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公安廳建立失蹤被拐兒童檔案
通過技術手段已經找回11個被拐賣兒童
這兩年,浙江警方一直在尋找失蹤兒童上下功夫,逐步梳理了歷年來兒童失蹤以及被拐案件,建立了失蹤被拐兒童的檔案。
這些登記在冊的失蹤被拐兒童,有浙江本省和外省籍的。其中,本省籍的有400多人,11個地市都有涉及,最多的是溫州,有100多人,台州和寧波分列第二第三,但有一部分是孩子在外省失蹤或被拐。要說明的是,名單中的外省籍兒童,除了在浙江失蹤或被拐的,還有孩子在外省失蹤,家人找到了浙江並在浙江報案的。
從登記情況看,失蹤及被拐兒童年齡集中在1歲(含以下)到17歲之間,主要在1歲以下到8歲之間。男孩女孩比例相當。
分析登記情況,這7個地方最容易丟失孩子:
1.父母上班的工廠門口
2.家門口(包括出租房)
3.上學路上
4.火車站或汽車站、機場
5.學校門口
6.醫院
7.商場、廣場、電影院門口、市場門口、公共廁所門口等其他人流量多的地方
目前,浙江警方已經對1000個失蹤及被拐兒童的家人採集了DNA信息,所記錄的失蹤以及被拐發生時間,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今。
這些工作初見成效。
2015年11月4日下午,杭州米市巷派出所裡,孫四英看著走失被拐整整28年的兒子,淚如雨下。
孫四英的家在江西鷹潭。1984年,22歲的她結婚了,丈夫跑銷售,自己在化工廠當工人。一年以後,兩人有了個可愛的兒子。孩子平時都由奶奶帶,1987年清明,奶奶有事,外婆來了,兒子有點認生。
那天中午11點,外婆在家裡炒菜,外面大雨傾盆。孩子趁著外婆在廚房忙碌,悄悄溜出了門。外婆是半小時後才發現的,匆匆跑到化工廠去找正在上班的孫四英。一家人急壞了,在周邊到處找,可一無所獲,孩子就這樣失蹤了。
孫四英報了警,但人海茫茫,當時技術手段又很有限,到哪裡去找孩子呢?2011年,鷹潭警方技術成熟,採集了她的DNA。
功夫不負有心人,28年後,孫四英的兒子在杭州採集了血樣,在聯網的DNA信息庫裡,民警發現,他和孫四英的DNA比中了。那時候,兒子正在杭州城北的一家小吃店裡做幫工,已經成年的他也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自己是被人販子拐賣來的,養父母當年花1000塊錢買下了他。在米市巷派出所的協調幫助下,他終於和闊別28年的親生父母見了面。
目前通過技術手段,浙江警方已經找回11名被拐賣的兒童。
杭州警方啟動「天眼」系統
利用高科技尋找走失的老人和兒童
前不久,央視大型紀錄片《大國重器》第二季再次引發大家刷屏。在第六集《贏在互聯》篇章中,杭州江幹警方的「天眼」系統引起關注。
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視頻監控網。江幹公安分局情指聯勤中心指揮長王勇華說,在江幹區的土地上,目前擁有大量監控資源,猶如在轄區內組成了一張稠密的監控大網,這個叫做「天網」的大工程,是守護百姓的「眼睛」,通過這雙「天眼」,杭州公安把搜尋走失人員加入了公安實戰中。
上個月,江幹分局接到轄區某社區工作人員王師傅報警,一位老人不見了。
江幹區公安分局情指聯勤中心接到報警後,民警立即聯繫上家屬,通過家屬提供的信息,警方很快掌握了老人的信息,利用「天眼」系統查找,很快找到了老人。
「這以前,除非有人見到老人並報警,否則我們沒法這麼快找到。」江幹公安分局情指聯勤中心指揮長王勇華說,最近一個月以來,江幹警方的「天眼」系統,已經幫助家屬找回30多位走失的老人、兒童。
利用高科技手段解決走失老人,走失、被拐兒童的同時,江幹警方也充分發揮街面警力和群眾優勢,在接到老人、兒童走失的警情後,利用「人海戰術」,快速及時找到走失人員。
今年初,江幹分局建立了一個名叫「不見不散」的500人微信群,江幹轄區所有基層派出所在內的所有的民警都在這個微信群裡,只要是接到18歲以下未成年人(包括大中專院校學生)、60周歲以上老人(包括獨居、失智老人等特殊群體)走失報警後,相關信息將在1分鐘之內上傳到微信群,並及時上傳人員走失的原因、地點,走失時的穿著和隨身攜帶物品等。
發現走失人員進入某個商場後,轄區派出所的民警馬上就把「不見不散」群裡走失人員的信息,發送到商場的物業安保群,發動商場保安,工作人員一同尋找。
江幹分局進行勤務改革後,將警力推向路面,「天眼」系統搜尋到走失人員蹤跡後,路面警力5分鐘內就能到達。
兒童走失應第一時間報警
案發後24小時是黃金救援時間
警方表示,兒童走失,並不存在24小時後才能立案的情況,恰恰相反,走失後的24小時,是展開救援的「黃金時間」,因為統計以往的兒童被拐賣案件,錯過這段時間,孩子大都已被倒手轉賣,對後期的尋找極為不利。
所以,一旦發現孩子失蹤,應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警方及時立案,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查找。
孩子走失後,父母具體應該怎麼辦?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少年兒童犯罪預防專家王大偉博士曾提出一個「十人四追法」。
這個法子是指父母一方原地不動,另一方發動親友10人向四個方向尋找。
搜尋分成粗細兩層:粗的搜尋是在2公裡以內,安排4人每人一個方向沿著大路追;細的搜尋則是安排另4人,到附近主要的火車站、汽車站去找。
至於剩下的2個人,一個去報警,一個人則應當留在家裡,因為孩子有可能會自己找回家。
美國失蹤兒童尋回率高達97%
覆蓋全國的「安珀警戒」是主要渠道
據美國司法部統計數據顯示,美國每年失蹤兒童高達80萬,與此同時,尋回率高達97%。
而這種令人驚訝的成果,也是由慘痛的教訓換來的——
1979年5月,紐約6歲的艾坦獨自出門上學,他從曼哈頓的某大街出發,到兩個街區外乘坐校車,但在這短短的一段路途中,他失蹤了。
1983年,美國總統裡根將艾坦失蹤的那一天定為「全國失蹤兒童日」;1984年,美國國家兒童安全理事會發起了首次全國性的失蹤兒童「牛奶盒尋人活動」,艾坦是第一批被印上牛奶盒的失蹤兒童。
1981年7月,佛羅裡達州又發生一起悲劇:6歲的亞當失蹤並被殺害。
之後,在亞當父母的努力推動下,美國陸續通過了《失蹤兒童法案》和《失蹤兒童援助法案》,並據此建立了第一條失蹤兒童免費報警熱線和第一個全國性的打拐非政府組織「全國失蹤與受虐兒童服務中心」。
1994年,以亞當命名的「亞當代碼」失蹤兒童警報系統在沃爾瑪超市啟用:當得知有兒童失蹤後,店方必須立即獲取對孩子的詳細描述信息,張貼海報或進行廣播,同時將建築物所有出口封閉並實施監控,如果十分鐘內不能找到孩子,必須立即通知執法部門。
現在,「亞當代碼」已經分布在美國近九萬個公共場合,包括超市、商場、遊樂場、醫院、博物館和所有聯邦辦公建築。
而覆蓋美國全國、震懾疑犯威力最大的「安珀警戒」則是在另一場慘案發生之後才被設立的。
1996年,德克薩斯州的一名9歲女孩安珀在住處門口騎車玩耍時被誘拐,之後慘遭割喉。在她失蹤的那4天,當地居民要求當地廣播以天氣預報的頻率不間斷播出失蹤兒童的新聞,群眾提供的目擊線索使警方迅速破案。
1997年,「安珀警戒」計劃開始成形。警方利用美國緊急警報系統,通過電臺、電視臺、電子郵件、交通提示等多種渠道發布警報,甚至能將消息推送到失蹤兒童所在區域97%的居民手機上。內容通常包含失蹤兒童、嫌疑人的特徵,以及嫌疑人的車輛描述和車牌號碼等。
美國所有手機用戶都可以接收到安珀警戒。而對手機運營商來說,發送安珀警戒信息是法律義務,具有強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