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用戶對網盤、雲存儲需求越來越多的時候,本地存儲需求就會越來越小,網盤、遊戲、數據備份、存視頻……雲數智趨勢下,企業對存儲的需求越來越高。
目前,市場上主流存儲有塊存儲、文件存儲和對象存儲,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這三者本質差別!
1、塊存儲:DAS/SAN
典型設備:磁碟陣列,硬碟
DAS(Direct Attach Storage):是直接連接於主機伺服器的一種存儲方式,每臺伺服器有獨立的存儲設備,每臺主機伺服器的存儲設備無法互通,需要跨主機存取資料時,必須經過相對複雜的設定,若主機分屬不同的作業系統,則更複雜。
SAN(Storage Area Network):是一種高速(光纖)網絡連接專業主機伺服器的一種存儲方式,此系統會位於主機群的後端,它使用高速I/O聯接方式,特點是,代價高,性能好。但是由於SAN系統的價格較高,且可擴展性較差,已不能滿足成千上萬個CPU規模的系統。
優點:
1、這種方式的好處當然是因為通過了Raid與LVM等手段,對數據提供了保護。
2、另外也可以將多塊廉價的硬碟組合起來,成為一個大容量的邏輯盤對外提供服務,提高了容量。
3、寫入數據的時候,由於是多塊磁碟組合出來的邏輯盤,所以幾塊磁碟可以並行寫入的,提升了讀寫效率。
4、很多時候塊存儲採用SAN架構組網,傳輸速率以及封裝協議的原因,使得傳輸速度與讀寫速率得到提升。
缺點:
1、採用SAN架構組網時,需要額外為主機購買光纖通道卡,還要買光纖交換機,造價成本高。
2、主機之間的數據無法共享,在伺服器不做集群的情況下,塊存儲裸盤映射給主機,再格式化使用後,對於主機來說相當於本地盤,那麼主機A的本地盤根本不能給主機B去使用,無法共享數據。
3、不利於不同作業系統主機間的數據共享: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作業系統使用不同的文件系統,格式化完之後,不同文件系統間的數據是共享不了的。例如一臺裝了WIN7/XP,文件系統是FAT32/NTFS,而Linux是EXT4,EXT4是無法識別NTFS的文件系統的。就像一隻NTFS格式的U盤,插進Linux的筆記本,根本無法識別出來。所以不利於文件共享。
2、文件存儲
典型設備:FTP、NFS伺服器
為了克服上述文件無法共享的問題,所以有了文件存儲。
文件存儲也有軟硬一體化的設備,但是其實普通拿一臺伺服器/筆記本,只要裝上合適的作業系統與軟體,就可以架設FTP與NFS服務了,加上該類服務之後的伺服器,就是文件存儲的一種了。
主機A可以直接對文件存儲進行文件的上傳下載,與塊存儲不同,主機A是不需要再對文件存儲進行格式化的,因為文件管理功能已經由文件存儲自己搞定了。
優點:
1、造價較低:隨便一臺機器就可以了,另外普通乙太網就可以,根本不需要專用的SAN網絡,所以造價低。
2、方便文件共享:例如主機A(WIN7,NTFS文件系統),主機B(Linux,EXT4文件系統),相互拷一部電影,本來不行。加了個主機C(NFS伺服器),然後可以先A拷到C,再C拷到B就OK了。(例子比較膚淺,請見諒……)
缺點:
讀寫速率低,傳輸速率慢:乙太網,上傳下載速度較慢,另外所有讀寫都要1臺伺服器裡面的硬碟來承擔,相比起磁碟陣列動不動就幾十上百塊硬碟同時讀寫,速率慢了許多。
3、對象存儲
典型設備:內置大容量硬碟的分布式伺服器
對象存儲最常用的方案,就是多臺伺服器內置大容量硬碟,再裝上對象存儲軟體,然後再額外搞幾臺服務作為管理節點,安裝上對象存儲管理軟體。管理節點可以管理其他伺服器對外提供讀寫訪問功能。
之所以出現了對象存儲這種東西,是為了克服塊存儲與文件存儲各自的缺點,發揚它倆各自的優點。簡單來說塊存儲讀寫快,不利於共享,文件存儲讀寫慢,利於共享。能否弄一個讀寫快,利 於共享的出來呢。於是就有了對象存儲。
總體上講,對象存儲同時兼具SAN高級直接訪問磁碟特點及NAS的分布式共享特點。
對象存儲是一種將數據作為對象進行管理的計算機數據存儲體系結構,與其他存儲體系結構(例如將數據作為文件層級管理的文件系統)以及將數據作為塊和扇區內的塊進行管理的塊存儲相對。每個對象通常包括數據本身,可變數量的元數據和全局唯一標識符。
核心是將數據通路(數據讀或寫)和控制通路(元數據)分離,並且基於對象存儲設備(Object-based Storage Device,OSD)構建存儲系統,每個對象存儲設備具有一定的智能,能夠自動管理其上的數據分布。
相比於資料庫這種面向結構化數據存儲的技術,對象存儲主要面向存儲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通俗來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生成的照片、視頻、音頻、文檔等都屬於非結構化數據。這些日常產生的數據都適合存儲在對象存儲中。
藍隊雲對象存儲系統是非結構化數據存儲管理平臺,支持中心和邊緣存儲,能夠實現存儲需求的彈性伸縮,主要應用於海量數據管理的各類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