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德行的人從來不去議論別人的是非、苛求他人,而是會多找自己的不足。
清朝,一個叫金纓的人說過一句話:「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意思是自己一個人安靜下來時要經常思考反省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錯誤,使自己進步,而與朋友一起聊天時,則不要隨便談論別人的缺點錯誤,這是作為一個君子應該有的美好品德。真正有德行的人從來不去議論別人的是非、苛求他人,而是會多找自己的不足。
漢朝有個人叫李法,字伯度,漢中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東)人。博覽群書,精通經史,性情剛直有節操。漢和帝永元九年,他參加賢良方正對策考試,被任命為博士,很快又升任侍中、光祿大夫。大約一年多時間,李法上疏議論政略得失,認為政令苛刻煩雜瑣細,不便百姓執行,有的也違背了永平、建初時期所確立的制度;直言宦官權力太重,勢力熾盛,幹預朝政,后妃們太受寵愛,影響到社會風俗,並且指責史官失職,記載不能尊重事實真相,將致後世有識之士在考證歷史時,據此尋功計德不能得到確實的依據。
李法的耿直惹得漢和帝十分生氣,和帝以失言之罪,免去了他的一切職務,將其貶為平民。李法默然承受,回到家鄉,謝絕一切交遊,閉門讀書,固守節操。從前交情深厚的老朋友和學生來看望他的,言談之問,很關心他拂逆皇帝心意的原因,李法總是避而不談。朋友們堅持詢問,他才說:「我這個見識短淺的老百姓,哪裡有資格侍奉君主呢?孟子曾經說過:仁德的人處世就像射箭,首先站正自己的身體,然後再發射,如果射擊沒有射中箭靶,那麼也決不抱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只是反省自己罷了。」
八年後,李法又被徵拜為議郎、諫議大夫。他仍然正言無隱;不改往日風格。後來出任汝南太守,政績卓著,深為百姓稱頌。
從李法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真正有德行的人在遇到問題時,從來不是指責、抱怨他人,他們只會嚴格要求自己。
韓愈則進一步闡釋:「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故人樂為善。」古代的君子常常責備自己很重,要求很嚴格,但對待別人卻很寬和,毫不苛求,所以別人就樂意同他交好。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這句話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更值得時時深思。當我們遇到不公或覺得不公平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能不能從自身改變,進而改變局面。
夫聞過而不改,謂之喪心;思過而不改,謂之失體。失體喪心之人,禍亂之所及也,君子舍旃。
——《群書治要·中論》
譯:知道自己的過錯而不改正,叫做迷失本心;反思自己的過錯而仍不改正,就叫迷失天賦的德性。迷失本心和德性的人,就是災禍降臨的對象,君子是不會這麼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