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強引擎 跑出加速度
重慶高新區 立足大數據智能化 全力打造產業新生態
科學大道效果圖
一場發布,擘畫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宏偉藍圖;一場展覽,特斯聯「超級智能終端」泰坦系列機器人、中電科「電科智馭」無人平臺智能管控系統等新產品、黑科技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四項賽事,開啟交流新窗口,構築產業新生態;五場論壇,觸摸科技前沿,分享成果經驗,為產業發展集眾智、匯眾力……
剛剛過去的2020年線上智博會,重慶高新區以一系列精彩活動彰顯了科學主題,展現了高新魅力,增強了產業吸引力——共籤約項目43個,總投資額達1012.4億元,包括中國平安、IBM等世界500強,中電科集團、國藥集團等知名央企,蘇交科、泰格醫藥等優質上市企業,百度、小米等網際網路科技龍頭,招商交科院等高水平科研機構。
近年來,重慶高新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抓牢抓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緊扣西部(重慶)科學城發展定位,不斷做大做強主導產業,著力提升產業能級、厚植髮展優勢,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新作為。
把握新方向 搶佔新高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企業的創新動力是產業發展的動力源。
走進重慶高新區臺晶(重慶)電子有限公司,無塵車間內上百臺精密加工、檢測儀器高速運轉——這裡專門加工生產石英晶體諧振器及石英晶體振蕩器,經過分揀、加工、封裝、檢測等一系列製造工序,只有芝麻大小的成品才最終呈現在人們眼前。
「別小瞧這個小東西,它是電子產品零組件核心產品,廣泛應用於消費性電子、網絡數據傳輸、電信通訊、汽車產業等領域。」臺晶(重慶)電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作為金鳳電子信息產業園首批入園企業,臺晶(重慶)電子有限公司已成為重慶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的生力軍。自2013年量產以來,首年產量1.6億顆,以年複合成長率27.1%的速度增長,預計2020年產量將達10.8億顆,營業收入達3.7億元左右。此外,隨著華潤微電子、SK海力士、英業達等電子信息企業的發展壯大,也直接帶動重慶高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提檔發展、加速集聚。
近年來,重慶高新區搶抓機遇、開拓創新,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奮力打造新時期重慶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牢牢把握數據化、智能化產業發展方向,高標準打造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光大人工智慧產業基地等載體,正加快形成四大主導產業集群,成功獲批全市唯一的「國家首批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
如今,高新區正加快形成市場競爭力強、可持續的現代產業體系,集聚了中國電子、中國電科、平安、百度、小米、浪潮等一批研發實力雄厚的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初步形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現代服務業初步集聚的產業發展格局。
產業集聚,蓄勢勃發。今年1-8月,高新區直管園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3%、利潤總額增長50.3%。高技術製造業企業57家,產值達1422.8億元、增長16.4%,絕對額佔規上工業產值的90.3%,高技術製造業單個企業產值和貢獻率雙高,戰略性新興企業產值1373.3億元、增長15.6%,絕對額佔規上工業產值的87.2%
集聚新資源 激發新動能
科學是永恆主題,創新是最強旋律。「高」和「新」是高新區發展壯大的生命線。
今年6月,重慶高新區企業東方鑫源集團有限公司高薪聘請了國內外專家、技術人才成立「鑫源工業智能化研究院」,著手研發與數位化智能化相關的新產品,企業大數據智能化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創新及人才儲備對一個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公司注重創新要素集聚,企業發展勢頭迅猛,2019年已實現百億營收。」鑫源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從一家摩託車生產企業成長為橫跨製造、金融及智慧物流的百億級企業,鑫源的蝶變是重慶高新區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創新生態體系的生動寫照。
對標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要求,高新區把握科學主題,圍繞「五個科學」「五個科技」,即開展科學教學、加強科學研究、深化科學實驗、完善科學設施、集聚科學機構、培育科技人才、壯大科技企業、發展科技金融、推動科技交易、促進科技交流,深化產業方向研究,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集聚創新要素,進一步明確產業發展路徑、重點項目、關鍵技術等,積極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充分激發企業、高校、孵化載體創新創業活力。
據重慶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高新區緊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主動對標國內外創新高地,實現了產業鏈、人才鏈、技術鏈、資本鏈的全面對接。結合現有產業鏈及企業需求,構建「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企業孵化體系,推動史丹福大學創新孵化器等一流孵化加速器落地建設,爭創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打造「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和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區,參與全球創新鏈、價值鏈分工。
同時,高新區還積極構建產學研一體化技術創新體系,聚集高端研發機構,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組建一批產學研綜合體。聯動國家級新區、國家高新區、國家經開區,強化制度共振、政策共通、成果共享,推動科技人才柔性流動、科研資金跨園使用、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跨區域共用,與成都共建西部科學城和成渝科創走廊,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
以新科學催生新技術、新技術轉化新成果、新成果孵化新經濟、新經濟引領新城市,重慶高新區正聚焦科學主題「鑄魂」,面向未來發展「築城」,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引領區域創新發展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新引擎、連結全球創新網絡的改革開放先行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區,最終成為「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
改革激發「老字號」新活力
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離不開「創新」二字,其中科技賦能更是重中之重。
在重慶高新區方正高密電子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設備依靠智能管控,為數不多的員工對著電子看板操作,幾乎沒有多餘動作。
通過系列數位化改造,用工率下降15%-20%,產品良率提升至90%以上,公司年產值近10億元,數位化程度達業界領先水平。
而這樣的數位化車間,在重慶高新區並非個例,廣達數位化車間、英業達智能工廠……智能化、數位化正為企業生產提「智」增效。
近年來,高新區加快打造製造「升級版」,把製造業轉型升級作為戰略任務,製造業智能化改造成效顯著,工業網際網路建設卓有成效,兩化融合推進有力。
今年以來,高新區共對52家企業實施了智能化改造,8個項目獲市級數位化車間和智能化工廠認定,15家企業共23個項目入選市級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名單、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示範項目名單,爭取市級政策資金支持4194萬元,智能化工廠數量和爭取市級資金金額位居全市前列。
連結》》
數字看成效
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1-8月,高新區直管園實現規上工業產值1575.1億元、規上服務業營收17億元,集聚規上工業企業244家。戰新企業產值1373.3億元、增長15.6%,絕對額佔規上工業產值的87.2%。
創新平臺加快搭建。推進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超瞬態物質科學實驗裝置建設,獲批全國首批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增至5個。設立總規模300億元的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西南首隻20億元科技成果轉化股權投資基金。加快建設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6個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建成英特爾FPGA中國創新中心、博世工業4.0等市級以上創新平臺161個。國家級孵化載體增至5個,全市獲評A類的2個國家級孵化器均在重慶高新區。
創新主體加快引育。高新技術企業、市級科技型企業數量分別增長12.3%、44.8%,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數量增長35.7%,6名高層次人才、14個研發團隊入選「重慶英才計劃」。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企業產值分別增長12.4%、11.7%,集成電路產業產值增長40.5%、絕對額佔全市比重超80%。
研發實力不斷增強。研發經費支出佔比提升至4.8%、高出全市3個百分點,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增至42.3件、為全市4倍,59項成果獲2019年市科學技術獎,3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
開放型經濟逆勢上揚。1-8月外貿進出口總額1884億元,增長12.4%,絕對額佔全市47.3%。
文圖/張偉 林琳
(責編:陳易、張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