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忍不住要寫一些去品牌化這個話題了。挺多人都在問我:去品牌化是不是未來的一種趨勢?是不是商業中越來越不需要品牌的存在了?眼看大家對這件事的誤解越來越深,想了想我決定還是寫一寫這個話題。
先說結論吧:「去品牌化「這件事基本上就是瞎扯,尤其是他絕不可能是字面上的意思,把品牌這件事兒搞消失。我為什麼這麼說?主要邏輯有三段,聽我慢慢說。
如果有心人去查去品牌化這個概念的出現,會發現去品牌化是伴隨著網際網路電商的生長發展,開始慢慢出現的關鍵詞。
去品牌化,主要是渠道(電商、微商等)針對產品品牌發出的一聲」時代號召」,而這聲」號召」,似乎又像是說給消費者聽。」你看,品牌是個壞東西,它增加了溢價,浪費了你的錢,你白白的花了一些冤枉錢,現在我們一起去品牌化,把那些溢價拿掉,輕鬆出廠價享受最好的產品吧!」 消費者很開心。
後來,在某些生活家居、消費電子等領域,我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模式神操作。
這些起手就是渠道的渠道品牌們,依仗我泱泱大國強大的0信息差的供應鏈的優勢和自己的流量優勢,提供有性價比有調性的統一品牌的產品,用OEM或者ODM的形式,直接面向消費者。他們一邊瘋狂賣貨,一邊教育供貨的產品方:要去品牌化,消費者都不喜歡品牌了,這是未來的趨勢。
供貨方頭點的像雞啄米,畢竟,誰能幫著賣貨誰是爸爸。
然而,渠道品牌風生水起,一邊是狂轟濫炸的雙十一廣告無處不在,一邊是帶貨狂人個人品牌帶來的1.3億豪宅福利。
他們的名字和臉,被報導的到處都是,被投放的密不透風。說好的」去品牌化」呢?
眼見各種電商渠道、渠道品牌如日中天,李佳琦的個人品牌越來越響,說好的去品牌化呢?
無印良品似乎成了」去品牌化」的代言,你看我就沒有品牌吧,我就賣的挺好吧?
無印良品去品牌化?這不是開玩笑嗎?它的品牌花的功夫的比誰都多好嗎?光講無印良品品牌的書,我們在書店都能看到多少本?
包裝簡單,文案去掉,風格冷淡,這些都不能說明它沒有品牌啊,這只是其中的一種品牌風格而已啊,同志們。
所以」去品牌化」喊到現在,我只看到了本來有可能做出品牌的產品品牌被套路,老老實實變成了毫無品牌可能性的代工廠,以及貿易商。
渠道喊,是因為這涉及到整個經營鏈條中的利益重新博弈。蛋糕統共就這麼大,誰切的多很重要。生產——經營(品牌)——經銷——消費者。無非就是在這四個環節中,搶自己的利潤空間。
如今的經銷商,就是大大小小的電商渠道和個人私域渠道,他們當然希望多多搶佔其他空間。生產的實在搞不定,畢竟網際網路人不愛腳上沾泥,消費者那邊又惹不起,一不補貼就跑路,只好先玩命促銷供起來。中間的空間窄了,只好」去品牌化」。產品還做什麼品牌?有我渠道品牌背書就行了。你是誰不重要,在哪買的很重要。一旦我有了流量和渠道,今天賣給你沙發和睡衣,明天可以賣給你尿布和扎啤。
因為他們想直接連結到渠道。作為工廠,他們太想直接接觸消費者了,然而自己又沒有那樣的能力。乾脆帶帶貨,把自己推到臺前去。
可是,他們不懂,他們連名字都沒有,去臺前也不是c位,只是端茶倒水的走個過場。
參加這樣的盛宴,的確窩火。可是不參加,銷量讓人更加窩火。
畢竟只是個沒有研發和創新能力的代工廠,出來的產品毫無新意呢!
這條鏈條中的利益分割和我無關,也屬競爭中的常態。但是我為什麼說」去品牌化」是瞎扯?
品牌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大家看到的表面上的那些毫無節操的溢價,以及無甚鳥用的營銷和姓名。
經常有傳統經銷商大哥跟我聊天說,要不我們自己做個品牌,找個代工廠咣咣咣生產一堆東西拿去渠道賣?我常常會問:那你的價值是啥?渠道自己又不是不會打電話。
如果按照渠道們的思路,真正讓產品們都乖乖的」去了品牌」,一切品牌的溢價和利益都歸了渠道所屬。那也就意味著,品牌的質量責任,創新的擔當就落到了渠道那裡。
顯然,目前只擁有流量的渠道方,還是低估了這一責任的難度。
要麼他們聰明的在天地混沌未開的時候,依然將這一責任推給代工廠。
如果真的去品牌化,那就意味著誰也不用為品牌這張臉承擔責任,那麼真的出問題,啪啪打臉的時候該去打誰的臉呢?
掙錢的時候都會搶在前頭,打臉的時候誰都不會承認了吧?
別說擁有上萬個sku的渠道,就連直播帶貨的李佳琪偶爾賣錯一次東西,還被網友罵翻車。責任豈是人人隨便就能付得起的?
這個責任,純工廠是絕對不會背的。他們只負責老老實實生產,加工普通標品不出錯。可是普普通通的標品,怎麼可能是未來挑剔的消費者,反覆購買的東西呢?
一個責任,一個創新,只要這兩項東西落不到具體人頭上,品牌就不可能被去掉。
為什麼即使如此,目前仍然有一些嚴選品牌渠道品牌做得如火如荼呢?很簡單,這裡有一個篩選的紅利,他們在用投資篩選的思路做渠道品牌。
中國的供應鏈,代工廠體系,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錘鍊中已經變得非常成熟壯大。這其中當然有產品質量的差異,產品創新度的差異,只需要花時間把其中的一些好的供貨方篩選出來,就可以完成第一波的紅利收割。畢竟,中國的消費者並沒有怎麼樣真正享受過質量穩定的價格實惠的好東西。
這樣的競爭會倒逼著中國所有的供貨方面,生產質量更好的產品,去創新參與競爭。
接下來呢,接下來的畫面會是怎麼樣的?那些沒有和渠道建立緊密關聯的工廠們,必然會想盡方法去努力創新,承擔更多創新和責任,也許他們總會有的真的發展成為了品牌。
渠道要想做大,就必然不可能為每一類產品的質量和創新真正的承擔。要不然就是一個垂直專業細分的渠道品牌。
而終究有人要為創新和質量承擔,這部分人早晚還是會成為品牌。
品牌本身就是一種信用保障機制,就來提供這種保障誰就多賺錢。我們可以說品牌轉移,但不能說品牌消失。說消失的,都是中了障眼法的道。
歷史上能想到的只有前蘇聯有過那麼一段時間,是真正」去品牌化」,其他時段,都是瞎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