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聽敵臺」的日子:《春節序曲》一曲難忘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偷聽敵臺」的日子

  在那個閉塞的年代,人們對於來自外面的稍有一點新鮮的信息,哪怕隻言片語,也抱著巨大的好奇和熱情

  「敵臺」的衰落:

  「敵臺」是文革時期的一個流行語,泛指中國以外的華語或者英語等廣播電臺,主要特指當時的「敵對」國家和地區的廣播電臺,如「美國之音」「BBC」 「自由中國之聲」(臺灣)等。當時收聽這些電臺只能通過短波收聽,並在夜裡進行。如果缺乏耳機這樣的設備,人們往往需要把音量調到最小,所以叫「偷聽敵臺」。一旦這種行為被發現,輕則收繳收音機,被停職、隔離審查、批鬥、勒令檢討,給戴上「壞分子」帽子,重則被判刑。

  國際廣播很多是冷戰時期的產物。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了半個多世紀。美國國際廣播電臺「美國之音」、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對華廣播均始於1941年,當時是該國設在亞洲的對抗法西斯軸心的「宣傳武器」,二戰後一度縮小規模。但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西方國家就陸續在社會主義各國周邊地區設置幾十座廣播電臺、發射臺和轉播臺,推行反共冷戰戰略,當時對中國廣播的規模和實力僅次於對蘇聯。為了抓住聽眾心理,這些「敵臺」除意識形態宣傳外,也舉辦了吸引聽眾的文藝節目。於是,在思想禁錮、文藝刻板的文革歲月,冒著風險「偷聽敵臺」,成為一部分中國人了解外部世界,滿足求知慾望,甚至是娛樂渴望的特殊途徑。

  隨著冷戰時代的終結,一些擔負宣傳任務的國際廣播開始尋求轉型,回歸到相對客觀、追逐新聞的媒體本質。而在網際網路日益普及、信息逐步開放的時代進步中,電臺短波已經不再是人們獲取外部信息的主要來源,「敵臺」在中國的影響力每況愈下,「偷聽敵臺」的現象也漸漸銷聲匿跡。

  1990年代以來,「偷聽敵臺」一詞已經從人們的日常口頭語言中消失。

  文/黃艾禾

  1973年,陳京生19歲,在工廠裡已經當了兩年車工。記憶中,那一年的生活平淡無奇,只出了一件大事:朝鮮的萬壽臺藝術團來北京演出了,帶來了歌劇《賣花姑娘》。

  那時的中國人,平日裡除了幾部樣板戲再無其他節目可看,所以對於任何一個從境外來的文藝節目都有無比高漲的熱情。朝鮮的電影和歌曲,就這樣造就出了粉絲無數。此前的一年,朝鮮電影《賣花姑娘》先進入中國大陸,陳京生記得,她認識的所有工友基本都進了影院去看,傳說是「男的要帶一條手絹,女的要帶兩條手絹」,因為這電影太「苦」,去看的人沒有不哭的。奇妙的是,大家說起來的時候都興致勃勃,似乎去電影院哭一場很是過癮。在這氣氛下,陳京生剛進影院坐定,就已經暗暗想哭了。

  《賣花姑娘》的歌篇兒,在電影放映不久後很快在民間流傳。那都是喜愛音樂又會記譜的人,憑著記憶用簡譜記下來的。陳京生記得她也勤奮地轉抄了好多份,開始學唱。到今她仍能唱這些歌。

  1973年時,人家《賣花姑娘》最正宗的原班人馬來了,像陳京生這樣的文藝愛好者怎能不激動?但是她搞不到票。聽說是在人民大會堂演,但只有最有門路的人才能進得去。不過還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決定,整場歌劇從頭到尾全部進行現場轉播。

  《賣花姑娘》演出的那天晚上,陳京生守在收音機旁,全身心傾聽著歌劇,想像著大會堂的盛景,陶醉了一晚上。那時沒有收聽率調查,她不知道北京有多少人像她一樣守著聽轉播,還有全國的聽眾呢,更不知有多少。陳京生很感激家裡這臺紅燈牌帶短波的收音機,那時家裡還沒有電視,她的業餘時間的文娛生活全靠它了。

  「中央臺」「北京臺」之外的聲音

  上世紀70年代初期時,陳京生記得從收音機裡可以聽到中央臺三套節目,北京臺兩套節目。中央臺的節目,每天早上6點半的「新聞和首都報紙摘要」與晚上8點的「各地人民廣播電臺聯播」,父母每天必聽,陳京生小時候,「報摘」節目就是起床哨,每早被它吵醒;「聯播」節目是熄燈號,每晚伴著它入眠。不過,當時從廣播裡面能聽到的文藝節目,又少又單調,除了樣板戲和「毛主席語錄歌」,基本聽不到別的。

  其他的信息來源就是看報紙了。全中國人民都看《人民日報》,不過《人民日報》都是在辦公室看的,北京的老百姓在家就看《北京晚報》。一共四個版,全家人每人每天都能從第一版仔仔細細讀到最後一版。陳京生還記得常常跟著父親到院裡的傳達室去取訂閱的《參考消息》,那份16開的小報上,排滿密密麻麻譯成中文的外電,一點也不講究版式美觀,卻還是「內部訂閱」,不是每人都看得到的。所以即使是美國的「阿波羅」飛船登月了,10億中國人也壓根不知道。

  因此,像朝鮮的萬壽臺藝術團來演出這種事,陳京生無論是從報紙上還是從廣播裡,都沒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她那時也沒有錄音機,想再聽這些歌,只有徒勞地一遍遍地慢慢旋轉收音機調鈕,希望什麼時候能聽到廣播電臺對這場節目的重播。

  有一天,她打開了短波的波段。這裡的噪音更大,但也可能有些她從來沒聽過的東西,她克制不住好奇,慢慢搜索——突然,她聽到了那熟悉的《賣花姑娘》的歌聲!

  這是朝鮮的廣播電臺。聲音雖然時大時小,但是能夠完整聽清,關鍵是,那絕對是《賣花姑娘》的原版歌聲。這一下,陳京生一發不可收,她一有時間就在短波的各個頻率間搜索,聽過不少熟悉與不熟悉的朝鮮音樂,後來,她又搜到了「莫斯科廣播電臺」。

  莫斯科廣播電臺的開始曲宏偉又壯麗。它播送的節目,要麼清楚得像是在北京發出的,要麼嘈雜得什麼也聽不出來。每次聽到這個臺,陳京生的心都緊張得「砰砰」跳,要知道,這可是「敵臺」啊。

  當時似乎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是中國的敵對國。友好國家只有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等寥寥幾個。「蘇修」同「美帝」一樣,是主要的敵人,有一度,中蘇邊境的武裝衝突到一觸即發的地步,據說人家的飛機只需7分鐘就可飛臨北京,讓人感覺「蘇修」比「美帝」更危險。如果有人知道了自己在聽「蘇修」的廣播,會意味著什麼?陳京生不敢想像,她每次收聽「敵臺」,都是躲在被窩裡進行。後來的歲月中,陳京生也聽說過有人因「偷聽敵臺」被捕入獄,比如貴州的李志美後來還被槍斃了。這說明她的小心不是神經過敏。

  陳京生後來知道了有幹擾臺這個東西。也就是說,對付「敵臺」,我們的廣播電臺有辦法:建立強大的幹擾臺針對對方的頻率發射巨大的噪音,把他們的節目覆蓋掉。可以想見,這事要花費巨大人力物力,但絕對政治上需要。很多年以後,陳京生去看望她的一個住在北京東郊的大學老師時,得知這位老師住在這裡是享受「輻射補貼」的,因為附近就建有一個功率強大的幹擾發射臺。她明白了,為什麼「莫斯科廣播電臺」的聲音一會兒那麼清楚一會兒那麼嘈雜——那是幹擾臺的電波在「發功」呢。陳京生倒是從來沒從廣播裡聽到過「美國之音」或英國BBC電臺的聲音,後來才知道,專門有人還通過聽這兩個臺學英語。當然,聽的時候,你同時得忍受巨大的噪音轟炸。

  邊疆知青的樂園

  陳京生一向認為,無論如何,就算文革時自己對外界孤陋寡聞,但也總比在邊疆下鄉的哥哥強,怎麼說自己也在國家的首都嘛。後來過了好多年知道,實際上恰恰相反。哥哥當年在黑龍江下鄉,正是因為身在邊疆,他可以清楚地聽到許多「敵臺」——因為國家沒那麼大力量在邊疆也修建那麼多的幹擾臺。

  2009年,由北島、李陀主編的《七十年代》一書出版,書中收錄了阿城所寫的《偷聽敵臺》一文,講的是在雲南下鄉的知青怎樣聽境外廣播的事情。阿城在雲南能聽到的「敵臺」,除了美國之音和莫斯科廣播電臺、英國BBC,還有澳洲臺、香港的宗教臺、臺灣臺——在當年的黑龍江,「敵臺」差不多也有這麼豐富。

  「臺灣的電臺聽得很清楚,他們的政治內容也最多,最『反動』,老是報導大陸的負面消息,比如幹部怎麼霸道欺負人這樣的事情,所以對他們的幹擾也比較多些。他們常常換頻率,換了頻率,頭幾天幹擾臺跟不上,就聽得清楚些。」哥哥說。

  相對「美國之音」,由於幹擾不多,日本的NHK廣播電臺收聽質量則更高一些,「還有澳洲臺,這個臺的好處是政治性不那麼強,常常有好聽的文藝節目。」

  「蘇聯的電臺,除了『莫斯科廣播電臺』,還能聽到那個被批判成『左傾機會主義分子』的王明手下人辦的一個電臺,叫做『紅旗廣播電臺』,記得裡面的播音員,是一口的北京腔。」

  「你們這樣聽『敵臺』,難道沒人管嗎?」陳京生覺得不可思議。

  「一開始農場幹部也管,誰也不敢明目張胆地公開聽。但後來就越來越放鬆了,到了1976年以後,就再沒人管了。」哥哥說。

  《春節序曲》:一曲難忘

  在陳京生哥哥的記憶中,1970年的春節讓他終生難忘,那一年,他沒有回家,是在黑龍江的農場過的。

  「在農場裡過年,第一個感覺是冷。絕大多數知青們都回家了,剩下的幾個人,集中到一個宿舍裡睡覺,食堂一天只供應兩頓飯,火炕燒得也半溫不熱的,記得睡覺時都是戴著皮帽子睡,睡醒了一看,屋裡被子上面是一層的霜」。

  「所有回不去的人,都是家裡落了難,有家難回。可是不回家,在清清冷冷的農場裡,到了這種日子,那種悽涼感簡直無法排遣。這時也沒有農活可幹,於是大家白天常常賴在炕上鑽在被窩裡,心裡的盼頭,就是能在年三十晚上吃頓實實在在的餃子。年三十沒到來之前,幹些什麼?就聽廣播——具體說,在那裡偷聽『敵臺』。」

  「就這樣,我在被窩裡戴著耳機聽蘇聯臺。那天,他們放的是李煥之的《春節序曲》。播放音樂之前,先對李煥之作一番介紹,他的簡歷,他的作品,他的成就和藝術特點,然後,《春節序曲》的音樂就傾洩而出。」

  「我在北京時聽過很多次《春節序曲》,其實那曲子從小就聽得耳熟能詳,尤其是每到春節的時候都會聽到。但到了文革中,基本上這些音樂就都沒了,因為這些作曲家都是『有問題』的。而且那時的人們『革命』到什麼程度?連過年都是『舊傳統』,屬於該被打倒砸爛的一類。」

  「可是這一次,我完全被《春節序曲》給融化了。我從來沒覺得《春節序曲》會這樣美妙,我甚至覺得從來沒聽過這樣好聽的音樂。我不知道我的同伴們捂在被窩裡都在幹什麼,但突然覺得這樣美好的音樂應該是讓大家共享的。於是,我不顧一切地拔掉了耳機,把我的半導體收音機從被窩中拿出,高高舉起……」

  「這時,你猜我看到了什麼?從不同的被窩裡,伸出了三四隻手,每隻手都舉起一個半導體收音機,它們都同時在放著《春節序曲》……」

  當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

  陳京生從來就沒讓父母知道自己曾經偷聽過「敵臺」,省得父母瞎擔心。但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天,她發現,父親竟然對聽「敵臺」分外熱心,而且不管不顧地開足音量,在全家人的注視和巨大的噪音空隙中,幾個字幾個字地捕捉信息。後來陳京生很快就發現,當時的北京城很多地方都飄蕩著「敵臺」的聲音,你走在小胡同裡走到大街上,時不時會有「敵臺」那熟悉的語調伴著噪音不期然地鑽入你的耳朵——當社會處於動亂之時,人們太需要得到信息了,以至於飢不擇食。

  當時,陳京生的兒子還沒有出生。而他出生以後再聽家裡大人說起這些往事,覺得像是聽外星人的故事。什麼是閉塞年代,什麼是與世隔絕,他毫無感覺,這個90後的孩子出生後就生活在一個世界日趨全球化的環境中。是的,對於現在的年輕人,開放的觀念與生俱來,有了網際網路,「敵臺」的誘惑就慢慢消失了。如今,你只需要一點網際網路知識和一些英語水平——這個,在今天也不難了。 ★

相關焦點

  • 席間說夢系列之偷聽敵臺
    有人揭發你偷聽敵臺!你還想抵賴!」治保主任拍了下桌子,大聲呵道。 「啥人講的,有證據嗎?這是造謠,污衊革命的下鄉知識青年!」聽治保主任說出原委,他心裡一下輕鬆了許多,因為這事只要自己不承認,別人再兇也是沒有的。於是他的說話聲音也大了起來。 「你總是給社員講一些國民黨的故事,還學他們播音的聲音,什麼『共軍弟兄們,國軍優待俘虜』等等,你講過嗎?」治保主任質問道。「什麼偷聽敵臺啊!
  • 偷聽敵臺:閉塞時期的精神樂園
    「敵臺」的衰落:「敵臺」是文革時期的一個流行語,泛指中國以外的華語或者英語等廣播電臺,主要特指當時的「敵對」國家和地區的廣播電臺,如「美國之音」「BBC」 「自由中國之聲」(臺灣)等。當時收聽這些電臺只能通過短波收聽,並在夜裡進行。如果缺乏耳機這樣的設備,人們往往需要把音量調到最小,所以叫「偷聽敵臺」。
  • 偷聽「敵臺」算什麼?錯轉「敵臺廣播」的事兒你知道嗎
    為了找到維卡,文藝秋來到邊疆,在偷聽敵臺的時候,聽到了維卡的播音......維卡,此時正負責莫斯科對華廣播,在那個年代,就是敵臺。這是電視劇《愛情的邊疆》裡的故事。2.蘇聯播音員維卡的播音在雲南知青阿城寫的散文《聽敵臺》裡描述過。
  • 首次聽「敵臺」,嚇得打哆嗦
    近日,在收拾屋子時,我翻出了一臺半導體收音機,一下子勾起了我當年收聽「敵臺」的回憶。1970年末,我還在上小學,當時家裡買了一臺用電池的半導體收音機。
  • 「冬之夢」奏響《春節序曲》,溫嶺市2020新年大型交響音樂會上演慶...
    當晚的音樂會在李煥之作曲的名曲《春節序曲》中拉開帷幕。《春節序曲》是李煥之於1955年至1956年間創作的《春節組曲》的第一樂章,經常被抽出來單獨演奏。這首旋律明快、富有民族風格的樂曲再現了人們過春節的熱鬧氣氛,膾炙人口,久演不衰。1989年《春節序曲》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金唱片獎」。
  • 阿城:那些敵臺相伴的日子
    聽敵臺阿城可以說,八十年代結束於1989年。八十年代早結束了一年。1976年結束了七十年代,七十年代早結束了四年。不過,算上1976年後的四年,八十年代有十三年。我們知道支書也是敵臺熱愛者,照香港的說法是敵臺發燒友。大家都不戳破,逗支書說還不睡覺啊?明天還要出工上山,睡了吧;別心思太重,什麼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啊。等等等等,支書一個都不理,只抽菸。大概一個月後,省上派工作隊到縣裡,召集隊一級以上的幹部到縣裡。隊長回來後很得意,說咳,早雞巴就曉得的事,還要雞巴搞得多緊張,把人圍到山上,雞巴山下民兵圍得起來,妹!
  • 《武義鄉愁》||冷月: 2020年春節:一段特別難忘的日子
    關注我啦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席慕蓉2020年春節:一段特別難忘的日子作者/冷月2020年的春節,因突發而至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而顯得那麼的不同尋常。隔離是最好的手段,宅家也就成為今年春節的唯一選擇。以前,每年的春節我都是在老家和父母姐弟一起過著大團圓的日子,從年初一開始走親訪友,每一天都排得滿滿當當,忙得不亦樂乎。然後全家總動員,再來一次暢遊山川美景,放鬆心情的旅行。這樣,就會持續一段時間不在家吃飯,即便開火,也都抱著隨吃隨買更新鮮的心理,所以家裡基本不會儲備很多食物。
  • 新年送祝福 陌陌青青原創歌曲《新春節序曲》來襲!
    日前,陌陌平臺人氣主播、被譽為民歌公主的青青就通過自己的原創單曲《新春節序曲》為廣大粉絲送去了溫馨的祝福。「紅燈亮起來迎親朋,歌舞昇平樂翻天,包餃子來煮湯圓,美味佳餚唱不完,舉上杯來上大碗,千家萬戶慶團圓……」配合著喜慶的背景音樂,青青用充滿歡快的演唱,為大家送去了新春的祝福。
  • 這些播放量連起來繞地球好幾圈"年味兒神曲"裡,藏著許多人的春節...
    在許多音樂播放平臺上,都有一些關於「春節」的歌單,有人會專門點開這個歌單一首首聽下來,在這些歌曲下,他們也寫下了關於春節的記憶,不知道你在聽起這些歌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有同樣的共鳴呢?難怪網友們會說,過年即使不在超市買年貨,也要專程過去聽上一曲《恭喜發財》。
  • 20年前的今天,譜寫《春節序曲》高歌《社會主義好》的李煥之逝世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夢裡婉歌)20年前的今天,譜寫《春節序曲》,高歌《社會主義好》的李煥之逝世1919年1月12日,李煥之出生於香港,原籍福建晉江。(李煥之在橋兒溝教堂門前排練合唱)1956年(37歲),李煥之根據早年在延安的生活,以陝北民間秧歌的音調和節奏為素材,創作完成了《春節序曲》。這首樂曲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人們在傳統節日裡熱鬧歡騰、喜氣洋溢的場面。該曲一經創作完成,就被廣泛應用於重大傳統節日當中,尤其是春節。
  • 內蒙古奈熱樂隊在羅馬尼亞奏響「歡樂春節」序曲
    新華社布加勒斯特2月10日電 內蒙古奈熱樂隊10日晚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登上雅典娜音樂廳舞臺,奏響「歡樂春節」序曲。  羅馬尼亞副總理伯查爾代表羅政府在演出前向中國人民拜年,表示春節象徵平安祥和,祝願羅中兩國在新的一年國泰民安,同時也希望兩國在經貿、投資、人文等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全面友好合作夥伴關係取得更多具體成果。羅政府對開展同中方的友好對話與合作持積極開放態度,願一如既往支持兩國各領域交流與合作,增進兩國人民友誼。
  • 《1812》序曲的故事
    在八十年代初,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香港發燒友試機指定曲目之一。如果你自稱發燒友,而又未聽過這首序曲,有兩個可能,一是你很年輕,可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小朋友、二是你並不怎麼發燒。 在樂評家心目中,《1812》序曲不算柴可夫斯基最好的作品,即使柴氏本人,在寫給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的主要贊助者)的信中也說:"這首序曲將會非常嘈雜而喧譁,我創作它時並無太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
  • 「Moment」,記住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
    您可以為您的結婚紀念日、發工資日子、聖誕節、新年、生日等等的重要日子,添加菜單欄倒數日,每天在小期待中度過,幫助您記住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Moment 可以紀念過去的事件,幫你從那一天開始計算累計的日子,比如:成功懷上寶寶幾天了、生日還有多久、在家動作多少天了等
  • 英語四級口語歷年真題:難忘的日子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四六級真題>四級真題>四級口語真題>正文英語四級口語歷年真題:難忘的日子   本場個人陳述的主題為
  • 中國愛樂樂團奏響保加利亞「歡樂春節」序曲
    新華社索非亞1月15日電(記者戰小漪)中國愛樂樂團音樂會15日在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舉行,奏響中國農曆新年在保加利亞慶祝活動的序曲。 中國駐保加利亞大使董曉軍在演出開始前致辭說,2019年中保關係取得重要進展;新的一年,兩國關係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 2020年春節 94.1%受訪者表示永生難忘
    新華社供圖今年的春節因為一場疫情變得特殊。很多人取消了走親訪友、聚會外出等安排。不過,居家過節也讓不少人收穫了很多,更有不少網友「解鎖」了居家過節的新方式。這個春節假期,你是怎麼過的?有哪些感受?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看影視劇和刷視頻是人們春節期間最普遍的活動。2020年春節假期裡,71.3%的受訪者得到了充分的休息,52.9%的受訪者享受到了陪伴家人的快樂,45.4%的受訪者感受到了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社會氛圍。94.1%的受訪者表示這個春節令自己永生難忘。
  • 二戰後,收聽敵臺的蘇聯人數為何增多?
    提起收聽敵臺,出生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公民,大概都不會陌生,其實,在二戰後蘇聯社會也出現收聽敵臺現象。檔案材料表明,早在1945年、1946年、1947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之後不久,蘇聯社會就已經開始出現收聽敵臺現象。
  • 難忘的鼠年春節——眾志成城,抗擊肺炎疫情
    2020年元月,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改變了很多計劃好了的事情,包括我們的重要節日--春節,以及每個人、每個家庭等的方方面面。春節期間正值肺炎疫情防控的非常時期和關鍵節點,我們響應號召,沒有讓一個客人過來拜年,自己和全家也沒有出去串門。但是天天呆在家裡不怎麼運動,再看看揪心的肺炎疫情,真的不想吃飯也吃不了多少,家裡的年貨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消化完,很多零食被家裡淘氣的小孩子連吃帶扔,汽車後備箱也成了臨時倉庫,裡面的放滿了送人的禮物,幸好被孩子開了幾箱。
  • 奏出最美冬日序曲!他們把音樂會搬到銀杏樹下
    今天,被譽為申城最美的「銀杏音樂會」如約而至,豎琴和長笛,奏出了最美冬日序曲。金色銀杏葉層層疊疊,上海音樂廳外,挺拔的銀杏樹簇擁圍就了一個自然舞臺。豎琴婉約精緻的音色,與長笛的詩意音色交融,一曲比才的《卡門間奏曲》,仿佛天籟之音。
  • 給老師春節拜年的祝福語,祝您豬年快樂,心想事成!
    一、一曲讚歌唱不盡您華麗的篇章,一支粉筆卻寫就了您的人生軌跡;三萬桃李報答不了您的如山恩情,三千青絲染霜卻譜寫出您的精彩人生。願恩師新年快樂,永遠幸福!二、一支粉筆,能點撥知識王國的迷津;三尺教鞭,指點通理想的道路;一塊黑板,記下你們無限深情;一個講臺,輝映著你們的艱辛。祝老師除夕快樂,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