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多家企業在《深圳特區報》發布聯合聲明,深圳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與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籤署了收購協議,完成對榮耀品牌相關業務資產的全面收購,出售後,華為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的任何股份。
華為方面也發表聲明:艱難時刻,為讓榮耀渠道和供應商能夠得以延續,決定整體出售榮耀業務資產。
我們不妨對聲明做出一個總結。第一,榮耀出售後,華為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股份,這意味著華為將在股份上與榮耀分離;第二,此次出售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和市場化投資,這說明這是在晶片等零部件進口遭到美國禁令的斷供後進行的一次斷臂求生;第三,所有權的改變不會影響榮耀公司的發展方向,榮耀高層和團隊保持穩定,未來的公司決策不會有大方向的改變。
華為出售榮耀公司全部業務是一次斷臂求生,在美國禁令下,晶片等零部件供應遭到阻斷。回顧美國的實體清單,總共對華為進行了三輪制裁,從9月15日起,華為就無法獲得5nm先進位程的麒麟9000處理器,在一輪輪的制裁下,華為不僅不能從臺積電方面代工,而且還不能從高通、聯發科處購買5G晶片,只要是包含了美國技術,沒有許可證的條件下,一律不準向華為供貨。在零部件斷供後,剩下的晶片只夠華為堅持3~6個月。
榮耀是華為旗下的子品牌,在2011年9月作為華為旗下產品線系列推出,2013年開始獨立運作。榮耀品牌的產品不僅包括智慧型手機,還包括平板電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設備等。2017年第一季度,榮耀品牌在中國區出售手機1052.5萬臺,實現銷售額149.3億元人民幣,在中國大陸網際網路手機品牌中排名第一。今年第三季度,榮耀佔華為手機整體出貨量的26%。從上面的數據來看,榮耀從華為剝離出去成為一個獨立的公司將會對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榮耀在華為手機中的出貨量是不可忽視的,因而華為需要分出一部分資源來保證榮耀品牌的供貨量。據集微諮詢高級分析師陳躍楠認為,華為出售榮耀業務將會使華為每個季度從榮耀品牌中釋放三分之一的晶片給華為手機。出售榮耀業務可以將資源傾斜到Mate系列與P系列上。而榮耀如果繼續留在華為,最終的後果可能就是業務停擺,慢性死亡。因此,出售榮耀是不得已的措施也是必然的結果。
同時,榮耀從華為剝離也可以最大限度上使榮耀從供應鏈上解禁,繞開美國禁令,解決晶片等零部件的供應問題。而在產品業務上,也能夠開放榮耀未來的產品規劃和定位的限制。
當然,風險與機遇是並存的。業內人員普遍認為,榮耀從華為剝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繞開美國禁令,從而獲得晶片等零部件的供應。那麼所謂的風險就在於,美國是如何來評估榮耀從華為剝離的舉措的,是否同樣會對榮耀進行供應鏈上的限制。簡單來說,美國政府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理論上來講,榮耀能夠獲得整個產業鏈的供應,而如果美國繼續對榮耀進行制裁,那麼會遇到和華為一樣無芯可用的絕境了。
不過,華為能夠做出這一決定必然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這也是華為在面臨美國及系列禁令打擊後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了。
在面對外部的艱難壓力下,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努力前行,敢於往前繼續走的人將會獲取一個新的未來,我們同樣也看到了自我研發能力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我相信在經歷了這幾年的打擊後,國家企業能夠痛定思痛,做出改革。我們同樣也希望,「新」榮耀能夠再次煥發榮耀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