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守護患者,我們守護你們的家人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金卓
「以前都是爸爸輔導我做作業,現在爸爸很忙,沒有時間陪我,但是有老師陪著我,讓我收穫很多。」孩子的爸爸趙小剛是重慶附屬永川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一名醫生,疫情暴發以來,他與妻子連日奮戰在抗疫一線。為幫助解決抗疫一線工作人員的後顧之憂,團重慶市永川區委組建青年教師志願服務隊,為一線醫護人員的子女提供假期陪伴與課業輔導。
2月12日,團中央青年志願者行動指導中心、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秘書處面向各高校團委、青年志願者協會,各研究生支教團、西部計劃高校項目辦,發布《關於組織高校青年志願者開展「與抗疫一線醫務人員家庭手拉手專項志願服務」的工作建議和指引》,發動研究生支教團、青年志願者社團和有條件的青年志願者,以抗疫一線醫務人員家庭中的「一老一小」為重點對象,開展手拉手專項志願服務。
團有號召,青年有行動。
「醫護人員挺身而出奔赴戰場,我願意盡己所能和小朋友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和孩子一起等英雄們平安凱旋。」南開大學第二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馬紅英,將於今年本科畢業後赴新疆阿勒泰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服務。現在,她是一名「成長守護」計劃志願者。「子女是一線人員最放不下的牽掛,南開大學團委『成長守護』計劃,號召更多的團員青年、志願者通過學業輔導、興趣培養、心理關愛等服務,走近孩子,關心孩子,成為他們的知心哥哥姐姐。」
據了解,南開大學「公益家教」志願服務上線以來,瀏覽量突破5000次,後臺報名連結450多條,各年級各專業的學生都紛紛報名,他們說,「這絕非一次普通的志願服務,這一刻,我們也都是戰士」。
截至目前,南開大學已有700多名志願者完成崗前培訓,300多戶醫護人員子女享受到一對一服務。
南開大學附屬醫院的醫護人員表示,自己在一線守護著患者,青年志願者則在後方守護著他們的家人。「志願者是孩子的好榜樣,周到貼心的幫助也讓身在前線的我們放下一些牽掛,戰『疫』必勝,謝謝!」
為減輕一線醫護人員的後顧之憂,東南大學團委日前發起了「關愛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抗疫馳援醫護人員子女志願服務計劃」,來自東南大學第二十一屆研支團的30名志願者,拿出「看家本領」,策劃課程、錄製網課,幫助近10名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停課不停學,隨時隨地可以找到「小老師」。
「小朋友開朗活潑,一見面就向我擺弄著桌上的賽車玩具,還展示了為爸爸寫的信和以抗疫為主題的手抄報,他們的天真可愛也帶給了我溫暖的力量。」志願者於路港說。家長們也紛紛表示,「孩子很喜歡志願者大哥哥,要給他們五星好評」。
來自西北工業大學、長安大學、西北大學、空軍工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等國內10所高校的400多名大學生,也組織了一個志願服務團隊,為一線醫護人員子女輔導功課。目前志願者報名人數已經超過了500名,並已成功對接了38家醫院的醫護人員子女。
據組織者介紹,醫護人員子女年齡跨度很大,有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有高三學生,「團隊不僅對醫護人員子女進行學業上的指導和幫助,還對他們進行心理上的輔導和陪伴。他們希望用這種方式向一線的醫護人員表示支持和感謝,為國家抗疫作貢獻。」
此外,團重慶城口縣委還組織青年醫師志願者,錄製「疫情來了我們怎麼辦?」「七步洗手法」「如何正確佩戴口罩」等小視頻,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新型冠狀病毒,掌握基本防護知識;組織有才藝的志願者錄製摺紙手工、健身操、書法、繪畫、樂器等興趣輔導「小課堂」。
除了子女,家中父母親人的生活保障,也時刻牽動著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為此,各地團員、青年、志願者化身「快遞小哥」,挨家挨戶為一線醫護人員家屬送去慰問和關愛。
2月14日中午,山東威海青年志願者將一個防護醫療箱和一箱新鮮蔬菜,送到了曲濤醫生的家裡。曲濤是威海市第一批赴湖北一線醫護人員之一。
「真是太謝謝你們了!」收到這些愛心慰問品,曲濤的丈夫感動地說。
為照顧好這些醫護人員的家人,保障他們在一線安心戰「疫」,近日,團威海市委組織青年志願者,與醫護人員家屬溝通,了解他們的生活需求,開展生活及防護物資配送服務。「有的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有的家裡有兩個孩子要照顧,真的不容易,我們想做些力所能及的,讓在前線的大夫們安心」。
2月14日,團天津武清區委、區青志協工作人員也當起了「配送員」,為155名支援湖北和在當地醫院參與疫情防控的一線醫護人員家屬配送慰問品。團區委動員青年志願者,僅半小時就集結25輛愛心專送車輛。儘管天氣寒冷又逢降雪,志願者們仍頂風冒雪,配送物資,直到晚上8點將所有慰問品全部送達。
在團天津市委的組織下,青年志願者一對一服務一線醫護人員家庭,及時了解生活情況、家屬身體狀況以及現實需求,提供「菜單式」服務。「有事給我打電話,隨時到!」成為連接青年志願者和一線家庭的最暖貼心話。
據了解,團天津市委還依託12355服務熱線,第一時間啟動了「抗擊疫情——從心開始」12355心理服務項目,24小時為醫護人員家庭提供專業心理諮詢服務,及時排解疏導。
「我的父母都是醫護人員,我為他們感到驕傲!」志願者徐偉凱表示,他將對戰「疫」一線人員的敬意獻給了他們的家人,陪他們一起聊天,緩解他們的焦慮心情,盡己所能,為戰「疫」貢獻一份小我力量。
------------------
首都高校學子無償獻血助力戰「疫」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金卓
為助力首都防疫,北京科技大學大一新生明旭東,日前成為一名義務獻血者。在獻血當天,他乘坐將近40分鐘的公交車來到獻血現場,與他一道的,還有20多名北京科技大學的學生。
疫情暴發以來,北京市獻血量持續走低,醫療血液保障面臨重大挑戰。為應對特殊時期全市血液供應緊張這一問題,團北京市委與市血液中心聯合向在京大學生發出義務獻血倡議。號召發出後,全市各高校在京的健康適齡共青團員和志願者積極響應,紛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戰「疫」助力、為生命接力。
2月5日上午,北京大學作為首個校內獻血點正式啟動,校內共有101名留校師生報名參加獻血。根據市血液中心建議,對獻血人員除要求符合常規獻血身體條件外,還要滿足「至少在京14天以上」的條件。
根據疫情防控要求,北京大學團委將場地劃分為等候區、預檢區、採血區和休息區4個區域,確保等候區與休息區每人間隔大於1米,採血區每個採血位擺放間隔大於1米。並提前設置好入場流程路線,讓學生「不走回頭路」,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保障獻血師生的健康安全。
獻血當天,每一個公共區域每隔一小時進行一次消毒。每一個來獻血的師生,都先經過預檢區,進行身體情況信息登記,再進入體檢區,做血壓和血常規檢查,待10分鐘內得到檢查結果後,最終確認是否符合獻血標準。
2月7日上午,25名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生,也在校內參加了「助力疫情防控」無償獻血活動。參與獻血的同學紛紛表示,在非常時期,參與這樣一次特殊的獻血活動感到很有意義。
2月8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寒假留校的十幾名學生積極響應號召,自發參與了無償獻血行動,以特別的方式度過了非常時期的元宵佳節。
據了解,目前北京市各高校無償獻血工作正在安全平穩進行,全市已有44所高校組織開展了獻血活動,1240名高校師生成功預約獻血。截至2月15日,已累計有678人完成獻血,共捐獻血液739份,平均每日增加67份。接下來,團北京市委與市血液中心將進一步動員開展防疫獻血活動,為首都防疫工作貢獻力量。
------------------
南京團組織:當好醫護家庭「後勤兵」 築牢困境兒童「保障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通訊員 蔣研 龍琦
從大年初一到2月18日正月廿五,11歲的陶晨已有25天沒見到媽媽了。陶晨的媽媽徐英平是南京市溧水區人民醫院胸外科護士。大年初一開始,她就堅守在醫院發熱門診。2月9日,她去了湖北一線。
由於丈夫在外地工作,平時11歲的兒子和爺爺奶奶住一起。兒子成了徐英平的牽掛。儘管她每天下班後都會和兒子視頻聊天,但如果遇到夜班,兒子就會整天「聯繫不到她」。
「陶晨,你不是一個人,有我們大家陪你一起。」陶晨的班主任趙蘭承擔起「臨時媽媽」的角色。她在家長群裡號召同學們用自己的方式,向陶晨表達關心與祝福。有同學寫了信,有同學錄視頻……趙蘭每天給孩子打電話,噓寒問暖,然後把視頻、卡片發給孩子。
在南京團組織和教育部門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教師當起「臨時媽媽」,幫助孩子們答疑作業、線上陪伴、心理疏導……目前,駐寧的省部屬醫院和南京市有944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一線,114人工作在南京公共衛生醫療中心隔離病區。
團南京市委書記呂璟表示,面對疫情,南京團組織主動作為、精準發力,多舉措為支援湖北醫護人員家庭做好「後勤兵」,為全市所有困境兒童築牢「保障網」。近日,南京市政府推出服務支援湖北醫務人員的10項實事,團江蘇省委也發起了「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的活動,團南京市委將繼續做好「致敬最美逆行者」的各項工作。
「做好後勤服務是對前線的最大支持」
2月17日,南京六合區金牛湖街道長山社區75歲老人張秀華家迎來了一名特殊客人,他是南京曉莊學院文學院大三學生徐鵬。在老人家裡,徐鵬幫著整理雜物,打掃衛生,打開窗戶通風,拿出被子曬太陽。
張秀華患有肺氣腫,最近一直咳嗽不斷。老人的女兒趙春紅是南京六合人民醫院護士,2月9日來不及跟老人告別,就緊急出發支援武漢。她放心不下母親,把母親託付給侄女照顧。
「我們聯繫趙春紅家屬時,是她侄女接電話,了解到老人獨居在家。」團六合區委書記周歆瑜說:「很多醫護人員是家裡的頂梁柱,做好後勤服務是我們對前線的最大支持。」
不久,徐鵬看到了團六合區委在網上發布的志願者徵集信息。「她家離我家特別近。」寒假裡,徐鵬在家一直沒有出門,也不存在湖北接觸史,於是他報了名。如今,他每周要到老人家裡3次,陪老人拉家常。
「老人說,女兒是她的驕傲。女兒學了5年醫護專業,在南京工作10多年,拿的榮譽證書塞滿抽屜。女兒也很有孝心,為了照顧老人,還把工作轉到六合……」
女兒去了一線,老人放心不下,她沒有智慧型手機,給女兒發簡訊也沒有回。為了緩解老人的緊張情緒,徐鵬聯繫了趙春紅,等她休息時,和老人視頻聊天。
「母女屏幕上相見,老人特別激動,叮囑女兒一定要好好工作。」徐鵬說,當時,趙春紅剛工作完,一臉憔悴。在視頻裡,趙春紅告訴母親自己在一線很好,不要擔心。
「聽了母女對話,我流淚了,這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我雖然沒有機會在『前線』戰鬥,但能參與服務保障醫護人員家屬,在我看來也是和他們並肩作戰。」徐鵬說。
這段時間,團六合區委派工作人員給醫護家屬送去糧食、口罩等,叮囑老人注意防範疫情。同時聯繫社區醫生,對老人加強常規身體檢查。
來自南京平山林場有限責任公司的志願者們,在團六合區委的號召下,主動給40戶醫護人員家庭每周兩次配送新鮮水果和蔬菜。公司負責人王悅洲表示,剛開始聯繫時,家屬們都表示出乎意料,擔心給我們企業經營帶來負擔,「這讓我們很感動,不過能做好家屬們的後勤保障工作,也是我們的光榮」。
24小時「精準」響應家屬需求
從2月8日起,南京支援湖北的醫務人員家屬陸續接到問候電話。
2月6日,團南京市委主動與南京衛健委聯繫,雙方聯合制訂關愛服務方案,衛健委提供醫護人員家屬電話,南京12355打電話慰問家屬,了解家屬需求,並告知提供關愛服務項目,對家屬需求24小時響應。截至目前,南京12355服務臺、南京市各團區委主動聯繫前方醫務人員家屬,幫助解決問題201個。
團南京市委主動與三大運營商團組織協商,為南京市馳援湖北醫療隊、南京公共衛生醫療中心隔離病區醫護人員及家屬,在疫情防控時期,提供免費通話時間及免費流量,確保他們隨時能與家人通話、視頻,讓他們安心投入一線工作。
團高淳區委對出徵人員摸排時了解到,高淳區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史雯的駕照考試即將到期,因工作繁忙,科目四尚未通過,於是提出能否緩考。團高淳區委書記馬麗找到當地交警,對方表示從未遇到過類似情況。隨後,馬麗又找到南京市公安局,最後得到肯定答覆:受疫情影響,任何交通考試均可延期考核。
史雯沒想到自己的訴求這麼快得到解決。「感謝大家,我現在沒有後顧之憂了。等我回來,一定認真完成駕校考試。」
前不久,團南京市委官方微信「青春南京」上,有位網約車司機李先生留言說,有醫護人員向他抱怨打車太難,「不是附近無車,就是排隊人數太多。醫院偏僻,上班高峰期、下班夜深人靜時沒有車。每天打車要花很多時間,有司機一看是醫院單子,索性不接了。」
團南京市委了解相關情況後,為保障廣大醫護人員出行,主動對接滴滴出行,在2月14日組建「醫護保障車隊」。根據統一安排,醫護保障車隊將為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省中醫院等7家定點醫院的607位醫務工作者提供免費接送服務。
為740名困境兒童築牢「保障網」
因為疫情學校延遲開學,為了不耽誤初三學生學習進度,學校要求學生在家中通過網課學習。團建鄴區委主動走訪莫愁湖社區時發現,一位準中考生因家庭困難,家裡沒有安裝寬帶,學習計劃受到影響。
一開始,社區準備安排學生到社區電子閱覽室上網課,儘管步行只要10分鐘,但由於疫情嚴重,社區規勸居民少出門,出門做好防護措施。「學生頻繁出門,無疑增加了受感染的風險。」社區團委書記黃琦梅說。
隨後,團建鄴區委與學生所在的學校對接。經過校長協調,移動公司同意免費安裝寬帶。「雖說疫情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遠了,但團組織的服務卻把人和人心的距離拉近了。」黃琦梅說。
前不久,團江寧區委組織的志願者給當地困境兒童家庭送去口罩。「病毒我不怕,因為有姐姐在!」來自江寧區安民村的女孩小麗說。
來自鼓樓區的志願者為當地30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送去口罩,教孩子正確戴口罩,叮囑孩子們儘量不要外出,要勤洗手、多通風,在院子裡多運動增強免疫力。
面對一些家庭可能會因無法正常復工而失去經濟來源,團玄武區委也針對這些兒童制訂了幫扶舉措。
如今,南京740名困境青少年兒童都得到了南京團組織的鼓勵與陪伴。團南京市委要求各團區委積極摸排轄區內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為主的青少年,聚焦因疫情父母被隔離的兒童,因疫情父母未返寧的兒童以及跟隨父母從疫區返寧的兒童等重點兒童群體,積極組織人員開展定期探訪與慰問,幫助孩子們做好日常防護、心理防護,幫助他們消除恐懼、樹立信心。此外,團南京市委成立關愛睏境兒童線上志願者服務隊,提供線上「雲輔導」志願服務,根據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
------------------
溫醫學子活躍在「疫伴學堂」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姍姍
溫州醫科大學(以下簡稱「溫醫」)學生蔣安琪,是該校團委、國際教育學院及附屬第二醫院團委共同發起的「疫伴學堂」醫護人員子女線上陪護志願項目的一名志願者。為了讓奮戰在「疫」線的前輩們更安心,連日來,她和志願者在線上為孩子們輔導假期課業。
「溫醫附屬第一醫院和附屬第二醫院是此次疫情的定點收治醫院,一批又一批的醫護前輩在前方戰鬥,我們不能和他們並肩戰鬥,但會努力為他們做好後方保障。」擅長漫畫的蔣安琪,用一幅自畫像作為開場白,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
王麗芬也是「疫伴學堂」志願項目的一員,她專門為孩子制訂「教學計劃」,每一次上課前,還會根據幼兒、小學生、中學生等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製作專屬的教學課件,分門別類組建課程教學設計小組,運用學習進度表量化輔導成效。
自2月11日起,來自10個學院、12個專業與4個年級的共計708名學生報名參加「疫伴學堂」志願服務項目,目前已有58名志願者與55位醫護工作者子女完成配對。志願者們化身「小老師」,定期進行「家訪」,了解和滿足家長與孩子的需求,讓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無後顧之憂。
為了讓孩子能接受更為專業的英語教學,尼泊爾留學生畢實努和南非留學生辛凱樂主動請纓,志願開展英語直播教學。
這並非畢實努第一次參加志願服務,早在2015年,他就號召26名留學生和中國學生志願者,從溫州出發,走進「一帶一路」沿線貧困國家,開啟「醫帶醫路」國際醫療志願服務項目。
在疫情防控戰中,像畢實努和辛凱樂這樣的溫醫留學生志願者還有很多。
2月12日,加納留學生艾鵬達來到茶山街道疫情防控志願隊。「看到茶山街道在招募志願者,我第一時間報名。作為一名醫學生,一直希望能夠為溫州人民做點事情。」艾鵬達每天早上8點到街道卡點上班,一直忙碌到晚上6點,負責查看進出人員的通行證、口罩佩戴情況、檢查體溫、登記出入人員信息。茶山街道住了很多留學生,由於語言不通,辦理通行證時會有障礙,艾鵬達就耐心地幫助翻譯說明疫情防控的相關出入規定。「我是志願抗『疫』,我相信中國一定會戰勝疫情。」艾鵬達創作了一首中文歌曲《阿達戰疫Rap》,用歌聲鼓舞士氣。
「學醫的就應該衝在前線。」第一臨床醫學院急診醫學2017級研究生許曉函,主動參與到臨床一線工作,截至2月1日,她已經連續奮戰了30多天。
與許曉函同院的黨輝和胡杰,主動召集碩博醫學生成立戰「疫」志願隊,加入「nCov Relief 支援行動」,發揮醫學生的專業優勢,線上為武漢等地未確診及輕症患者居家隔離治療提供支持,緩解疫區醫療機構醫護人員不足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