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可促進腫瘤免疫反應

2020-12-28 科學網

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可促進腫瘤免疫反應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22:37

美國艾拉勒梅鮑姆癌症免疫研究所Ben Boursi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他們提出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可促進免疫治療難治性黑素瘤患者的反應。2020年12月10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

他們進行了一項I期臨床試驗,以評估10例抗PD-1難治性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糞便微生物群移植(FMT)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以及抗PD-1免疫療法的再誘導。他們觀察了三名患者的臨床反應,包括兩個部分反應和一個完全反應。值得注意的是,FMT治療與腸道固有層和腫瘤微環境中免疫細胞浸潤和基因表達譜的有利變化有關。總之,這些早期發現對於調節癌症治療中的腸道菌群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在臨床前小鼠模型和觀察患者中,腸道微生物組已顯示可影響腫瘤對抗PD-1免疫療法的反應。然而,尚未在臨床試驗中研究癌症患者中腸道菌群的調節。

附:英文原文

Title: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promotes response in immunotherapy-refractory melanoma patients

Author: Erez N. Baruch, Ilan Youngster, Guy Ben-Betzalel, Rona Ortenberg, Adi Lahat, Lior Katz, Katerina Adler, Daniela Dick-Necula, Stephen Raskin, Naamah Bloch, Daniil Rotin, Liat Anafi, Camila Avivi, Jenny Melnichenko, Yael Steinberg-Silman, Ronac Mamtani, Hagit Harati, Nethanel Asher, Ronnie Shapira-Frommer, Tal Brosh-Nissimov, Yael Eshet, Shira Ben-Simon, Oren Ziv, Md Abdul Wadud Khan, Moran Amit, Nadim J. Ajami, Iris Barshack, Jacob Schachter, Jennifer A. Wargo, Omry Koren, Gal Markel, Ben Boursi

Issue&Volume: 2020/12/10

Abstract: The gut microbiome has been shown to influence the response of tumors to anti-PD-1 immunotherapy in pre-clinical mouse models and observational patient cohorts. However,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in cancer patients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in clinical trials. Here we performed a phase I clinical trial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 and re-induction of anti-PD-1 immunotherapy in ten patients with anti-PD-1-refractory metastatic melanoma. We observed clinical responses in three patients, including two partial responses and one complete response. Notably, treatment with FMT was associated with favorable changes in immune cell infiltrates and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in both the gut lamina propria and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ogether, these early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modulating the gut microbiota in cancer treatment.

DOI: 10.1126/science.abb5920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2/09/science.abb5920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Science: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可促進免疫治療難治性黑素瘤患者反應
    1、Science:糞群移植聯合PD-1抗體有望治療惡性黑色素瘤2020年12月10日,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Michael R.DOI: 10.1016/j.cell.2020.11.019,最新IF:36.2162、Science: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可促進免疫治療難治性黑素瘤患者的反應2020年12月10日,來自美國艾拉勒梅鮑姆癌症免疫研究所Ben Boursi研究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Fecal microbiota
  • 菌群最新資訊熱評 | 消毒劑與微生物群,微生物與癌症免疫療法
    IECs上微生物依賴的MHC II類表達上調也可引發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從而控制某些血液系統惡性腫瘤。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由於移植後異體供者移植物中的T淋巴細胞,經受者發動的一系列「細胞因子風暴」刺激,大大增強了其對受者抗原的免疫反應,以受者靶細胞為目標發動細胞毒攻擊,其中皮膚、肝及腸道是主要的靶目標。
  • 糞便移植的認知逆轉,從年老到年輕
    糞便移植的認知逆轉,從年老到年輕 2020-10-05 1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返老還童新選擇,糞便移植或可成為永葆青春的秘訣
    這項研究表明,將年長小鼠的糞便移植到年輕小鼠體內,可以削弱後者的空間學習和記憶能力。研究團隊表示,如果相反的實驗被同樣證實有效,那麼糞便移植或可成為恢復老年人認知能力的治療方法。衰老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自出生起,自然生靈都不可避免地逐漸腐朽衰敗。對此,身體素質、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等是衡量機體衰老程度的重要指標。
  • 沒有喝酒也會醉,醫生用糞便移植把他治好了
    來源 Science Alert 作者 Carly Cassella 翻譯 胡琦琳 審校 戚譯引 在沒有其他方法奏效的情況下,醫生通過大便移植成功治癒了一位罕見的被自己腸子
  • 腸道微生物群在冠心病中的作用|腸道|冠心病|腸道微生物群|-健康界
    腸道微生物群通過其代謝產物參與介導膽固醇代謝、尿酸代謝、氧化應激和炎症反應等基本代謝過程,可誘導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幹擾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補充益生菌和糞便捐贈是潛在預防和治療冠心病的熱門研究領域。腸道微生物群對冠心病危險因素的影響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和高血壓有關,它們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 糞便移植或許有一天成為永葆青春的秘訣 幫助老年人恢復認知功能
    根據東英吉利大學、佛羅倫斯大學和Quadram研究所的最新研究,糞便移植可能在未來被用作一種恢復老年人認知功能的療法。近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年老小鼠通過糞便移植改變了腸道微生物群,進而影響了它們的空間學習和記憶能力。研究小組希望,逆轉這一過程,有一天可以看到糞便移植用於對抗老年人的認知能力下降。來自東安格利亞諾維奇醫學院的大衛·沃佐爾博士說:「衰老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從出生後就開始了,最終會導致身體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下降。」
  • 47歲比利時男子患上罕見自動釀酒症候群 靠糞便移植治好了
    然而對一名47歲的比利時男子來說,這是一種嚴重的罕見疾病,需要進行糞便移植才能治癒。這個匿名的人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偶爾會感覺喝醉,即使他沒有碰過一滴酒。根特大學醫院的醫生診斷他患有一種非常罕見的腸道發酵症候群,也被稱為自動釀酒症候群。簡單來說,在吃下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後,身體會在腸道中產生乙醇讓人醉燻燻,這種情況很少見。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一項針對NAFLD肝硬化的研究發現,糞便微生物分析中的27種細菌特徵以及年齡,性別和體重指數(BMI)可預測NAFLD肝硬化。晚期纖維化是NAFLD死亡率的重要預測指標,可以從糞便菌群中推斷出纖維化,以幫助識別高危人群。
  • FASEB J:南方醫科大學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與敗血症患者的器官損傷有關
    2019年9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敗血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可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發表在FASEB雜誌上的一項新的人體研究首次表明,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在器官損傷中起著重要作用。為了進行這項實驗,研究人員首先比較了兩組人的糞便微生物組成:一組患有敗血症,另一組沒有。
  • 吃屎竟然也能治病,糞便移植是什麼鬼?
    聽過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那你聽過糞便移植嗎?骨髓移植是指將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入病人體內治療疾病,而器官移植則是將正常人的器官轉移到另一個個體,那顧名思義,糞便移植當然就是把一個人的糞便轉移到另外一個人體內了。那要怎麼轉移?難不成是…吃屎?
  • 兒童發育期間維持健康和疾病發展的腸道微生物群|腸道菌群|兒童...
    有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群發育紊亂,特別是在出生後的頭兩年,會影響生長軌跡。腸道微生物群影響體重的機制包括增加膳食能量獲得、促進脂肪沉積、改變運動活性、飽腹感效應和全身炎症活化。既往文獻對微生物組和正常體重增加和身長增長參數在早產兒中進行了研究。Lu等人證明了微生物群對生長的重要性,來自良好生長 (按重量計)的早產兒的微生物群轉移到無細菌小鼠母鼠,可產生具有良好生長表型的小鼠幼鼠。
  • Science|腸道菌群代謝物肌苷調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腫瘤效果
    分析對照小鼠和ICB小鼠的糞便菌群總體組成沒有明顯差異。分析腫瘤相關菌群發現,在ICB腫瘤組中多樣性較高。接下來作者對兩組腫瘤相關菌群進行厭氧培養,總共鑑定出21種細菌,其中7種特異性來自於ICB組,4種來自對照組。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是特異性來自於ICB組的一種細菌,屬於雙歧桿菌屬。
  • 糞便可以吃?神奇的糞便移植
    由於很多抗生素無法抑制艱難梭菌,只能採用糞便移植的方法,即讓一名身體健康者提供糞便,經處理後從食道或直腸送入病人腸道系統中。這些糞便提取物中含有正常的腸道菌群,它們可以抑制過度繁殖的艱難梭菌。糞便移植操作過程,是由糞便灌輸員通過一個鼻管將糞便從患者鼻孔導入小腸中,健康者的糞便中存活有一些有益菌群,可以抑制或化解一些超級致病細菌所導致的人體健康危機,這種頗富爭議的技術手段僅存在於美國的一些醫院。
  • BMJ子刊:糞菌移植竟能保護β細胞
    他們通過鼻飼的方式,給20名確診1型糖尿病時間不超過6周的患者移植了糞菌,12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糞菌移植可以保護殘餘β細胞,避免其功能進一步受損。此外,Nieuwdorp還揭示了背後的可能機制:糞菌中的Desulfovibrio piger會通過代謝產物降低促進1型糖尿病發生的T細胞的水平,進而實現保護殘餘β細胞的作用。
  • Cell:促進免疫的納米生物療法抑制腫瘤生長和增強檢查點抑制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納米材料可以通過訓練有素的免疫誘導分子結構功能化,並設計成高骨髓親和力,以促進與骨髓偏向性祖細胞的關聯。如果設計得當,這種納米材料可以通過刺激訓練的髓細胞的產生和它們最終流入腫瘤微環境(TME),引發持久的抗癌先天免疫反應。同時,這些經過訓練的細胞通過增強T細胞激活來調動適應性免疫反應,主要通過信號2和3的增強,也通過改善抗原遞呈。
  • 糞便移植改變大腦?沒錯,又是腸道菌的「功勞」
    糞便移植改變大腦?2020-10-14 0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時光派研究院 時光派提及糞便移植
  • 安倍晉三因潰瘍性大腸炎辭職,此病很難治癒,糞便移植有奇效
    大便中可伴有血壓,以及黏液或者膿液,膿血便是潰瘍性結腸炎的典型症狀。還可伴有腹痛、腹脹,體重減輕,消瘦,營養不良,發燒,貧血等全身症狀。潰瘍性結腸炎還可以累計其他器官,例如眼睛、皮膚、骨關節、肝臟等臟器,出現一系列的臨床表現。
  • 新研究揭示黑磷光免疫療法可增強抗腫瘤療效
    近日,深圳大學教育部二維材料重點實驗室教授張晗團隊聯合布法羅大學教授ParasN.Prasad、深圳羅茲曼國際轉化研究院教授謝中建,提出了基於黑磷材料的光免疫療法,該療法結合CD47抗體增強了抗腫瘤免疫反應
  • 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4 22:55:03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Willem M. de Vos小組發現,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