省龍巖市古田旅遊區、福州市三坊七巷景區等9個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景色奇異秀麗,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前來領略閩地風光、閩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