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六合園南社區「老街坊」教居民用廚餘垃圾堆肥養花

2020-12-28 青瞳視角

一提起嶽師傅,石景山六合園南社區的居民們都忍不住伸出大拇指為他點讚。67歲的嶽國新現在是小區內的垃圾分類達人,誰遇到垃圾分類的問題,都願意找他問,每次,他都順口傳授居民幾個分類「小妙招」。近日,他還教居民學會了用廚餘垃圾堆肥養花。

嶽國新用年輕時學到的「堆肥小技巧」,將廚餘垃圾堆成肥料,再將「營養土」放到陽臺的盆栽裡,陽臺的花草長勢喜人。「老街坊們經常找我要點營養土」,嶽國新笑著說,一邊說著,他還一邊現場為記者演示了一把施肥的「正確姿勢」:抓一抔廚餘垃圾變成的營養土,放到植物土壤表面,還要再用耙子「摟」幾下,讓營養土充分、均勻地融入到土壤裡。

嶽國新每天早上七點都會準時出現在石景山魯谷街道六合園南社區垃圾桶前,現場指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自5月份北京市全面實施垃圾分類以來,嶽國新主動報名參與桶前值守,還成為了小區的「垃圾分類」達人。

「可回收,丟藍色,有害垃圾丟紅色。廚餘垃圾是綠色,其它垃圾用灰色」。這是嶽國新常跟居民說的順口溜,他告訴記者,一開始覺得垃圾分類很簡單,但真接觸起來,發現有些複雜,甚至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於是他每天看 『石分達人』從裡面學習垃圾分類的小妙招,總結出一套簡單版垃圾分類的順口溜,遇見居民不知道如何分的時候,就會有針對性地說兩句教給大家。

嶽國新在「守桶」的時候,不但學垃圾分類的知識,還注意到一些小細節:有些居民在扔垃圾、尤其是廚餘垃圾時,害怕弄髒手,連同袋子和垃圾一起扔進桶裡,這就為垃圾的「二次分揀」帶來了難度。

一次偶然的機會,嶽國新在網上看到有一種「破袋神器」,只要安裝在垃圾桶上,就可以避免居民扔垃圾時把手弄髒。嶽國新第一時間向社區物管會提出了這個建議,沒想到,沒過幾天,這個建議就變成了現實。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劉婧編輯/譚衛平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社區堆肥|處置廚餘垃圾,堆肥是「盆景」還是利器
    國際社區堆肥的案例為破解垃圾圍城的難題,印度班加羅爾自2013年初實施垃圾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包括:「兩桶一袋」的居民源頭分類(採用三分法:幹垃圾、有機(溼)垃圾、衛生/拒收垃圾),上門收集,「集中生產者」就地廚餘堆肥,行政小區二次分揀和處理。
  • 家庭廚餘垃圾堆肥方法獲推廣,一個月有效利用近2000公斤廚餘垃圾
    如今,將廚餘垃圾帶到瀏陽市廚餘垃圾生態處理試驗點堆肥,已經成了市容環境衛生維護中心工作人員的日常習慣。見習記者歐陽立幹瀏陽日報訊(見習記者歐陽立幹)8月17日,在市容環境衛生維護中心的瀏陽市廚餘垃圾生態處理試驗點,幾名工作人員拎著小桶,將西瓜皮、剩飯等垃圾倒進廚餘垃圾堆肥桶。原來,7月6日至8月6日,市容環境衛生維護中心舉辦了家庭廚餘垃圾堆肥競賽活動,儘管活動已經結束,但是將廚餘垃圾收集起來並進行堆肥,已經成了市容環境衛生維護中心工作人員的習慣了。
  • 廚餘垃圾堆肥 小菜園大豐收
    井輝利用廚餘垃圾堆肥種植瓜果蔬菜豐收【講述人】井輝●年齡:54歲●身份:東四八條社區居民>鮮嫩的黃瓜、翠綠的洋刀豆、紅彤彤的西紅柿……初秋時節,東城區東四八條社區居委會平臺上的小菜園豐收了,這些瓜果蔬菜都是居民井輝利用廚餘垃圾做肥料種植出來的。
  • 「兩桶一袋」怎麼放 垃圾桶如何DIY?久築社區教居民小妙招
    「咱們居民的家裡沒必要放四個垃圾桶,有 『兩桶一袋』就成!」5月12日下午2:30,石景山魯谷街道久築社區的活動室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垃圾分類」課。垃圾分類宣講員方輝現場給老街坊們演示了家庭內的「兩桶一袋」應該如何設置,並現場指導老街坊們進行正確的垃圾分類和垃圾桶的DIY。
  • 北京石景山八角街道2000名「老街坊」參與垃圾分類桶站值守活動
    北京石景山八角街道「老街坊」參與垃圾分類桶站值守活動。(石景山八角街道供圖) 人民網北京8月4日電 「您的垃圾裡有一部分屬於廚餘垃圾,您應該把這部分分投放到廚餘垃圾桶中。」今天一大早,在北京石景山區八角街道景陽東街第二社區,身穿綠馬甲,攜帶文明「六標配」的垃圾分類志願者們就已上崗,指導居民將生活垃圾正確分類和投放。
  • 她家有座神秘花園:花肥、殺蟲劑全是用廚餘垃圾製作
    她家裡有一座小花園,花園裡的花草長勢茂盛,花草所用的花肥、殺蟲劑,都是她用廚餘垃圾自己製作的。不僅效果良好,綠色環保,還讓自己養成了垃圾分類的好習慣。8月12日,山城社工的工作人員高雪在大渡口區春暉路街道古渡社區裡,為社區居民講述如何利用廚餘垃圾堆肥。不少老人、小孩都來到現場學習,並當場製作盆栽。「利用廚餘垃圾堆肥,能使居民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綠色環保,又能養出健康的花草。」高雪說。
  • 巧用廚餘垃圾堆肥 海曙安豐社區「鄰裡花園」成網紅打卡點
    俞建華用廚餘垃圾堆肥,打理「鄰裡花園」。(崔寧 攝)「老俞,肥料又來了!」昨天一早,在海曙區白雲街道安豐社區聯豐玫瑰苑48弄9號陽臺下方的「鄰裡花園」裡,63歲的居民俞建華接過鄰居陳薇芬阿姨送來的廚餘垃圾,隨後在土壤裡刨出一個深約30釐米的坑,將廚餘垃圾倒入後再將土復位。想到三四個月後,這些廚餘垃圾將變身有機肥,俞建華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 廚餘垃圾堆肥!
    致強社區開展廚餘垃圾堆肥活動垃圾《火星救援》告訴你,未來某一天,也許你得學會自己種東西以維持生命!為了更好地減少生活垃圾(廚餘)對環境的汙染,變廢為寶再生利用,5月23日,成華區第五屆公益創投「無廢社區」項目在青龍街道致力路街頭公園「未來空間」舉辦了廚餘垃圾堆肥種植活動。
  • 石景山「紅綠藍」值守分類桶站
    原標題:石景山「紅綠藍」值守分類桶站  「這麼多市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大家的習慣不僅在改變,城市整體的文明素質也在提升。」在石景山區城市管理委做了五年垃圾分類,如今,侯淼的信心越來越足,萬餘名在職黨員、老街坊、團員青年、分類指導員等參與桶站值守,身穿的「紅綠藍」三色馬甲是她最大的底氣所在。
  • 社區堆肥|印度班加羅爾(上):從垃圾圍城到垃圾分類
    班加羅爾市社區堆肥具有三個特點:1)在一個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裡,將廚餘就地或就近堆肥當作解決居民廚餘問題的一種技術路徑;2)只要是在政策規定範圍內的住宅小區,不論面積大小,每天產生多少廚餘量,都要求就地處理,或交給政府認證的堆肥公司處理;3)非常注重堆肥過程管理,儘可能減少蚊蟲滋生、散發異味以及滲濾液的產生,從而保證堆肥產品實現安全無害化,也大大提高了居民對廚餘堆肥的接受度
  • 社區堆肥|印度班加羅爾(下):大城市如何就地處理廚餘
    可以說,班加羅爾堆肥模式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方式的有機結合,為我們在中國探索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利用(尤其是嘗試和推廣社區廚餘堆肥)的技術和管理路徑提供了新思路。下面,介紹一些具體的堆肥案例。我將之稱為購物筐堆肥,是最簡單、最經濟的一種社區堆肥方法。這個小區大概有1000個筐,一天的廚餘量近1000公斤,一個框能裝約13公斤廚餘,每天大約用80-100個筐,可以每10天輪迴一次。十天後,從購物筐轉移到堆肥池裡繼續發酵前,還會再打碎一次並篩濾,大顆粒放回下一輪堆肥筐裡,小的才進入堆肥池繼續發酵。整個堆肥過程需要35天到40天完成。
  • 石景山西路北社區自創小遊戲宣傳垃圾分類
    9月12日,石景山古城街道西路北社區文化廣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一場別開生面的「垃圾分類、我們一起來」的宣傳活動正在這裡展開。遊戲部分共分為四個環節,首先是「分一分」小遊戲:將對應的卡片貼在垃圾桶上,按照分類四分法基本知識內容將分類貼牌貼到相應的垃圾桶上;再是「投一投」小遊戲:給垃圾找對「家」,將對應的垃圾卡片投放到對應的垃圾桶內;第三個是「找一找」小遊戲:將分類錯誤的垃圾找出來,準備其他垃圾、廚餘垃圾兩個垃圾桶,並將垃圾道具混合投放,讓參賽者從中挑出錯誤的垃圾並正確投放;最後是「垃圾分類我助力 『石分達人』碼上參與」小遊戲
  • 來圍觀:垃圾變廢為寶 廚餘垃圾堆肥學起來!
    8月7日,瀏陽市淮川街道聯城社區組織轄區兒童開展「垃圾分類變廢為寶 家庭廚餘堆肥」環保知識講座活動。活動旨在豐富轄區兒童的暑期生活,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同時,將垃圾分類新理念廚餘堆肥傳達給轄區小朋友。左都祥正在講解廚餘垃圾堆肥方法。聯城社區 供圖早上9點30分,活動正式開始,社區工作人員左都祥帶領小朋友們重溫了垃圾分類知識,一起觀看了垃圾分類知識小視頻。
  • 北京光輝裡小區新建「無廢」空間,廚餘垃圾「秒變」堆肥原材料
    志願者們用堆肥機將廚餘垃圾粉碎。朝陽區光輝裡小區的居民們最近注意到,小區裡多了一個廚餘垃圾小幫手——廚餘堆肥機。10月23日記者來到光輝裡小區時,正好趕上廚餘堆肥機正在運作。這臺廚餘堆肥機就放置在小區專為提升居民垃圾分類意識而打造的「無廢」空間生活館內。
  • 變廢為寶,廚餘垃圾可以嘗試堆肥發酵用來種養植物
    垃圾分類的是最新的時尚,隨著去年上海實行垃圾分類政策以來,我國多個城市已陸續開展垃圾分類。在深圳垃圾分類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把廚餘垃圾分出來。圖片來源於網絡廚餘垃圾末端處理目前僅依靠政府合作具有相關技術的企業,其實我們可以嘗試自己處理廚餘垃圾。廚餘垃圾漚肥或製成酵素就是很好的一種變廢為寶的方法。
  • 廚餘垃圾就地堆肥,北京這個小區屋頂蔬菜長勢喜人
    這裡是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街道二裡莊社區。居民將廚餘垃圾就地利用,在屋頂養花種菜已成一景。正值夏日,嬌豔的鮮花凋落,拳頭大的茄子卻烏黑溜圓,翠綠的辣椒隨風擺動,蔬菜長勢喜人。
  • 垃圾分類的青島經驗:一小區集中堆肥日處理廚餘垃圾千斤
    來自青島市城陽區街道辦事處的趙強從2017年分管街道的垃圾分類相關工作,今年3月,他主導設計研究山東省第一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站,5月份,城陽垃圾處理中心開始投入使用,他還積極推廣廚餘垃圾的堆肥工作,從源頭上實現了垃圾的減量,目前全街道舊改社區全部完成了集中定時定點投放撤桶並點的工作。
  • 「變廢為肥」神器:廚餘垃圾資源化一體機
    構建綠色、科學的廚餘垃圾處理體系,大力發展生態循環科技,成為當今社會有效應對廚餘垃圾堆積,變廢為寶、以廢創利的必由之路。全自動處理「坐等」出肥佔地面積不大、異味小、全自動化流程、操作維護簡易、轉化產物實用惠民……可以說,「廚餘垃圾資源化一體機」大限度地滿足了廚餘垃圾就地處理的條件要求,不出社區,廚餘垃圾就能就地「消化」,可謂「變廢為肥」神器。
  • 第三屆零廢棄日發起廚餘堆肥行動,倡導健康環保生活方式
    78歲的武麗娟奶奶居住在鄭州綠城社區,2017年,當絕大多數社區都還尚未摸索如何在社區推行垃圾分類的時候,武奶奶的社區集結一批關心健康和生活環境的居民參加「廚餘變寶、認桶回家」活動,她便是在那時候開始嘗試廚餘堆肥,做飯擇出來的菜葉攢起來放到堆肥桶裡,堆肥發酵成功的肥料用來種植,一個有機的家庭小菜園孕育出了無限生機。
  • 學院路街道引入廚餘資源化一體機
    本報訊(記者 王斌)分類投放、就地堆肥、屋頂養花……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即將施行,為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看見垃圾分類成效,海澱區學院路街道為二裡莊社區引入一臺廚餘資源化一體機,可以將居民家庭、社區單位、周邊菜站產生的廚餘垃圾變「廢」為「肥」,就地轉換成營養土,在屋頂種出空中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