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汽車正向我們駛來,漸行漸近。除了我們平日裡駕駛的乘用車外,新能源客車也紛紛發力自動駕駛。9月18日,為期4天的2020 EB-PAC全國新能源公交車性能評價賽暨CAB-C全國自動駕駛客車營運能力挑戰賽圓滿落幕。
整體節能水平提升 首度引入客車自動駕駛挑戰賽
本次活動由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中國公路學會客車分會、中國道路運輸協會城市客運分會、國家客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重慶高新區管委會等機構聯合主辦。
兩項賽事開賽以來,來自全國14家車企的24款新能源公交車型、7家車企的7款自動駕駛客車在重慶機動車強檢試驗場激烈角逐。比賽除了從能耗水平、續駛裡程、動力性、舒適性、EMC(電磁兼容)及安全性等技術參數方面對純電動公交車輛進行綜合測評外,還首度引入了對客車自動駕駛水平的比拼,包括直線行駛能力、防碰撞能力、緊急制動性能的評判。具體來說,例如彎道自動跟車、交通信號識別與通行、自動限速行駛、障礙物自動繞行、行人識別避撞、站點接駁等實際交通中經常遇到的場景。
「儘管『大塊頭』在自動駕駛上,在緊急制動等顯得有些吃虧,不過,從比賽中看,其『智商』不輸『嬌小』的乘用車。」大賽裁判表示,越來越多自動駕駛場景正在被引入公交車中。在公平、公開、公正的評判下,最終中車時代、廈門金龍等7家車企的10款車型分別獲得評價賽節能優勝、續駛優勝和全能三項大獎,廈門金龍、金龍聯合汽車7家車企的7款車型獲得挑戰賽優勝獎。
重慶車輛檢測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專業副總工楊超稱,從比賽看,今年新能源公交車各組節能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8米段較為顯著,各組車輛總儲電量呈增長趨勢。
新能源客車佔比達到96% 智能網聯、大數據正帶來深刻變革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孫小年表示,2019年,我國新增及更換的公交車輛中,新能源公交車佔比達到96%。新能源公交車總量從2012年的1.3萬輛增長至2019年底的40.97萬輛,在全國公交車中佔比達到59.1%。
中國公路學會秘書長劉文杰則稱,《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明確了走轉型升級之路,確定到2035年的發展目標是——智能、平安、綠色、共享交通發展水平明顯提高。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同新能源汽車一道,已成為汽車領域貫徹落實新發展格局要求的重要抓手,成為汽車行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做大做強民族品牌的重要突破口。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李克強說,智能網聯汽車正推動著汽車產業形態、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費結構和社會運行方式的深刻變化。
李克強說,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快速迭代發展,L1-L2級自動駕駛已實現規模化量產,L3級自動駕駛進入產業化前期,限定場景下的自動駕駛功能成為下一個量產熱點,智慧出行的高等級自動駕駛技術迅速發展。
在他看來,我國的智能網聯汽車,堅持智能化與網聯化深度融合發展,打造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的中國方案。
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新能源汽車大數據聯盟副秘書長劉鵬則表示,新能源汽車產業數據從單點數據迅速爆發階段進入到跨界產業數位化融合階段,三層架構體系帶來汽車產業價值的提升。截至今年9月10日,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接入車輛超過346萬輛,日上線率超過70%。通過構建人車雲鏈一體化公交大數據智能應用全景,可對能源消耗、調度大數據進行分析,識別動力電池安全隱患,指導公交運營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確保車輛安全。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嚴薇 實習生 宋沁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