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訊:近年來全國考研學生人數連年增長,二本、三本學校生源增幅較大。本報記者連日走訪多所二本、三本院校發現,部分三本學校的應屆生考研比例達30%以上,一些學校還設立重獎、開闢專用自習室,助力考生備考。有專家認為,「考研熱」讓高校教育同質化、應試化「火上澆油」;但不少校長反駁:學生有權決定是否繼續深造,而且學校也不僅僅只是為考研服務。
大一學生備戰考研不新鮮
部分專業半數以上學生備考
「從大三開始,我就『閉關』考研了。」4日中午,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大四學生徐玉秀,吃完飯就匆匆忙忙趕著去複習。早上7點多起床,簡單梳洗後就向自習室奔去,晚上轉鍾才睡覺,在這個金融專業應屆生看來,三點一線的生活壓抑得有點喘不過氣。一開始還有幾個室友互相打氣,共同「備戰」,可最後只有她一個人堅持下來,「備考還是很辛苦的。」
大三備考不奇怪,不少學生從大一開始就進入「戰備狀態」。湖北第二師範學院英語專業大一學生嚴含,堅持每天至少學習2個小時的英語,還會經常去武大、華科蹭課,準備跨專業考研。
在徐玉秀的班級,36個學生有一半今年要考研;華科大武昌分校外語系大一學生徐潔薇,所在寢室4個人,3個準備考研;記者從漢口學院了解到,該校應屆生有3成500多學生報考了研究生,武昌理工學院、華科武昌分校、東湖學院等學校大四學生的考研比例也在30%左右,部分專業的報考比例為半數左右。
專用自習室、教師請「外援」
二本三本院校還重獎考研成功者
為了讓學生安心備考,不少二本三本院校主動做起「後勤工作」,專用自習室、校外輔導專家,還有現金重獎,都令人眼前一亮。
在漢口學院,考研自習室全天有暖氣空調,每個考研學生都有專門座位,不用去圖書館搶座,能夠專心複習。一些考上名校研究生的師兄師姐,還回校談經驗。華科武昌分校也在學校圖書館為考研學生設立實名制座位。「我們學校針對不同的專業,還開了一些指導研考的培訓課程。」武昌理工學院大四學生曹紫薇告訴記者,課程是學校要求院系老師們開的,都是免費教學,老師大多是利用晚上的時間給大家上課。湖北經濟學院(微博)教務部門則聯繫了中南財大等校外專家來校舉辦考研講座。
部分高校對於考研成功者還有重獎。去年,湖北工業大學對該校考取碩士研究生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及考取率較高的畢業班導師、學生寢室和學院進行了獎勵,共發放獎金近8萬元。學工部部長劉易國介紹,4年前為了抓學風建設,學校開始對考研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並作為一項制度沿續下來。2009年,本地一所民辦高校「重獎考研錄取學生」,向85名考取碩士研究生的學生頒發了獎學金30餘萬元,其中9名被「985工程」院校錄取的學生每人獲獎1萬元,31名被「211工程」院校錄取的學生每人獲獎5000元。
專家批評「考研基地」專門應試
校長不認為「考研熱」功利
針對目前二本三本院校這種「考研熱」,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曾指出,國內部分高校儼然是高中的翻版,部分二本三高校已經淪為專門應試的「考研基地」。
據悉,今年全國研招報名人數為165.6萬人,比上年增加14.5萬人,而且是連續第三年增長超過10萬人。有學者指出,社會多年探討「考研熱」動因,就業不暢已成共識,但部分高校確實正在成為「考研熱」的重要推手。
「部分二本三本高校淪為『考研基地』,這和目前研究生考試制度的設計有關,但其根源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同質化,沒個性。『考研基地』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背書、做題,這種學生絕對成不了真正意義上的研究生。」熊丙奇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高校只有打破「千校一面」的現狀,靜下心來培養適合社會特定領域需要的有用之才,尋求特色辦學之路,才能保證其教育質量,才能培養出真正有個性的學生。
但記者採訪中,不少校長並不認可這種說法,認為「考研基地」只是表象,二本三本學校學生也有繼續深造的權利,學校也理當提供更好的服務。華科武昌分校校長周進說,該校每年真正考取研究生的學生,比例在18%左右,絕大部分學生還是要直接就業的,「我們儘量為有各種需求的學生,提供最好的便利條件,這也是因材施教。」漢口學院校長吳崇恕分析,三本學校中選擇考研的學生,多是學習基礎不錯的,在高考中發揮不滿意,想重新考個好大學;或者是立志從事某一行業,想考研繼續深造。「對於這樣的學生,學校肯定支持他們,開闢專門的閱覽室等。同時,我們也開設了創業學院,為想創業的學生提供相關課程的學習,為他們將來發展事業奠定基礎。針對直接就業的大部分學生,我們的就業指導課程或報告也挺多的。學校尊重學生的不同選擇,儘量為他們提供好服務,並不只針對考研的學生有特殊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