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子很重要。
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開始算起,國內品牌出海已經將近20個年頭了。
咱們的牌子在國外怎麼樣?一起來看看這個最近發布的成績單。
從2017年開始,全球最大的傳播機構WPP及其子公司凱度利用一套複雜的公式,與谷歌一起,調研全球七個發達城市幾十萬消費者,計算中國品牌在全球範圍的品牌價值。
每年定期發布一個BrandZ中國全球化品牌榜單,給中國品牌的國際化排排名次。
今年的榜單又出來了,我翻了翻,驚喜還是有的。
過去一年,影響力兩位數增長的中國公司有不少,在榜單前十中,位列第四的字節跳動全球影響力暴增56%,原因當然跟抖音在海外火了有關。
除了華為、阿里這些耳熟能詳的牌子,還有一個年輕品牌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成立不到7年,已經位列第八的一加。
一個創立短短幾年的手機品牌能衝進前十,排在中國國際航空的前面,這就很有意思了。
周末我特意了解了一下,發現這個牌子在海外的確很火,火到什麼程度,每次一加發布新機,國外都能排成長龍,有些甚至還是舟車勞頓地輾轉趕來。為了蘋果排隊不驚奇,老外們現在也為一加排起了長隊,這就很難得。
為了提前摸到一加新機,有人跑了2300多公裡。
有人凌晨4點半起床趕火車。
上千名印度人民在雨中排隊。
海外排隊火爆,到底賣得怎麼樣?
今年一季度,一加在歐洲、北美、中東等全球多個高端手機市場排名前五。
2019年在印度,一加是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品牌,全年出貨量同比增長了28%。
在美國,一加成功躋身2019年美國5G智慧型手機市場中排名前三。
排隊很長,賣得不錯,看來,一加在國外確實火爆。
看到這裡,相信不少人心裡都會發出疑問:為什麼大家願意排這麼久的隊來買一加手機?
懷著好奇心,我又繼續研究了一下這個牌子,總算被我發現了一些「端倪」:
說到底,老外們也識貨,好的產品在哪都能發光。
一加這個牌子,一直都是個踏踏實實做產品的牌子,在做產品上,只有一個字——「狠」。
一加初代機型一加1的屏幕採用懸浮屏設計,在最初的設想中,屏幕會比機身高出一點。但是一加CEO劉作虎拿到手後發現比設想中的高了大約0.1毫米,按理說0.1毫米跟頭髮絲差不多粗細,肉眼根本看不出來,但劉作虎還是要求團隊推翻重來,做到滿意後才允許一加1最終面世。
一加「死磕」到這種程度,怪不得總能上一些「狠貨」,比如去年掀起行業熱潮的90Hz屏幕。
為了在一加7 Pro上實現傳說中的90Hz流體屏,2017年一加就找到三星,讓他們做市場上幾乎沒有的90Hz屏幕,三星一度以為一加的開發部長瘋了。光在屏幕上,一加就花了近一億人民幣的研發費用。除了這一億,一加還專門針對這款屏幕進行調校,嘔心瀝血地優化各項體驗。
後來的事兒你們也知道了,一加 7 Pro一出來,大家都被這屏幕驚呆了,紛紛大呼好用。一加的屏幕真是做得不錯。手機廠商也紛紛效仿一加,今年幾乎都上了高刷新率,一加今年又推出了120Hz的屏幕,香啊。
所以為什麼一加這麼「狠」?
答案就是「Never Settle」——不將就。
「不將就」是一加從創立時就定下的品牌精神,也是這家公司做產品的理念。它代表著不惜代價去追求好的產品,通過打磨各種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帶來最極致的體驗。
而正是這樣的「不將就」,也徵服了「鋼鐵俠」小羅伯特·唐尼。
這些年鮮少看到小唐尼的代言,由於他非常愛惜羽毛,對代言的牌子非常挑剔。
這次代言一加,按他的話來說,是希望將「不將就」傳達給更多人。
在一加的廣告片裡,小唐尼行雲流水,一套詠春打下來,宛如葉問衝進復聯要以一打十。
一加「不將就」靠的是十年如一日的死磕。而這種死磕精神給一加帶來的收穫,隨著時間推移越發清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像一加這樣踏踏實實做產品的品牌,產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詮釋。
不過這還不是一加造「狠貨」的全部秘密。
一加除了懂得做好產品、用產品徵服用戶,更懂得傾聽用戶,了解用戶真正需要什麼。
畢竟做產品不能閉門造車,用戶需要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好產品。
不然就會像鑄劍師閉關二十年打造了一把絕世寶劍,出來發現「漢陽造」步槍已經武裝到農民了。
要想做出跨越種族、國界的好產品,就得聽聽用戶在想什麼,要什麼。
一加成立的時候海內外官網是同步上線的。2014年第一款一加手機發布之前,一加海外論壇就已經熱鬧起來,訪客人數最多的前三個國家依次是美國、德國、義大利。
從手機的電池容量、晶片選擇、屏幕尺寸,到包裝設計,一加都放到論壇同用戶一起討論決定,甚至連價格都是這樣決定的。
據說一加1本來打算用高通8974ab,在論壇粉絲的強烈建議下才換成了高通801。
與其說聽取用戶意見,不如說用戶變成了一加的「產品經理」。這給很多網際網路企業一些啟發:還在抱怨產品經理不懂用戶嗎?你可以學習一加把用戶變成你的產品經理啊。
一加1手機包裝盒上印著「Created together with our fans 」,「與粉絲一起共同創造」。
粉絲指的就是一加論壇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最初用戶,後來這個群體不斷擴大。截至目前,一加社區共有來自全球196個國家、超過550萬的用戶。
論壇用戶參與系統和手機製造的思路,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每次上線新產品,論壇裡總有關於該用什麼,不該用什麼的熱烈討論。
不要說一加自己「Never Settle」,用戶比你更「Never Settle」。對產品有意見,用戶甚至可以直接把郵件發到一加創始人劉作虎的郵箱。
一加1剛發布時,採用的是邀請制,邀請碼幾乎全發給了喜歡鼓搗新玩意的矽谷極客。這樣的做法的優勢之一在於,能夠獲取更多的用戶反饋。
你做產品有多少誠意,消費者其實都能感受得到。對一加來說,用戶什麼意見非常重要,這樣的品牌運氣都不會太差。
在跟用戶溝通這件事上,一加還有一個名字起得很直接的活動——「Open Ears Forum」,不定期在線下舉辦交流會,目的在於聽取用戶對於一加產品和服務的直接反饋。
確實,把耳朵貼到用戶的嘴邊,搞出來的東西又怎麼會不受用戶喜歡呢?
但以上這些,還不夠。
很多人說企業「出海難」,這個難,很大程度來源於雞同鴨講的文化差異。
你一個外國品牌,初來乍到的,憑什麼要我信任你,甚至為你掏腰包?
在海外吃香的一加,靠著入鄉隨俗文化本地化和渠道上的因地制宜輕鬆化解了尷尬。
一加在最初創建團隊的時候,就堅定一個思路:不能跟消費者有文化差異。
正如外國品牌進入中國,需要找優秀的中國人擔任高管一樣,最了解中國人的是中國人,最了解外國人的也一定是外國人。
一加創立初期,團隊裡美洲人、歐洲人、亞洲人三分天下。
到現在,一加的辦公室裡,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同事群策群力。
有了國際化團隊的加持,一加幾乎不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開放的人才戰略帶來開放的文化,也帶來了更為廣闊的市場。
正如肯德基到了中國,也得學會做蓋澆飯。要真正深入當地,除了跟海外用戶打成一片,還要了解當地的市場規矩。
比如在美國和歐洲,手機進了運營商採購名單才能做大做強;中國電子產品要進入美國運營商採購名單非常困難,能夠與運營商達成合作本身就是對產品質量的肯定。
2018年10月28日,一加正式進入美國運營商採購名單,在美國時代廣場的運營商旗艦店外,排隊買一加6T的用戶超過了蘋果用戶,除了一加本身的實力夠硬,也是一加的本地化運營商策略帶來的成功。
進軍印度市場則是另外一種策略,一加進軍印度的時候,亞馬遜正在大勢擴張,和亞馬遜的電商合作讓一加順利鋪開印度的高端市場。
2017年,為了滿足印度人民的線下體驗需求,一加在「印度矽谷」班加羅爾開設了第一家線下體驗店。一加的印度公司就設在這家旗艦店的樓上,印度人民過來買手機甚至可以直接上樓跟一加員工們提意見。
這樣的策略無疑是成功的。班加羅爾體驗店開業之後,一個月單店銷售就超過了8000臺,相當於每平米能賺約80萬元利潤,超過了蘋果每平方米約50萬元的利潤。在Counterpoint發布的2019年印度高端智慧型手機市場報告中,一加超越蘋果和三星成為高端第一。
江湖有江湖的規矩,市場也有市場的規矩。面對不同的江湖,一加並不「任性」,而是選擇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敬畏市場才能贏得市場。
所以一加是怎麼在海外火起來的?
「不將就」是一加獨特的基因,也是他們與用戶的共同夢想,
懷著「不將就」的初心踏踏實實做出好的產品;
認認真真傾聽用戶的心聲,與全球用戶共同創造;
誠誠懇懇融入本土的文化,因地制宜打開廣闊市場。
在近七年的摸爬滾打中,一加探索出最適合自己的出海模式,走出了獨特的出海之路,不斷探索更廣闊的星辰大海,同時也告訴我們:
雖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