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紙——側鋒用筆之材料選擇

2020-12-25 濁酒一杯敬風塵

追溯書寫材料的源頭,「在紙張未發明以前,中國曾有千年以上的`簡犢時代'。」關於「簡」、「犢」,東漢王充雲「竹生於山,木長於林,截竹為簡,破以為碟,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斷木為塹,析之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犢。」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簡牘實物。從這些實物來看,竹簡細長寬一釐米左右,長度從十幾釐米到六、七十釐米不等,尤以二十釐米左右的最常見。經典和重要記事多用長簡,一般文獻及書信則用短簡。將一片片的簡用繩子連綴成書,就是「冊」,從發現的商代甲骨上已見「冊」字,象竹簡連綴成書之形木犢多見長方形,其長約為一尺,「尺犢」一詞即來源於此。

簡、犢一般要經過「殺青」等工藝,去除水分後才用於書寫,筆墨施之其上,猶如寫熟紙一般,點畫清晰,絕少泅滲。在沒有几案可放置、依託的書寫環境下,竹簡的書寫多是一手執簡頂端,竹簡另一端則微頂胸腹,以求固定。這樣一來,自然就形成了由上及下的下行書寫順序。寫完一簡時,前面的墨汁未乾,則由右到左依次排列。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由右及左的書寫順序。可見,早期簡牘的書寫是後來書寫習慣、執卷書寫姿勢及筆法形成的源頭。

與簡犢同時使用的書寫材料的還有甲骨、金石以及絲帛。《墨子·明鬼》載「古者聖王,書之竹帛,遺傳後世子孫。」書於絲帛之上的叫「帛書」。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國墓及馬王堆西漢墓的發掘,出土了帛書的實物。從現存的帛書字跡判斷,其性能與熟絹相同,質地細膩,入墨潤澤,不見泅滲。

20世紀以來,有大量西漢時期麻質紙的發現。如「溺橋紙」、「居延紙」、「扶風紙」等,其紙上皆不見墨跡。雖敦煌發掘地上有墨跡的「懸泉紙」與有西漢紀年的竹簡一起出土,然而「簡紙共存並不能排斥是風等外力作用下出現的偶然現象」,「從懸泉置遺址墨跡殘紙書信的格式來看,它只可能出現在東漢以後。」而且從書法風格來看也與西漢絕非一個類型。西漢麻紙粗糙,多作雜用,東漢以來隨著造紙工藝的改良,紙才逐漸應用於書寫。東晉安帝元興三年,桓玄下令以「黃紙代之」,簡犢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紙便成為了主要書寫材料。

關於紙的尺幅,晉代「大紙一尺三分,長一尺八分,聽參作廣一尺四寸。小紙廣九寸五分,長一尺四寸」。唐沿舊制,直到五代始有大尺幅的紙張出現。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一紙譜》載:

黔、款間,多良紙,有凝霜、於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盞款民數日理其褚,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之,於是,以大燻籠周而焙之,不上於牆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

從現存的歷代法書墨跡看,大紙普遍用於書寫,當從晚明開始。結合上文論述可知,晚明正是大字書法和羊毫長鋒筆流行的開始,亦是對「筆筆中鋒」強調和對「側鋒用筆」忽略的開始。

由於材質與工藝差異,故紙的性能有生、熟之分。抄紙曬乾,未經加工者,即為生紙,其質地疏鬆,吸水性強,施之筆墨多有泅滲,行筆多有滯澀而對生紙進行諸如染色、施膠、上礬、塗蠟、研光等工藝加工後即是熟紙,其吸水性降弱,質地更為細密滑淨,施之筆墨不易泅滲,故行筆流暢,點畫遒勁。從`性」、「熟」之名來看,「生紙」當是半成品的紙,而「熟紙」才是古人用於書寫的成品紙張。晉人多用麻紙、藤紙,而且這些紙在書寫前多用黃粟汁染色,研光,其紙性熟,故滑淨潤筆,入墨不外泅。

除麻紙藤紙外,晉人用紙質地不一,如晉衛爍《筆陣圖》雲「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唐何延之《蘭亭記》「揮毫制序,興樂而書,用蠶繭紙,鼠須筆。」從以上文字描述以及流傳至今的衛、王法書看,其字跡清晰,不見泅滲痕跡,由此可知其所使用的紙張細膩、柔滑,當與「生紙」不同。年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後秦白雀元年紙,表面塗布了一層澱粉糊,此為早期以施膠塗布加工的「熟紙」實物。

唐代宣紙的出現,標誌著造紙技術的新發展。「宣紙」亦有`性」、「熟」之分,唐人書寫也是多用「熟紙」,而絕少用「生紙」。宋代邵博《聞見後錄》載:

唐人有熟紙,有生紙。熟紙所謂妍妙輝光者,其法不一。生紙非有喪故不用。退之《與陳京書》雲,《送孟郊序》用生紙寫,言急於自解,不暇擇耳。

唐代以後的書寫用紙諸如「硬黃紙」,五代所制直到宋代還推崇的「澄心堂紙」,以及宋、元、明所用「宣紙」包括唐以來的各種蠟箋、粉箋,泥金紙大都屬熟紙。而且從現存的書法墨跡傳本得到證實,明代以前古人書寫多以「熟紙」為主,傳世的經典的法書幾乎都是寫在熟紙上的。古人書寫用紙何以舍「生」取「熟」「熟紙」紙質緊密、滑淨,書寫時入墨不泅,行筆流暢,點畫明確,纖毫畢現。且明以前書法以小字居多,「熟紙」的性能最適合毛筆斜執側運的表現,更利於側鋒用筆的順利進行。

晚明以來,「生宣」被首先應用於水墨大寫意繪畫,並體現出了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而文人畫家又多是書法家,所以在以大字為主的高堂大軸的流行的背景下,書法形式也開始了求新求變。「生宣」用於書寫,可謂是書寫材料與筆法的一場變革。由此,書法表現的注意力由對筆法精妙細節的展現,進而轉向於對作品整體視覺形式的把握,隨之帶來了注重氣勢與墨色效果的書法新風尚。清嘉、道年間碑學的興起,推波助瀾,時至今日生宣幾乎成了書法藝術別無選擇的書寫材料。當然,生宣用於書寫無疑給古老的書法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呈現出了奇妙的筆墨趣味。然而晉唐古法所注重的「變起伏於鋒秒,殊蛆挫於毫芒」式的筆鋒妙用,卻因此多有遺失。

綜上所述,筆與紙雖只是書法的工具和材料,然從其流變中可知與書法筆法關係緊密,相互依存。吳湖帆先生就曾指出:

「羊毫盛行而書學亡,畫則隨之。生宣紙盛行而畫學亡,書亦隨之。試觀清乾隆以前書家如宋之蘇、黃、米、蔡,元之趙、鮮,明之文、祝、王、董皆用極硬筆畫則唐宋尚絹,元之六家、明四家及明末董、項、二王,皆用熟紙,絕無一用羊毫生宣者。筆用羊毫倡於梁山舟,畫用生宣盛於石濤、八大,自後學者風靡從之,墜入魔道,不可問矣。然石濤、八大有時亦用極佳側理,非盡取生澀之紙也。」

吳氏是站在帖學傳統的立場上來看待問題的,此言也不乏有偏頗處,若是將其所謂的「亡」變通一下,看作是藝術風格之巨變的話,晚明以來書法風格和書法技法變化與工具和材料的變遷,確實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黃驚《漢碑與清代前碑派》一文中也指出:

前碑派對漢碑的實踐,逐漸形成了與清以前不同的用筆方法和風格基調。如強調中鋒用筆,羊毫筆的普遍使用,以生宣紙為書寫材料的發展,金石氣的表現與追求等等。而所有這些改變正悄悄改變著人們的傳統審美觀念,並迅速擴展到隸書以外的各種書體,帖派最為擅長的行書與草書也未能倖免。

由此以來,前文所述的清人重「中鋒」而輕「側鋒」,甚至將「側鋒」用筆視之「異端、邪魔」大加貶斥就不難理解了。然而歷史的客觀存在並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結合上文的論述分析,筆者認為古人書寫時對健毫與熟紙的選擇,亦因側鋒用筆使然。

相關焦點

  • 《集王聖教序》讀帖、用筆、結體方法總結(長文乾貨)
    這篇文章主要圍繞《聖教序》學習過程中,①書寫材料選擇,②讀帖的注意要點,③《聖教序》筆法,④結字與章法,這四個內容進行分享。書寫材料選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筆和紙張的選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世傳王義之"用蠶繭紙、鼠須筆,道媚勁健,絕代更無。"作為集字的《聖教序》,線條挺拔,筆畫轉折處時見圭角,映帶處絲毫畢現。
  • 圖解「八面出鋒」,原來筆是這麼用的!
    開始撇出時,雖然筆鋒仍偏,但著紙的筆腰很得力,錚錚欲反彈起,能殺入紙中,整個撇出的過程,筆鋒是回頂起來的由倒而立,由側轉中,因此,力感仍然很強。側鋒被認為是成功的可取的。 回鋒收筆,是在收筆處反方向帶回筆鋒。 書法從篆、隸書開始,就是用逆鋒來寫的,東漢著名書家蔡邕《九勢》裡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書肇於自然」,逆鋒運筆,符合自然運動的規律,拳師打拳,要先把臂肘回縮,才能強而有力地擊出。
  • 學習行書有訣竅,用筆特點要記牢!
    2 露鋒入紙、中側互用 行書的起筆有用「逆勢切入」的筆,這基本與楷書相同,由於行書行筆較快,故其逆勢往往在空中完成,筆尖不著紙,稱為「意逆」。
  • 書法中調鋒的秘訣,就在「筆心為帥」這句話上!
    近代書法家白蕉說:"用筆講用中鋒,是書法之憲法,是用筆之根本大法。"沈伊默曾這樣說過"用筆之妙,無非就是筆筆中鋒。"對於「中鋒」及「側鋒」之間的轉換,古人稱之為「換筆心」,又有說法叫做「筆心為帥」。那麼,什麼是「換筆心呢」及「筆心為帥」呢?
  • 中國畫的技巧,用筆和執筆的方法
    中國畫的書寫線條的方法被稱為"用筆",中國畫用水墨的方法,被稱為"用墨"。國畫的初學者,首先要懂執筆,姿勢才能正確,達到運筆用墨自如,應注意以下幾點:(1)筆正:筆正則鋒正。骨法用筆以中鋒為本。(2)指實:手指執筆要牢實有力,還要靈活不要執死。(3)掌虛:手指執筆,不要緊握,指要離開手掌,掌心是空的,以便運筆自如。(4)懸腕、懸肘:指大面積的運筆要懸腕或懸肘,才可以筆隨心,力貫全局。
  • 毛筆書法:筆法篇——執筆、運筆、用筆,存乎妙用
    在這裡,筆者且將筆法的內容概括為三部分、六個字——執筆、運筆、用筆。然後再分而學之。第一、執筆執筆之法,歷代書法論著中觀點頗多,且不一而足。筆者且例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種(參照下圖):1.握管法,2.捻管法,3.撮管法,4.單鉤法,5.雙鉤法,6拔鐙法(五指執筆法)。
  • 「器曰」為您解讀 筆之魁、墨之冠、紙之最、硯之首
    筆、墨、紙、硯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毛筆是我國傳統書法的重要工具,可以說,漢字書法是毛筆發展的產物。中國的毛筆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遠在仰韶文化遺址的彩陶上的花紋有一些就是用毛筆繪製的。
  • 學習行書要掌握的用筆方法
    筆畫是構成單字的最基本元素,所以研究筆畫用筆是書法學習的重要內容。任何一個筆畫都是由起筆、行筆、收筆三個動作構成,即毛筆如何入紙、如何在紙上運動、如何離開紙面。一、起筆行書筆畫的基本形態與楷書相似,但動作相對靈活,故其筆畫形態也豐富多變。
  • 素描基礎入門-熟悉繪畫工具與拿筆姿勢
    首先準備學畫前要熟悉一下常用工具:筆、橡皮、紙筆、紙巾、畫板、畫架、紙、膠帶(固定畫紙的紙膠帶)、夾子、圖釘、定畫液、美工刀等等。 1.筆: 素描用筆一般分鉛筆和炭筆兩類。
  • 「線」其實是用筆的一種境界
    線或者塊面其實應為一體,線和面的區別不是對立而是相對,中鋒寫的和側鋒寫的都是線,中鋒也能寫「粗線」側鋒同樣線也可以「很細」。面是線的累積,線是面的提煉,所以線和面是一體的,線面造型實則就是塊面造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 除了Apple Pencil,還有哪些酷炫的觸控筆?
    打字機、鍵盤、觸控螢幕的出現,讓人們逐漸捨棄最初的紙筆,選擇打字或直接徒手比劃。現在,也許是想重拾手握筆桿的溫度,又或許是懷念筆尖觸碰到平面的靈活多變,傳統與新科技結合的產物——觸控筆又開始流行起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市面上都有哪些新奇的觸控筆。
  • 工筆畫用筆分為勾線筆和染色筆兩種不同的類型
    1.1 勾線筆勾線筆用於中鋒勾勒細而勻的線條,一般選用狼毫類細而尖的筆。常見的筆有衣紋筆、葉筋筆(常用來勾花鳥畫葉筋所用)、紅毛筆等,讀者可依畫面的需要來選擇。3.反覆轉換著色筆和著水筆,直至滿意為止。在下一章中,我們會詳細講解染色的方法。如何選用染色筆狼毫筆富有韌性,爽利便捷,易於把握。染色筆不像勾線筆那麼講究,幾乎所有毛筆都可以作著色之用,只需根據所繪物象要求大小之別來選取即可。
  • 巧法用墨 妙自天成
    肌理的製作;揉紙法;宣紙在未畫之前,用手把紙團起來,把宣紙捏皺,然後鋪在桌案上,宣紙經過團皺之後就有很多細小的皺紋,用手略平整一下,也可以豎著折、橫著折、從中間折、局部折都會出現不同的效果。折好後用大筆燻墨、色側峰用筆,因為有小皺紋,所以畫的線條不均勻,用側鋒畫另有一種效果,渾厚凝重。表現粗糙的樹幹、巖石等效果好。
  • 中國書法用筆「六法」論析——「行」「轉」「折」「提」「按...
    在書寫漢字點畫的過程中,毛筆筆鋒與紙平面接觸沿弧線軌跡運行,完成漢字點畫的書寫。這一毛筆弧線水平運動中蘊藏的用筆方法,即為書法用筆法之二——「轉」。「轉」法有順時針轉向和逆時針轉向。如下圖:
  • 書法中的術語「下筆即走」和「下筆即轉」,是什麼意思?
    沈尹默說:筆毫在點畫中移動,好比人在路上行走一樣:人行路時必然一起一落;筆毫在點畫中移動,也得要一起一落才行。落就是將筆鋒按到紙上去,起就是將筆鋒提起來,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提』各『按』必須隨時隨處結合著,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才會發生筆鋒永遠居中的作用。正如行路,腳才踏下,便須抬起,才抬起行,又要踏下,如此動作,不得停止。」筆鋒下落找發力點借勢發力之時,就要適當慢一點。
  • 線「露外是透筆之鋒芒,藏內是韻筆之骨氣」
    「線」其實是用筆的一種境界,而不是畫中國畫的手段,線的藝術講的是中國畫用筆的重要性,而不是用線勾勒出的畫作。頹廢就有振興,錯誤的密集出現就是真理誕生之日。中國畫的發展也由渾噩走向清明。什麼中鋒用筆,什麼線與面,也不再是他們評論畫家的標準。他們重新溯源,重新臨習,重新拿起畫論,一筆一畫,一字一句的分析研究,在裡面重新發現中國畫藝術的傳承與演變。
  • 逸筆草草間遇見《潑墨仙人》,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在用筆上,只有五官用線簡單地勾勒,頭髮和鬍鬚則運用大筆側鋒描寫,用墨乾濕濃淡變化準確自然。在身體動作形態的描繪上,更加豪放自如,更多地運用沾有飽滿墨汁的大筆以側鋒寫出。人物肩部,用大筆側鋒濃墨急速書寫,但這濃墨,並非一團黑墨,而是變化極為自然豐富的濃墨的表現。遠處的肩部只是用幾筆淡墨簡單概括,這樣一遠一近,一濃一淡,使畫面變化更加豐富多彩。
  • 用什麼看PDF最理想?華為選擇平板,小米推薦閱讀器
    最近,小米生態下的品牌墨案的10英寸閱讀器開始預約,售價1699元,引起了喜歡電子紙閱讀用戶的關注。實際上,10英寸電子紙產品市場上早已出現,但是能達到1200x1600解析度,價格達到1699元的,可能還是小米這邊。
  • 國畫小寫意美麗的牽牛花技巧,用筆輕巧,精緻教學
    第一步:先調淡西洋紅,用筆尖沾淡西洋紅塗抹出牽牛花的花瓣外輪廓,兩個半圓,左邊一個圓,右邊一個。注意顏色的深淺關係和明暗關係度。用筆尖鈦白勾勒出花瓣的紋路。第二步:接著用調好的淡西洋紅,用筆側鋒塗抹出花苞,注意多塗抹一些,分布在各個位置。注意花苞呈小圓錐狀態。
  • 書法家田英章所說的「跪筆彈鋒」,是什麼意思?
    當代書法家田英章用的方法叫「跪筆彈鋒」!這個方法看似獨特,實際上,它來源於清代著名書法家蔣和的筆法。在名作《書法正宗》中,蔣和講了豎鉤的寫法,他將豎鉤的寫法分為12個步驟:側起、衄落、成點、頓、提走、力行、頓、圍滿、提挫、衄、重頓、提趯。其中所涉及到的跪筆彈鋒主要來自於後幾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