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建國的第二年,就派出了大量的志願軍幫助鄰國朝鮮作戰,經過3年的奮戰,終於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雖然戰損比很高,但已經是來之不易的戰果,畢竟對手是包括強大的美軍在內的聯合國軍。在作戰條件和武器裝備方面,五十年代我國與美國之間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在志願軍赴朝作戰的時候,其實也受到了蘇聯的客觀支持。那麼當時蘇聯幫了志願軍哪些忙?蘇軍自身傷亡多少人?
在於這場戰爭密切相關的國家裡面,蘇聯有一定的損失,但在戰爭過程中,蘇聯獲取的利益更多。由於蘇聯希望其半島利益達到最大化,希望親蘇的北方軍隊去統一朝鮮半島,所以在開戰前,史達林便默許甚至一定程度上慫恿了朝韓兩國的戰爭。但讓蘇聯沒想到的是,戰爭到了第3個月,局勢就發生了迅速逆轉,美國進行了大量增兵,朝鮮軍隊已經撐不住了,想要挽救局勢,就必須讓中國方面大舉出兵過江。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我軍也是最終選擇了出兵增援朝鮮的方案。
史達林在我軍出兵前,曾經許諾會為志願軍提供蘇式陸軍武器,並派出蘇聯空軍參加抗美援朝。很顯然,在落後的武器狀況下,史達林所承諾的都是我軍最需要的東西。一方面是我軍雖然兵力充足,但用的武器大多數是之前繳獲的老舊美式、蘇式,甚至二戰日軍武器,和朝鮮戰場上美軍所用的武器可以說是天差地別,如果能得到蘇聯的武器支持,就可以在硬實力方面減少差距;第二個方面,當時我軍幾乎是沒有空軍的,而美國又是當時全球空軍力量最為強大的國家,其空襲及掩護能力會給陸地上的中國軍隊製造巨大壓力,恰好蘇聯當時研發出了性能比美軍戰機還要略強的米格-15戰機,只是沒有進行實戰檢驗,這次的韓戰就是試驗戰機性能的好機會,客觀上也大大幫助了志願軍。
在韓戰期間,蘇聯為30個師的志願軍部隊提供了步兵裝備。當然蘇聯因為二戰的時候工業及社會生產受到了重創,所以在武器製造方面的產能也受到限制,導致槍械的供給嚴重不足,使得我軍在韓戰打得最激烈的時候,很多部隊仍然只能用落後的舊武器。我軍向蘇聯總共訂購了60個師的武器,但直到韓戰結束蘇聯也未能全部交貨。但不能否定的是,蘇聯已經提供的部分武器對我軍同樣有很大的幫助,得到了志願軍指戰員們的青睞。在空軍方面,蘇聯在韓戰中總共派出了12個航空師,在52年的時候蘇聯派出的航空作戰人數達到了2.5萬人之多,且蘇聯的空軍在韓戰中的表現還是很勇猛的,擊落的敵機數量更是超過了800架,沒有因為是出國作戰而保留實力。
但是必須說明一點,蘇聯提供給中國軍隊的武器並不是白給的,只是價格打了折,並且支付的方式是分期付款。1958年以後,中蘇逐漸開始交惡,期間我軍一方面在北方防備蘇聯,同時還在向蘇聯政府支付先前的武器費用,蘇聯在在韓戰期間是盈利的,主要利潤來源就是供給中國的裝備。而蘇聯在朝鮮的損失比較小,戰死人數不超過300人,大部分為空軍飛行員,損毀了325架作戰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