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第二屆「中華法學碩博英才獎」頒獎典禮在中國政法大學學術報告廳舉行。圖為第二屆「中華法學碩博英才獎」部分獲獎者與頒獎嘉賓合影。法制網記者王建軍攝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4月9日,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制日報社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華法學碩博英才獎」頒獎典禮,在中國政法大學學術報告廳舉行。
報告廳外豔陽高照,報告廳內氣氛熱烈。
二十多位嘉賓參加了頒獎典禮,他們有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副校長馬懷德、時建中,法制日報社副社長那日蘇以及來自高校的代表。
掌聲中,12名「碩博英才」從頒獎嘉賓手中接過「中華法學碩博英才獎」的獲獎證書,他們的論文分別獲得此次評選的一、二等獎。此外,還有20篇論文獲得三等獎。
兩屆「法學英才獎」評選活動,不僅為發掘青年法學英才而努力,更背負著一種使命和情懷——繁榮法學研究,培育法學新人,推進依法治國,實現民族復興。
在這種使命和情懷之下,一批青年法學英才脫穎而出,成為或即將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
探索法學理論和實踐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知名法學教授和獲得『法學英才獎』的青年學子同臺亮相,論劍法學教育和英才培養,掀起頭腦風暴,激蕩思想火花。」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開場致辭。
「中華法學碩博英才獎」簡稱「法學英才獎」,英譯為「China Legal Talent Award(CLTA)」,是中國政法大學於2013年創立的,面向全國(包括港澳臺地區)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全日制在讀法學專業研究生以及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開放申報的學術成果獎。
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沒有實踐的理論則是空洞的理論。正因此,每兩年評選一次的「法學英才獎」,設立的目的就在於鼓勵全國法學專業研究生積極探索法學理論和實踐,提高研究水平和實踐能力。
石聚航是南京師範大學刑法學博士,他的論文《「去熟悉化」與「去常識化」之間:刑法學知識轉型的反思》這次獲得了一等獎。
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劉遠這樣評價石聚航的論文:刑法學知識轉型是當下中國刑法學發展面臨較為突出的問題,文章以刑法學知識轉型為題,問題意識突出。
文章緊密結合刑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中的具體問題,以「去熟悉化」和「去常識化」作為反思刑法學知識轉型的理論概括,提煉出刑法學轉型中的基本進路,並針對性地提出避免刑法學轉型中的建設性意見。
劉遠認為,文章側重刑法學知識轉型的進路分析,並通過理論概括指出了刑法學知識轉型中面臨的困境和出路。角度新穎,觀點獨特。
「具有重要實踐價值」,是論文申報的標準之一。「法學英才獎」的設立,亦是在鼓勵法學學子勇於探索、求真務實的精神。因為,只有從紙上談兵轉變為對實際問題的關注,中國法學學術的創新才得以實現。
從第一屆到第二屆,這些論文涵蓋了各法學學科門類。這些論文不僅有《我國預算調整的規範構成及其運行模式》《宋代戶絕田若干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民法中的「層累現象」初論——兼議民法典編纂問題》,還有《清代刑部判決的非法律性因素——以刑案匯覽為中心的考察》《性別平等的民法進路:以民法中人的形象為視角》《國際中轉集拼業務開展中的過境貨物智慧財產權海關保護問題研究》等。
「當前,我國法學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創新已進入一個以質量提升和內涵建設為主的新時期。『法學英才獎』在促進研究生在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方面,實現了高標準、嚴要求。」黃進對《法制日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