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向全世界宣布:誰也別想向華為提供晶片
特色文萃6 南風茶館 今天
目前看來,華為面臨的災難非但沒有結束,事態反而仍在持續惡化。近期,美國一口氣將華為旗下在全球的38家公司列入其中,禁令明確要求,不只是美國公司,全球任何使用美國技術的公司全都無一例外被限制管控,未經允許,所有和華為的合作都不得進行。此前,在先後數次延長了針對華為的臨時許可證後,這一次美方的「終極禁令」,似乎沒有留有任何緩和的餘地。等於是在向全世界宣布,誰也別想賣給華為晶片。
不久前,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正式宣布,因為受到制裁禁令的影響,華為的海思麒麟晶片從9月15日被迫停產。失去麒麟晶片,直接導致華為的晶片供應鏈不得不由自主研發,被迫轉向外部採購,而聯發科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華為唯一的選擇晶片供應商。而即使華為已經被逼入絕境,只能依靠和聯發科的合作暫時緩解晶片的短缺危機,但川普政府的禁令卻又一次奪走了華為的最後一線生機,擺明了是不願留給華為任何活路。
這一次的「終極禁令」,意味著繼華為的海思麒麟晶片被迫停產後,包括聯發科在內的任何晶片供應商以及所有晶片代工廠,都無法繼續向華為提供晶片,華為不得不因此陷入晶片斷供危機。
雖然包括高通、聯發科等晶片供應商,都十分樂於繼續向華為進行晶片業務方面的合作,但又不得不受到美方禁令的限制和管控。最大的難題和殘酷的現實在於,目前全球的晶片代工廠或多或少都會使用美國的半導體設備和部分技術,有心和華為合作,但卻又無力回天。無法採購第三方晶片,自主研發的麒麟晶片又無法生產,目前看來,華為已經陷入絕境,似乎已經註定難逃晶片斷供危機。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目前即將面臨的晶片斷供危機,華為又該如何自保呢?答案只有一個,建立完全自主可控的半導體體系、軟體開發體系以及生產製造體系。核心技術和硬體產業鏈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合作共贏是必不可少的,但仍需時刻不忘在核心技術領域掌握自主權和話語權,太過於依賴海外供應商只是一種安於現狀的表現,不斷的突破才是謀求長期發展的關鍵。雖然晶片的研發和生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和長期的投入,但想要擺脫受制於人的困境、避免被「卡脖子」,這也是唯一的突破口。總之,華為想要突破困境,雖不容樂觀,道阻且長,但也並不是沒有可能。
打壓華為中興,美臺抱一起
美國拉攏臺灣進入「5G大聯盟」,發布「5G安全共同宣言」,矛頭直指大陸的華為和中興。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美國在臺協會(AIT)與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當天發表「5G安全共同宣言」,聲稱有鑑於5G攸關未來的繁榮與安全,臺美將在審慎評估其安全性時將如下四點納入考慮,包括「網絡軟硬體供貨商是否在未經司法獨立審查下,受到外國政府控制」以及「網絡軟硬體供貨商的資金來源是否公開?採購、投資與承包的採用標準是否透明」等。
島內電信業者直言,臺美發布「5G安全共同宣言」,很明顯「不受信任廠商」就是指華為和中興。據《中國時報》報導,美國國務院7月底將臺灣中華電信、遠傳電信、臺灣大哥大、亞太電信和臺灣之星5家業者列入由美國主導的所謂「5G乾淨網絡」。「講很多,就是要你別用華為,甚至大陸制設備都別碰」,有臺灣電信業者稱,雖然民進黨當局相關規定沒寫明不能用華為,但大家心知肚明,用華為設備也過不了當局那關,「禁用華為從過往暗示轉為明示,如今更如此」。業者直言,這等於把華為汙名化。
面臨斷供,傳華為飢不擇食囤積晶片
在美國收緊華為取得含有美國技術的晶片後,華為必須在9月14日之前取得更多晶片維持生存。日媒引述消息稱,華為的供應商正日夜趕工製造晶片,以在美國規定的最後期限前發貨。為了美國規定的最後期限前獲得更多晶片,華為已經飢不擇食,一些未經過測試的晶片也照收不誤。《日經亞洲評論》8月25日引述消息人士報導,華為正在儲備5G移動處理器、Wifi、射頻和顯示驅動晶片以及聯發科技(MediaTek)、瑞泰克(Realtek)、諾瓦泰克(Novatek)、RichWave等關鍵晶片開發商的其他組件。
美國商務部8月17日宣布,禁止外國晶片製造商向華為提供使用美國技術製造的晶片,除非它們獲得特別許可。美國宣布禁令時已經生產的晶片可以發貨,但供應商必須在9月14日午夜前交貨。分析人士說,如果華為的這些關鍵部件用完,該公司明年的手機發貨量可能最多下降75%,從今年的1.95億部降至5000萬部。消息人士稱,為了趕在美國最後期限前交貨,一些晶片供應商甚至同意交付半成品或未經過測試或組裝的晶圓。通常,在製造晶片時,複雜的集成電路被植入晶片上,然後進行包裝和測試,這樣才能交付給客戶使用。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華為最近經常在凌晨4點打電話給供應商,或在午夜召開電話會議。」他說,「華為現在處於一種混亂的生存模式,最近不斷改變計劃。」
臺積電已經證實,9月14日之後將無法向華為提供任何晶片。華為轉向聯發科技(MediaTek)等移動晶片設計公司,購買標準化的移動處理器,以維持其智慧型手機業務,但8月17日的禁令禁止了此類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