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已經過了九個月了,今天是9月12了,美國對華為的禁令實施就在近日了,華為如今面臨美國的封鎖過得格外的艱難。昨天的文章也寫了關於華為在技術創新上面的突破,永遠不要低估中國人的決心,骨子裡面就刻著不認輸。
同樣發展前景一片好的tiktok近況也不容樂觀,面臨美國當局下發的禁令只有一周了。tiktok方面現在已經明確表示出了寧願關閉都不願意強制售賣。美方覺得tiktok不會放棄這片市場,想讓tiktok徹底成為美國企業,出售給微軟、甲骨文、沃爾瑪等公司,美國當局還能從中收取一筆交易費。美方這是將無恥貫徹到底了,前有阻礙封鎖華為、後有強制售賣tiktok。
在這些科技公司面臨困境的時候,螞蟻集團在近日公布即將赴港上市,估值甚至達到2000億美元。作為吃瓜群眾關注的騰訊與阿里之爭,這一次又被大家拿來做比較了,騰訊之後還能不能保住自己的港股一哥的位置,這是吃瓜群眾最關心的事了。
行動支付發展到今天,離不開阿里、騰訊這些科技巨頭的推動,兩方都在第三方支付上面有所成就,但支付寶和微信的發展土壤也各有不同,支付寶依靠的是電商作為基礎的土壤,而微信則是依靠社交來進行發展的,雙方支付的側重點各有不同。
這兩家的淵源已久,都喜歡在彼此的頂尖行業裡反覆橫跳,騰訊此前一直在試水電商,但都被阿里折磨的死去活來,現在改迂迴路線了,不跟阿里正面對抗,轉頭去扶持阿里的競爭對手。微信是一個龐大的社交平臺,裡面的第三方服務為許多的電商購物APP進行了引流,例如京東、拼多多、蘑菇街。阿里也在不斷地嘗試社交,在支付寶裡面增加社交功能,想依靠支付寶本身的用戶基礎,來形成一個社交圈。但很顯然,用戶還是習慣將支付寶當成一個支付軟體。
阿里和騰訊一直在嘗試進攻彼此的腹地,吃瓜群眾看雙方大佬博弈也樂此不疲。阿里在2012年積極的pc端轉型為移動網際網路,在電商、支付和金融、雲計算、物流、大文娛等領域全面發力,真正成為數字基礎設施提供商,建立了龐大的數據帝國和生態系統。騰訊這幾年也一直在淡化自己遊戲公司的標籤,加強遊戲監管,開拓海外市場。
如今我國的科技公司的發展越來越好,國家推動內循環也要依靠這些行業巨頭進行帶動。tiktok也已經調整策略準備進入東南亞市場,華為也正在走自主研發路線。雖然現在的發展仍面臨巨大的困難,但只要敢於嘗試敢於突破,就能擁有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