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在靈長類動物中人類最特殊,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直立行走發展出智慧文明,而是在進化的過程中丟掉了全身毛髮,最終只有頭部和隱私部位剩下毛髮。例如現在地球上和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黑猩猩就全身皮毛,人類略顯光禿禿的。
對於這個問題並非是無的放矢,有很多生物學家都發出過類似的疑問,目前為止也沒有統一的答案。
全身無毛的劣勢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人類演化初期和他的兄弟姐妹一樣,是全身披毛的,並且這些毛髮一出生就存在,伴隨人類的一生。但是在進化的過程中卻逐漸的失去了全身毛髮,優勢沒怎麼看出來,但劣勢卻非常大。
沒有了全身的毛髮,不能很好地應對自然環境,不論是生活在高寒地區還是熱帶地區。首先是處在寒冷的地帶,沒有了毛髮意味著要承受更多的寒冷,人類是恆溫動物,身體內的系統可以對溫度進行調節,但如果外界環境溫度變化較大,長時間下人體是受不了的,但是若有厚厚的毛髮可以幫助我們保暖。
那麼在熱帶地區全身無毛就會有幫助嗎?其實這樣同樣有弊端,全身無毛可能有助於我們身體的散熱,更好、更快速地給自己降溫,但是面對豔陽高照,人類全身無毛就不是那麼好了。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地球上哪個角落裡的土著人,他們的裝飾共同點都是在肩部和背部上有柔軟輕薄覆蓋物,可以保護自己免受太陽直曬的危機。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全身無毛貌似都不是自然選擇篩選出來的結果,這一點達爾文也非常贊同,達爾文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是人類褪去全身毛髮並不是通過自然選擇而實現的。
解釋人類全身無毛的假說
達爾文否定了人類全身無毛受自然環境選擇的影響,在他的著作《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中有過明確的記載和討論,達爾文認為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失去全身的毛髮和性選擇有關係。
什麼是性選擇?
科學家認為除了自然選擇對生物性狀的影響之外,在有性生殖中配偶對另外一方也有明確的選擇作用。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話就是,我們之所以是目前的這個樣子,很大因素就是受到了另外一半的選擇作用,當然性選擇的研究對象針對的是整個種群,並非是單一的個體。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的鳥類都是雄性個體羽毛光鮮亮麗長得非常漂亮,而雌性個體相對來說就很普通。就是因為在鳥類的世界,雌性個體產卵孵化負責後代的大部分事宜,因此掌握著繁殖交配的主動權,同樣也具備選擇權。
但是雄性對於後代的付出不夠,它們只是完成前期交配過程,只提供自己的一半基因,因此是被選擇的一方。這樣為了讓自己更加具有競爭力因此長得光鮮亮麗,希望雌性可以選擇自己,這就是性選擇的作用。
而達爾文認為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失去全身毛髮就是性選擇的結果。因為在世界上所有地方都是這樣的情況,女性的毛髮要比男性少,這種差異性就很難通過自然選擇來實現。
除此之外還有科學家提出過其它觀點,遠古人類起源於非洲,從樹上下來之後開始直立行走,只能在大草原上追逐獵物,那麼全身的毛髮非常不利於散熱,尤其是在氣候炎熱的非洲草原,那麼退化掉全身體毛就可以增加自己的散熱能力,這樣就可以更加有耐力的去追逐獵物,一切都是為了生存。從目前來看的好處,退去全身的毛髮還可以減少很多寄生蟲的危害。
水生猿的假說也可以很好的解釋人類退去全身毛髮的機制,如果遠古人類在進化歷程中有一段時間生活在水中,那就自然會褪去毛髮變成光滑的皮膚,更加有利於水中活動,而留下頭髮還可以保證出水的時候避免被太陽所曬傷,人類嬰兒天生親水以及皮下厚厚的脂肪層都可以支持這個假說,但很多科學家認為這樣的假說太過於牽強附會。
總結
我們不僅僅是失去毛髮,同時讓頭部以及隱私部位的毛髮更加發達,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達爾文的觀點很明確就是「性選擇」的作用結果,人類全身無毛的說法並不準確,如果算上汗毛的話,人類的毛髮並不比黑猩猩少。
減少體毛變成更多的汗毛,這是汗腺的發育,遠古人類相對於獅子、老虎等獵食者這就是優勢所在,既然跑不快、攻擊性不強,那就讓自己能跑一點,也正因為如此,人類才被稱為「耐力」健將,甚至比擅長奔跑的馬還要厲害。這樣更加有利於在非洲大草原上長途奔襲追逐獵物。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