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修身篇)

2020-12-24 小牛郎文化

真正有德行的人從來不去議論別人的是非、苛求他人,而是會多找自己的不足。

清朝,一個叫金纓的人說過一句話:「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意思是自己一個人安靜下來時要經常思考反省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錯誤,使自己進步,而與朋友一起聊天時,則不要隨便談論別人的缺點錯誤,這是作為一個君子應該有的美好品德。真正有德行的人從來不去議論別人的是非、苛求他人,而是會多找自己的不足。

漢朝有個人叫李法,字伯度,漢中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東)人。博覽群書,精通經史,性情剛直有節操。漢和帝永元九年,他參加賢良方正對策考試,被任命為博士,很快又升任侍中、光祿大夫。大約一年多時間,李法上疏議論政略得失,認為政令苛刻煩雜瑣細,不便百姓執行,有的也違背了永平、建初時期所確立的制度;直言宦官權力太重,勢力熾盛,幹預朝政,后妃們太受寵愛,影響到社會風俗,並且指責史官失職,記載不能尊重事實真相,將致後世有識之士在考證歷史時,據此尋功計德不能得到確實的依據。

李法的耿直惹得漢和帝十分生氣,和帝以失言之罪,免去了他的一切職務,將其貶為平民。李法默然承受,回到家鄉,謝絕一切交遊,閉門讀書,固守節操。從前交情深厚的老朋友和學生來看望他的,言談之問,很關心他拂逆皇帝心意的原因,李法總是避而不談。朋友們堅持詢問,他才說:「我這個見識短淺的老百姓,哪裡有資格侍奉君主呢?孟子曾經說過:仁德的人處世就像射箭,首先站正自己的身體,然後再發射,如果射擊沒有射中箭靶,那麼也決不抱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只是反省自己罷了。」

八年後,李法又被徵拜為議郎、諫議大夫。他仍然正言無隱;不改往日風格。後來出任汝南太守,政績卓著,深為百姓稱頌。

從李法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真正有德行的人在遇到問題時,從來不是指責、抱怨他人,他們只會嚴格要求自己。

韓愈則進一步闡釋:「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故人樂為善。」古代的君子常常責備自己很重,要求很嚴格,但對待別人卻很寬和,毫不苛求,所以別人就樂意同他交好。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這句話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更值得時時深思。當我們遇到不公或覺得不公平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能不能從自身改變,進而改變局面。

夫聞過而不改,謂之喪心;思過而不改,謂之失體。失體喪心之人,禍亂之所及也,君子舍旃。

——《群書治要·中論》

譯:知道自己的過錯而不改正,叫做迷失本心;反思自己的過錯而仍不改正,就叫迷失天賦的德性。迷失本心和德性的人,就是災禍降臨的對象,君子是不會這麼去做的。

相關焦點

  • 每日一言(名言、名句、名語):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出處:清·金纓的《格言聯壁》。釋義:要經常安靜地坐下來考慮自己的過錯,在與人交談時不要討論別人的是非賞析:「靜坐常思已過」是一種反省的功夫。「閒談莫論人非」是做人處世的一條金科玉律。把談論別人是非的精神,用來「常思已過」,既可減少得罪人的機會,又可隨時改正自己的缺點,一舉兩得。告誡:這句話本身已經告誡我們反省和為人處世的標準。
  • 農村俗語「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他非」道出為人處世的真諦
    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也為了人生過得有意義和價值,大家都特別注重個人的形象。所以,也就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尤其是道德品質,甚至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會嚴格要求自己。那麼,農村俗語「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他非」,這是這樣一句為人處世的真諦,老祖宗教會了我們如何去做人。
  • 靜坐常思已過,閒談莫論人非
    靜坐,常思已過;閒談,莫論人非。唐太宗是能夠反躬自省的一代明君。貞觀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我每當無事靜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對上不能使上天稱心如意,對下被百姓所怨恨。一次,唐太宗問許敬宗曰:「朕觀群臣之中,惟卿最賢,人有議其非者,何也?」敬宗對唐太宗說:「春雨如青,滋生萬物,農民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惡其輝光,天地大尚不可滿足人願,何況臣乎?
  •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說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做的期間,發現如果不能外出或因為疫期影響,或因為天氣和工作不能外出,大家媒體人都沒有素材可寫了,為了完成日更,怎麼辦?有的人尤其是小姐姐小妹妹,靈機一動,寫閨蜜,寫同事,或者表弟表妹,寫他們出軌離婚,包小三等風流怪事。今天一個故事,明天一個故事,時間地點人物,只差真實人名沒有報出來了。
  •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深度好文)
    過錯是每個人都會犯的,但是為了利益,誰又能顧的上良心與道義?何為過?損害他人利益則為過!想當年八國聯軍侵犯我國門,豈不是大過?在強者的眼裡沒有對錯,只有強與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靜坐則不常思,思而不知錯,錯而不自知,知而不自改,人皆如此。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乃人之本性。
  •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的人生智慧——《弟子規另解》61
    過多去評論他人、說人是非,不但自己德行日損,也會因此與人結下怨仇,禍延及身。所以,無論在什麼場合,最好都不要談論別人的過失。《格言聯壁》云:「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對於這些,就是古人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這樣做肯定的hi對自己的人生最有利。
  • 靜察己過,不論人非
    孔子也說過: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也是要我們靜察己過,勿論人非。佛教教育我們,不要去傳揚是非,更不能道聽途說。因為這個世界即使是親眼所見也不一定就是真相。道聽途說是非道德的行為,雖然從古至今都不乏這樣的人。在佛家的觀念中,持戒首要的一點是慎言。只有不傳播是非的人才可以稱得上修身悟道。
  • 閉門思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而不能鹹就不能鹽
    接著時光不老,衣服缺而單,於是蛋送來殼,寧願己鑼也不能時光,於是時光趕緊匆匆那年,流逝東邊滄海洗個澡,結果感冒海水鹹,忘了還帶著但蛋,一起吃飯言難盡。馬上時間駕到,送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衣服,還是個同袍,紫銅做的頂,錦繡河山繡的腰帶,圍巾是仁心有德錢莊,綢緞鋪贈的金絲皇,配白雲帆的縫褲子。
  • 人生最好的狀態: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據統計,我國的菸民已超過3億人,位居世界第一,走在大街上,也不難發現「吞雲吐霧」的男子,甚至女子。這樣的現象,本已是見怪不怪,但當對象變成網絡紅人、帶貨一哥,有人就抑制不住,要出來「主持正義」了。這樣的行為,難道不是更應該被聲討和指責的嗎?
  • 做一個正直和樂觀的人
    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樂觀的人。身正不怕影斜,腳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心底無私天地寬,表裡如一襟懷廣。做人要正道正行,做事光明磊落。孟子有云:「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做人做事,一定要正大光明,處世磊落,不要背地裡損害他人利益。做人正直,一定要慎獨。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可能事事都順。日子總是在前進,好也一天,煩也一天,不如多看看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讓自己快快樂樂地生活。蘇軾的一生顛沛流離,命運多舛。
  • 閒談莫論人非丨這句話是古人告訴我們的至理名言
    我急忙使勁兒咳嗽幾聲,別人都站起來說了句「王副總好」,小劉最後站起來轉過身,匆匆說了句「領導好」,跑出了辦公室。事情發生後,小劉很長一段時間見到王副總不敢抬頭,見到我也感覺灰溜溜的感覺。王副總還算寬宏大度,沒有小肚雞腸,把普通員工這點兒事回事兒,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小劉在這件事兒中卻長了記性,收穫了經驗,從此改了多嘴多舌的「臭毛病」。
  • 俗語「打人莫打臉,罵人莫揭短」,打人臉傷人心,揭人短毀名譽
    俗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人沒了臉面,難立信,樹沒了外皮,難生存。打人臉,傷人心,揭人短,毀名譽。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面子都是至關重要的,對於那些自尊心特別強的人來講,說面子比他的命還重要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