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養人三年,玉養人一生」,這說明佩戴翡翠可以起到養生的作用,那為什麼戴久了就會出現一些黑色的現象,翡翠不是養生嗎?又是怎樣變黑的?這時,商家會對您說:「戴翡翠,身體不好會變黑;身體好了,翡翠會越戴越綠,越戴越亮。」
那麼翡翠究竟為什麼會發黑,今天我們就由珠寶鑑定師,估價師紅掌柜來談談,給選購翡翠的朋友們一些指點。翡翠黑色素的來源:通過翡翠的等級劃分,追根溯源,翡翠發黑的根源。
翡翠有三種類型:A類,B類,C類。
(1)A類貨物:
即以天然翡翠原石為原料,僅通過機械加工手段(物理方法),如切割、打磨、雕刻、拋光等,在成品加工過程中製成翡翠製品。
(2)貨物B。
所謂「二貨玉」,就是原是一種水、色較差的玉,經過強酸、強鹼的浸漬,使種水、色得以改善,同時,翡翠的原始礦物結構也被破壞,並伴隨著注入或帶出物質,稱為「二貨玉」。B貨通常採用有機膠或無機膠進行填充處理,以掩蓋破損翡翠的結構,但填充膠處理並非翡翠B貨的必然步驟,也不影響對翡翠B貨的界定。這款翡翠由於破壞了原有的內部結構,在二、三年內就會逐漸失去光澤,滿身裂痕,其價值大打折扣。有些賣主稱市場上的翡翠為「最優」或B類。
三、C類貨物。
為經物理化學處理的中、低檔原料。區別在於,在加工過程中,人工加入外加染料的方法,使原本無色、淡綠色或淡綠色的翡翠改變顏色,而人工加入顏色的翡翠則改變了顏色。溫度升高時會出現脫色現象。其染色方法有多種,既有破壞組織結構的染色,又有不破壞組織結構的染色,但色素均僅存在於裂隙或晶間。
四、B+C的貨物。
強酸漂浸出後,再進行灌膠蠟處理及人工染色。這種彩色樹脂(膠體)注入翡翠中一段時間後,就會老化,從而使翡翠顏色變暗。黃斑、黑斑和灰斑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與佩戴人的身體狀況無關。換句話來說,買了非天然的A貨翡翠,即使你不戴它,放它,時間久了也會這樣。每個人都可以留意家裡或身邊的塑膠產品,看看那些塑膠產品長時間老化了是不是顏色混濁、發黑了?
"戴著的翡翠是黑色的正確解釋"
對天然翡翠而言,其化學性質相對穩定,若未受強腐蝕性物質的侵蝕或受碰撞、汙染等,其內部結構一般不會改變。就拿色彩來說,在平時注重保養的同時,身體分泌的汗液、油脂等物質也會滲入翡翠,會使翡翠越戴越亮,越戴越綠。
一、商人的言辭。
商人說「翡翠會發黑說明你的身體不好」,這只是一種解釋,那就是他賣的不是A貨的翡翠,捏造的身體不好就會變黑的說法,只是為了掩蓋劣質翡翠的事實,但所謂的三人成虎,多聽的人慢慢信以為真。實際上,越戴越黑的翡翠,很可能就是經過優化處理的B貨、C貨翡翠。
二、真正的原因。
其中,B貨翡翠在強酸、強鹼的浸漬下,內部結構被破壞,紋理變得鬆散,為掩蓋這一現象,常採用有機膠或無機膠進行填充處理。戴上這種翡翠,時間一長,填充入翡翠內部的膠質就會老化,從而使翡翠顏色變暗,出現黃色、灰黑色、灰黑色等現象。並且,C貨翡翠在B貨翡翠的基礎上人工添加了顏色,佩戴時間長了,不但會變黑,還會脫色。
翡翠黑化的危害
所謂「劣質翡翠會發黑」,其實是一些劣質商家利用這種謊言來掩蓋自己出售的翡翠不是天然A貨的事實,我們要理性對待商家的種種說法。玉B貨,C貨長期佩戴會對皮膚產生過敏糜爛的反作用,放射性元素會危害人體健康,因此提醒大家要掌握一定的玉知識,不要因購買不慎而造成經濟和身體的雙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