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子非
評論區有著大量編造的段子、無病呻吟的感傷、為博取同情的故意賣慘,漸漸地,「網易雲」就成了「網抑雲」,有人說評論區是「人均抑鬱症」。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網易雲音樂成「網抑雲」背後的深意。
(IC photo/圖)
最近網際網路上出現了許多關於「網抑雲陰樂」的段子。「網抑雲陰樂」,說的其實是網易雲音樂。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經常出現一些抑鬱的矯情文學,其中許多被懷疑是編造的,是故意以賣慘來博取關注的,這引發不少網友的反感。於是他們用這樣一個諧音梗對此現象進行嘲諷。網抑雲陰樂成為與知乎上的「人在紐約、剛下飛機」一樣的存在。
網易雲成網抑雲,嘲諷了什麼?是否有什麼寶貴的東西,也在嘲諷聲中一併被解構掉了?
曾幾何時,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是該軟體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校服是我和她唯一穿過的情侶裝,畢業照是我和她唯一的合影」、「我想做一個能在你的葬禮上描述你一生的人」、「多少人以朋友的名義默默地愛著」、「祝你們幸福是假的,祝你幸福是真的」等充滿文藝範的評論背後,滿滿的故事感。
早在2017年,網易雲音樂就已經積累了超過4億條評論,以每天60餘萬條的速度增長。網易雲音樂還曾聯合杭港地鐵,在杭州地鐵1號線推出「樂評專列」,將5000條熱門歌曲評論印滿車廂,被很多人稱作「音樂評論博物館」。
網易雲音樂也是憑藉「音樂+社交」的模式在音樂軟體的混戰中殺出一條血路。網易雲音樂上線於2013年4月,2015年7月註冊用戶破1億,2016年7月用戶數破2億,2017年4月破3億,2017年11月破4億,截止到2019年註冊用戶數破8億。
也是從2017年開始,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慢慢「變味」。網友發現了評論區的套路:喪一點,有故事性一點,獲得的點讚就越多。去年有人爬取了網易雲音樂歌單中48400首歌的444054條熱評,在情緒統計一欄中,「開心」和「幸福」兩種正面情緒排名靠前,但之後一排下來都是「喪」風格的,比如「孤獨」、「痛苦」、「驚嚇」、「傷心」、「抑鬱」、「生氣」、「緊張」。
第一批到網易雲音樂評論區留言的人,大抵都是真誠的,他們把評論區當作一個「樹洞」,當做一個負面情緒的宣洩地,很多隱秘的、私人的、平時不會訴說的思緒和情感,可能「觸樂生情」,會留在這裡。這些感傷基調的評論裡,當然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成分,也並非不可理喻,畢竟人都會有瞬間矯情或情緒泛濫的時刻。
但第二批跟風到評論區留言的人,很可能是真矯情、假文藝,他們編造各種感傷抑鬱故事,完全是為了博取關注。因此,評論區裡目之所及常有失戀、失業、失婚、抑鬱、絕症、事業失敗、負債、自殺等內容,村上春樹、太宰治、張愛玲等人的名人名言在這裡反覆被複製黏貼;為了獲得更多的贊,他們也找到了套路:情歌下面痛悼初戀、電音DJ瘋狂抖腿、民謠下面追憶往事……
久而久之,評論區有著大量編造的段子、無病呻吟的感傷、為博取同情的故意賣慘。「網易雲」就成了「網抑雲」,有人說評論區是「人均抑鬱症」。
(IC photo/圖)
這時,就有了第三波趕到評論區留言的人,他們看不慣矯揉造作與強行賣慘,便來扮演一股解構的力量,把評論區裡的感傷抑鬱全部消解掉。
他們主要使用兩種手法。一種是加入造假的狂歡,讓假的假得更明顯,讓用戶失去對評論區的信任,也失去與那些虛假情感共鳴的機會。比如有人寫道,「我今年12歲,已經重度抑鬱症20年了。」「媽媽在我出生前就走了,現實裡沒有一個人理我。」
另外一種是成為槓精,千方百計給別人的抑鬱氛圍潑冷水。比如看到評論區的留言,「你說向日葵是怎麼熬過沒有太陽的夜晚」,有人便在底下回復一堆科普,「在太陽光下,向日葵葉片中的葉綠素a與NADP+等物質將水分解成NADPH和氧氣」吧啦吧啦,說完一長段之後還問了句「還有事嗎?」。與其說這是科普,毋寧說這是強行「抬槓」,想讓你「破功」。
毫無疑問,對賺流量、博眼球的炒作行為應堅決說「不」。從這個意義上,把「網易雲音樂」消解為「網抑雲陰樂」,是能夠起到一個打假的功能的。先入為主判定一切感傷都是假的,假的自然也是假的,可真的也變成假的了。
這是解構一切、消解一切的負面效應,它潑水的同時可能連小孩也一起倒掉了。這就是文化評論者陶東風說的,「它一方面消解了人為樹立偶像、權威的可能性;但是另一方面,這種叛逆精神、懷疑精神由於採取了後現代式的自我解構方式,由於沒有正面的價值與理想的支撐,因而很容易轉變為批判與顛覆的反面,一種虛無主義與犬儒式的人生態度。」
也就是說,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裡,有假抑鬱、假感傷,但其中也有真抑鬱、真感傷。那群真正傷心的人本來可以在評論區裡報團取暖、相互慰藉,找尋認真生活的勇氣。可如果有人粗暴地將他們的真傷心判定為造假,並極盡嘲諷之能事,那麼這加劇的只會是他們對世界的失望情緒。這個樹洞本是他們的溫暖港灣,但如果遭到無緣無故的惡意,那麼它就會變成冷漠的冰窖。
這讓人聯想到之前一個「網友讀抑鬱症患者的微博」的活動。幾個參與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拿到了一個抑鬱者患者寫下的微博,他們紛紛表示,這些微博太矯情、太尷尬了。直到最後他們才知道,原來這些微博是已經去世的抑鬱症患者寫的,他們為自己之前的冷漠抱歉。之後屏幕上打出了一句話,「當信號一直被忽略,他們便會放棄求救」。
有人說,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那麼我們又怎麼知道,網易雲音樂底下一條抑鬱感傷的留言是真的還是假的?誰又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呢?也許你認為它是假的,但其實它是最後一個求救信號呢?
因此,無論是「網抑雲」還是「人均抑鬱症」的調侃,其實都是對真正抑鬱症患者的一種不尊重、不理解,它無形中已經把「抑鬱症」給汙名化了,把感傷情緒給汙名化了。我們既要反對那些假抑鬱、真矯情,又要避免解構一切時對那些真正傷心的人造成的二次傷害。
針對「網抑雲」現象,網易雲音樂推出「雲村評論治癒計劃」,邀請心理專家、萬名心理專業志願者加入「雲村治癒所」。同時,升級《雲村公約》治理虛假編造內容,規範樂評禮儀,為真正有需要的用戶提供專業幫助。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它也需要更多網友的包容——面對他人悲傷的呢喃,在不知道真假時可以先旁觀,但別著急著嘲諷解構。你放過一條矯情的留言沒什麼,但如果傷害到一個真正傷心的人,那就更令人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