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國重器的「智造所」 VR素材來自萬米海底

2021-01-07 央視網
走進大國重器的「智造所」 VR素材來自萬米海底

原標題:

  深空展區。  閆文旭攝

  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學生參觀成果展。  任 鵬攝

  2018年5月19日至20日,是「中國科學院第十四屆公眾科學日」,今年的主題為「科技創新 強國富民」。在此期間,中科院在全國的幾乎所有科研機構將免費對社會公眾開放。

  要想讓科技創新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需要讓「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走出科技圈,走進百姓視野。近一年來,中科院推出的「率先行動 砥礪奮進——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截至5月15日,共吸引約5.6萬人次參觀,線上訪問量達5.9萬。

  今年3月25日至28日,應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朝鮮勞動黨委員長、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對中國進行非正式訪問。訪問期間,金正恩參觀了「率先行動 砥礪奮進——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他對中國在科技發展和創新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欽佩,並在參觀結束後題詞留念。

  5月初,筆者來到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參觀了這一匯聚多項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展覽,並就相關問題採訪了相關負責人。

  VR素材來自萬米海底畫面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進入大廳,迎面的大屏幕播放起介紹視頻。視頻並非人工解說,而是由科大訊飛語音合成的「男聲」播報。環望展廳四周,未發現一處黑色音箱,聲音卻依舊從前方傳來。

  「我們的整個展區全部採用壁畫音響系統,所有音響都嵌在牆體裡面,厚度只有6mm,可適應不同牆體形狀。」講解員李婧向筆者解釋道。

  整個展覽以「三個面向」和「四個率先」為主線,集中展示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7月17日考察中國科學院以來,其所取得的主要新進展和新成就。展區共有102項科技成果,包含17個著重講解的駐足點。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用中科院的技術展示中科院的成果」。包括大廳中的LED顯示屏、壁畫音響系統及語音自助講解在內,整個布展設計施工中共採用了中科院產出的十九項先進展示技術產品,涵蓋了信息技術、環境保護技術等多個方面。展區的展板噴繪絕大多數是綠色納米印刷,外牆裝飾的塗料來自高性能無機矽酸鹽。

  跟隨李婧的腳步,筆者來到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為主題的展區,映入眼帘的是這裡人氣最高的「科學網紅」——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模型。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比世界第二大的美國阿雷西博350米望遠鏡綜合性能提高了約10倍。

  模型外觀似一口巨型銀灰色「大鍋」,實際上是射電望遠鏡的主動反射面,由8895根鋼索和4450個三角形反射單元組成,每個三角反射單元的角度可以靈活調節,形成不同拋物面接收天體信號,接收面積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

  「饋源艙的輕型材料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完全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稱其為中國『天眼』當之無愧。在未來20年左右,它都會保持國際領先地位。」李婧說。

  籠罩著藍紫色的螢光,兩側是一系列我國自主研發的系列深淵高技術裝備;踏入「探索深海」展區,仿佛進入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前方不遠處的虛擬實境體驗區引起了筆者注意,這是由中科院深海所深海虛擬實境技術實驗室提供的可供多人交互的深海科研科普一體化可視平臺。帶上VR眼鏡,參觀者便能身臨馬裡亞納海溝附近8152米的海底,和一隻白色透明,渾身呈蝌蚪狀的小魚「面對面」。它是目前人類已知的生活在海底世界最深處的魚類,因從正面看去和獅子有幾分相似,故被稱為「獅子魚」。

  VR的視頻素材來自「天涯號」深淵著陸器上的高清攝像頭在海底拍攝到的畫面。這款深淵著陸器是我國目前下潛深度最大的海洋裝備,作業能力超過10000米,在兩次萬米深海科考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創新成果,還需要用創新的方式來展示。展覽上處處呈現著巧思。在「向地球深部進軍」海底地球物理探測裝備展區,3D海洋油畫上立著探測裝備實物,生動再現了科考隊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持續6個月地震探測時的場景。在物質的微觀結構展區,內置晶體結構模型的展櫃玻璃同時也是電子觸控螢幕,輕輕一點,每一層分子結構、標籤、研究歷史等信息便悉數呈現。此外,展覽還推出了「我最喜歡的成果推選」,投票結果實時變化。

  「厲害了,我的國!為我大中華點讚!」「國之重器,致敬科學,致敬科學家。」在觀展交流區的大屏幕上滾動著上百條參觀者的留言,大屏幕上顯示,截至5月15日,成果展累計接待參觀約5.6萬人次。

  領域「冠軍」才有資格參展

  「成果展上的介紹語,是我們幾位工作人員用了6個半天的時間精雕細琢出來的。」談起「率先行動」成果展的籌備過程,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至今記憶深刻。「創新成果展不是『一天冒出來的』,而是厚積薄發的過程,在科學普及上,中科院具有超前意識。」

  2012年,中科院便推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幫助公眾了解最新的重大科研成果。「當時是第一年,只是弄了很多展板,大家覺得效果還不錯,認為這個方向是對的,但是沒走出去。」周德進說,第二年,展覽增添了許多互動的內容,巡展真正「巡」起來了。

  現在,巡展已經走進了全國26個省區市,吸引了600餘萬名觀眾現場體驗。2016年,巡展走進了香港。

  2016年也是中科院科普工作的一個爆發點。由中科院負責的「科學重器」展區在當年的全國科技活動周主會場中大放異彩,12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和大科學裝置走下「神壇」,與公眾親密接觸,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2016年6月,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院長辦公會上提出了要集中展示中科院創新成果的想法,拉開了「率先行動」成果展的序幕。2016年年底,「率先行動」成果展的實施方案正式確定。

  哪些成果才有資格參展?周德進告訴筆者,先讓各業務局選出自己領域的「冠軍」,保證展示的成果具有重大影響力,然後再具體考慮互動性、視覺設計、技術呈現等方面的問題,努力講好每一個創新成果的故事。

  在中科院內部,許多研究所、實驗室、天文臺站等單位根據自身優勢,也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展覽及科學實驗秀等科普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推出的「心理夢工場」內,參觀者可以體驗壓力吶喊機、落棍反應測試、情緒拼圖等許多極具趣味性的活動。2016年,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在西安市建成了我國首座以時間科學為主題的科普展覽館,幫助公眾直觀地感受時間科學的奧秘。

  未來,中科院希望同各地的科協組織、科技館加強合作,將「率先行動」成果展的模式真正推廣出去。目前,中科院正在建設中科院創新成果展品信息庫,方便今後各地選擇適合本地需求的展品。「我們希望藉助成果展,能在全國營造起濃濃的科學教育氛圍,讓參觀者接受薰陶,讓老百姓們對科學更有興趣,對我國的科技實力更有信心。」周德進說道。

  助推創新成果落地生根

  不損害正常細胞也能有效治療癌症的醫用重離子加速器裝置;讓不孕不育症患者迎來新生命誕生的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體長最高可達2.25米、畝產能達到900公斤的抗倒伏巨型水稻……在「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展區內,一項項成功應用於國民經濟和百姓需求的科技成果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成為成果展的一大亮點。

  「中科院一直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為一個重大的事業來對待,而不只是一項副業。研究人員在選題階段就會考慮這項技術對於民生、經濟的促進作用,並不斷地朝這個方向推進。」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

  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作為成果承接方的企業往往無法完全明晰自己的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科研成果走向市場。對此,嚴慶表示,中科院作為技術提供方更有責任打破兩方的消息不對稱,在科研成果與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在創新之都深圳,這樣的一座橋梁已經搭好。一家「中科院版的生活科技旗艦店」整裝待發,它就是將在6月揭幕的「中國科學院應用成果展」。

  為癌症檢測和腫瘤切除手術提供精準定位的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大幅降低中風風險的無創腦血氧監護儀,在50米內、2秒鐘裡準確辨識特定對象身份的步態識別技術,在空中釋放想像力的3D列印筆,超級護眼的電子墨水顯示屏,環保高效的蔬菜培育方式……這些在衣食住行醫教娛等各領域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的高科技,都會在成果展上與觀眾見面。

  「是中科院新時期的辦院方針給了我們新啟發。」正忙著辦展的北京國科金服科技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都迪告訴筆者。「當前產學研深度融合正在推進,我們想在幫助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消費者『聯動創新』方面做點事。比如,PreA輪的科技創新產品要尋找種子用戶,技術拓展要搭建應用場景,各類市場主體要熟悉彼此的話語體系,社會公眾也需要科學、生動、有趣的科普方式。」

  在中科院機關和深圳市支持下,國科金服把中科院服務民生需求、產品技術成熟的先進科創成果集中辦展,還把展廳設在了福田區的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展示交易中心。「這裡是富集各類資源的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成果展是一個科技集市、一個幫投資人投、企業家做、消費者買的交流服務平臺,」林都迪說,「我們願和大家一起推動中科院的科技成果更快轉化,以產業化的方式幫助各地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同時也讓各界更熟悉咱們中國自己的科學家。」

  在科技創新成果落地的「最後一公裡」中,智慧財產權保護尤為重要。前些年,由於人們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不強,創新成果落地過程中只關注技術轉移,忽視了專利授權,產生了許多智慧財產權糾紛。2017年,中科院推出了「普惠計劃」,從中科院各研究所徵集有效專利,成立由近800件專利組成的共享專利池,企業可從專利池中選擇專利,成為共享專利池有限共享人,推動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一體化發展。

  十八大以來,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社會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7萬億元、利稅2289億元;院所投資企業營業收入1.7萬億元,上繳稅金450多億元。

  「科技創新成果的轉移轉化是一個漫長過程,這需要我們久久為功,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整個社會需要藉助類似創新成果展的形式營造好氛圍,科學家在研發時也要更具責任意識。」嚴慶說道。(葉曉楠 侯顆 時宏強)

相關焦點

  • 海底最深處,潛水冠軍不是大國重器 而是……
    在-40米,你能看到世界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最深處,位於海平面40米以下。在-88米,你能看到青島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最深處,它實力詮釋了什麼叫做「穿越山和大海」。在-3658米,你能看到半潛式石油鑽井平臺「藍鯨1號」,這個「深海巨獸」是全球先進的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2017年,它是我國在南海開採可燃冰的保障平臺之一,其最大鑽井深度可達15250米。
  • 【青島智造】扎頭繩起家 "中國繩王"隨大國重器"上天入海"
    作為工業門類齊全的中國製造業名城,青島正發起「高端製造業+人工智慧」攻勢,在高端裝備領域奮力奔跑,實現從「青島製造」到「青島智造」的跨越。近日,為了解製造企業轉型升級成果,青島新聞網記者聚焦我市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企業,實地走訪多家製造企業,陸續推出系列報導,看青企如何向高端邁進,持續擦亮島城「品牌之都 工匠之城」的城市名片。
  • 2020大國重器裡的「泰興身影」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 大國重器 人是根本
  • 南通造「大國重器」正式「畢業」
    最能「吹」的大國重器?「最強地圖編輯器」?沒錯,今天的主角就是它!吹填造陸的能手——我國首艘自主研發,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挖掘系統亞洲最強,泥泵遠程輸送能力世界第一的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8月6日,「天鯤號」順利完成連雲港港贛榆港區10萬噸級航道延伸段工程南部吹填造陸任務,比計劃工期提前一個月。
  • 《足跡:共和國記憶》|「大國重器」蛟龍號_書香_中國財富網
    一種觀點認為,海底礦產資源大多集中在4500米左右海底,研製4500米級就夠了;另一種觀點主張要有超前眼光,研製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經過反覆論證,最終在後一種意見上達成了一致。 2002年4月,科技部批准了國家海洋局報送的《關於啟動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重大專項的請示》,正式列入國家「863計劃」,明確中國大洋協會負責專項實施。從此,中國研製大深度載人潛水器駛上了快車道。
  • 我國又一「大國重器」引26國羨慕,宣布永不會賣,只有中國能造
    中國製造,這四個字從以前的鮮為人知到現在的影響世界,都在證明著中國的製造業、科技水平與經濟實力都在迅速的攀升,在過去的其實年時間裡,中國的製造技術逐一打破了一項又一項的技術壟斷,而其中最為人所感慨的就是一些基建設備。
  • 來自深海的捷報!揭秘-10909米的「奮鬥」故事
    上得了太空潛得了深海登得上珠峰鑽得下地底中央企業打造的大國重器在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地方攜手為國為民貢獻著力量還記得最近這些鼓舞人心的捷報嗎?來自天空的捷報↓↓↓
  • 《大國重器》 恆高科技uwb定位安全帽精彩亮相央視!
    《大國重器》是由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CCTV-2)製作的大型紀錄片,展現中國裝備製造業成就,講述充滿中國智慧的機器製造故事。再現了中國裝備製造業從無到有,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背後的艱辛歷程,展望了中國裝備製造業邁向高端製造的未來前景。
  • 最強地圖編輯器 南通「大國重器」正式「畢業」
    最能「吹」的大國重器?「最強地圖編輯器」?沒錯,今天的主角就是它!吹填造陸的能手——我國首艘自主研發,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挖掘系統亞洲最強,泥泵遠程輸送能力世界第一的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
  • 「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
    為了承受萬米海壓,做成又大又輕又堅固的載人艙至關重要。 國產新型鈦合金材料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經過多年的不斷優化和上千次的測試,中國自主研製的新型鈦合金終於問世。強度高、韌性好,可以容納最多3名乘客安全地在海底進行科考任務。現在,「奮鬥者」號終於可以頂住巨大的海底壓力,安全載人潛入萬米深海。 為什麼要越潛越深?
  • 美國怎麼也想不到,中國製造正成中國智造,中國高鐵使出王牌
    近年來,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的產品也逐漸由「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在以前,美國總嘲諷中國製造的產品只懂模仿,缺乏創新;可現如今,「中國智造其實,這條海底高鐵可不同於一般的海底高鐵,它的施工技術難度極大。首先,該隧道在8度地震區,要穿越17條斷層破碎帶,其中8條為活躍斷層,為全世界水下隧道之最!
  • 大國智造!亞洲最大的智能客滾船「中華復興」輪有多牛
    大國智造!亞洲最大的智能客滾船「中華復興」輪有多牛→  9月25日11時18分,在山東煙臺港客運站碼頭,亞洲最大的智能客滾船「中華復興」輪投入運營。「中華復興」輪船舶總噸4.5萬,船長212米,型寬28.6米。
  • 扎頭繩起家「中國繩王」隨大國重器「上天入海」
    作為工業門類齊全的中國製造業名城,青島正發起「高端製造業+人工智慧」攻勢,在高端裝備領域奮力奔跑,實現從「青島製造」到「青島智造」的跨越。近日,為了解製造企業轉型升級成果,青島新聞網記者聚焦我市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企業,實地走訪多家製造企業,陸續推出系列報導,看青企如何向高端邁進,持續擦亮島城「品牌之都 工匠之城」的城市名片。
  • 獨家|深海超級戰隊,向萬米海底出徵……
    這些大國重器離不開幾代科研工作者探索海洋、奉獻海洋的專業與執著。他們就像不斷走向深海的戰士,為我們探尋著大洋深處的奧秘。此刻,深海超級戰隊正向海底萬米出徵,中國之聲獨家帶來他們的聲音,聽……「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萬米海試總指揮葉聰他是「蛟龍」號載人作業潛水器首席潛航員、「深海勇士」號載人作業潛水器副總設計師、全海深載人作業潛水器總設計師,始終奮戰在深潛領域第一線,屢創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 國之重器再度突破!萬米深海下潛成功,僅差一絲就破美國紀錄
    想必大家都知道,在這快速發展的幾十年時間裡,中國在很多領域可以說是越走越遠,特別是科技這一方面,曾經幾乎被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所攬具,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中國直接就異軍突起,將這些國家所創造的各種科研成果逐一擊破。
  • 成都重器:中國每三輛鐵路貨車 一輛軸承是成都造
    成都重器:中國每三輛鐵路貨車 一輛軸承是成都造 2014-05-06 07:47:24  來源: 成都商報  編輯: 董樂  責任編輯: 馬蘭  跟帖條  進入跟帖
  • 達邁科技:大國重器上綻放的「金屬光芒」
    中國製造正從「製造」向「智造」再到「創造」轉型升級。各行各業裡,隱形冠軍、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破浪前行中迸發創新的力量。 今起,新華日報財經客戶端推出特別策劃——「了不起的製造」,深度對話行業翹楚,記錄中國製造企業從追隨、趕超到領先的發展之路。
  • 宏遠氧業:煙臺智造「輸氧」高山深海
    為充分展現煙臺市企業創新創造、勇爭一流的精神面貌以及在破解技術瓶頸制約、搶佔產業鏈高端,推動「煙臺製造」向「中國智造」邁進方面作出的貢獻,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開設【動能轉換看煙臺】專欄,將走進煙臺市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品牌創新等方面的優秀企業,展示煙臺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與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力量。
  • 從世界第一到破產重組,大國重器,中國工具機為何淪落至此?
    最早讓工具機走進大眾視野的應該是央視的那部名為《大國重器》的紀錄片。片中,一家中國裝備製造巨頭已經悄然躋身世界工具機產業頂級俱樂部,而他的名字就叫做瀋陽工具機。在《大國重器》中,瀋陽工具機被這樣評價:領先世界,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標杆,中國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