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在使用ATM機、在POS機上刷卡或網上購物時,需注意用卡安全,防止相關信息被盜 晚報資料圖片
東方網4月10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日前,上海市民吉先生遇到銀行卡盜刷事件,雖然立馬申請凍結,但仍在4分鐘內被盜刷 16萬元人民幣。銀行業內人士坦言,銀行卡的安全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而在相關事件中,消費者往往處在弱勢地位,這需要在法律制度設計上,更多地從保護消費者利益出發,改變其弱勢地位,以「利益」進一步驅動銀行從多方面進一步強化銀行卡的安全。
回放
[客戶遭遇]
借記卡被盜刷16萬元
對於上海市民吉先生而言,3月31日晚上的四分鐘讓他膽戰心驚,而隨後遭遇某銀行的推諉更是讓他氣憤異常,「雖然報案了,但我只能眼睜睜看著16萬元被盜走。 」
3月31日當天19:24,吉先生接到一條某銀行的刷卡通知簡訊,簡訊內容顯示:貴卡7777於3月31日19時23分境外消費當地幣2499.99元,如有疑問請速電: 400**—9****。 「當時我人在上海,怎麼可能在境外消費,我第一反應就是遭到盜刷,於是立即撥打了簡訊提供的號碼400**—9****,告知銀行客服我的卡遭到了盜刷,要求其立即凍結我的銀行卡。」
但是就在他與客服通話的過程中,手機的簡訊提示震動音樂不斷,客服稱無法聽清,最終身份證號碼的核對就進行了4次,雖然最後完成了凍結,仍舊沒能阻止其後的四筆盜刷消費。 」吉先生稱,4分鐘內其借記卡再次產生了四筆消費,分別是2499.99英鎊、2000英鎊、5000英鎊、5000英鎊,加上之前的一筆2499.99英鎊,總計1.7萬英鎊 (約合人民幣160990元)。
為了證明自己卡被盜刷,按照客服的當時要求,吉先生在樓下的全家超市用卡消費一次,「但在我就近刷卡後,銀行給我的答覆依舊是,我提供的資料只能證明這幾筆消費不是我本人進行,但按照國際慣例,處於預授權的這幾筆交易,所設錢款仍然要劃給商戶。 」吉先生對此完全無法接受。事發之後,該銀行一直無法給出明確的處理方式。無奈之下,吉先生次日一早報案。
然而,當吉先生拿著接案回執單與相關材料趕到該銀行人民廣場支行後,發現銀行水單上被盜刷的這幾筆消費依然處在「預計付款」的狀態,就是說錢還沒有被划走,銀行卡上的餘額也沒有發生變化。於是吉先生再次要求銀行撤銷這幾筆預授權消費,但該銀行給答覆仍然是:「錢肯定是要被划走的。 」4月2日,這幾筆消費被請款划走。
吉先生認為其受到傷害的因素除無法追回的錢款之外,更多的是該銀行消極的處理態度。由於迄今為止該銀行未能給出明確處理意見,他準備付諸法律討說法。
[銀行回應]
爭議在於「預授權交易」
帳戶被凍結後,投訴客戶最大的不滿是,當時5筆消費處於「預授權」即資金凍結狀態,顯示消費發生於英國。銀行為什麼不作為呢?
記者在四大行卡中心逐一採訪後了解到,這種理解上的差異主要源於對預授權的認識。 「境外交易跟國內預授權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在國內酒店可能會要求你用預授權擔保,這並非真實發生的交易;但在境外,刷卡渠道有所不同,真實發生的交易也要通過幾重渠道轉,所以顯示為 『預授權交易』即為真實交易。」一位非涉事銀行的內部人士表示。
另一家股份制銀行負責人也佐證:「投訴客戶使用的是借記卡,理論上是不能透支的,且不說是不是被盜刷,但交易的確是真實的,而不是僅僅『被凍結』。 」
目前國內銀行市場的確有一部分借記卡,特別是高端的金卡、白金卡,擁有信用卡一樣的 「預授權凍結功能」,凍結的為卡內存款,實際凍結金額都是115%,如交易1000元預授權,實際卡內凍結1150元。同時,借記卡也擁有「自動解凍功能」。預授權到期將由發卡銀行自動為客戶解凍,具體每家銀行解凍準確時間、最終解釋權都在於發卡銀行。但這種預授權凍結和解凍功能,顯然跟此次盜刷案並非同指,卻由於字義上的相似極易被混淆。
然而吉先生卻對此持有不同意見,他提供的一份4月2日之後的與客服的電話錄音顯示,在其提出預授權交易的問題上,客服人員並沒有提出異議,也沒有指出該消費是預授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