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不斷發展,國內新能源市場佔全球新能源市場銷量的50%以上,而細心的人最後發現,享有著全球50%以上的銷量,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因為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國內佔比超過50%,而這其中佔比全世界50%以上的銷量,都是「外來」者造就的數據,而實際上國產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分上下,但是實際的銷量卻是無情的打臉。就像第三季度的銷量,就特斯拉的銷量,就足夠頂上國產新能源汽車的20倍左右。
而國內市場這麼給力,但是國產新能源汽車為什麼還「振作不起來」,主要還是補貼、原形、假象造成的。
沒有補貼 國產新能源汽車還剩什麼
在相關補貼下國產新能源汽車有這些銷量,總體來說由於起步晚的關係,而現階段的銷量還算可以接受。但是一味地的靠著補貼「過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都不知道。從去年底新能源補貼有取消的消息以後,基本上90%的企業紛紛宣布「倒閉」,而目前來看,除了騙取補貼,沒有任何的懸念能夠支撐這些企業的存在。
能夠存在的,也是價格高的離奇。特斯拉能夠在一年內降低10萬的售價,而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售價永遠頂在高處。縱然產品不管有多好,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行情中,這種大打價格戰的背後都是搶佔市場的行為,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剛有苗頭的時候。誰能夠搶佔市場,市場上流通的車多了,那麼對應的消費者就認為這款車是值得肯定的。
國外新能源汽車進來就衝擊
從開始建造,然後到有一些車企進行買買買的戰略,而在外表看似很強大的背景下,其實脆弱到了極致。因為在國外車企進入中國市場以後,國產新能源汽車就直接「癱瘓」。
先拋開自身產品質量問題,自己就「不爭氣」,而當很多人認為國外的月亮圓的時候,那麼衝擊最大的無疑就是國產新能源汽車。
連續五年銷量佔據第一是假象
而很多媒體會用「中國是新能源汽車銷量最多的國家」「國內新能源汽車達到第一」等等亂七八糟的修飾進行粉飾。沒有技術,沒有市場,遲早還是別人的「天下」,燃油車沒過多久,現在新能源汽車從開始就已經淪落為燃油車的標記。
當然不能排除新能源汽車的進入,可以增加和完善相關的產業鏈,但是實際上完善了相關的產業鏈和配件,都是為別人做嫁衣,而自己還是光棍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