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如今已經名揚海外,日本也出現過一種罐頭「麻婆豆腐」,打開罐頭後,下面用火點燃,即可食之。這種罐頭70年代在中國市場出現過,但它完全不是「麻婆豆腐」的正宗味道。我後來在幾家高檔川菜餐廳吃飯,點名要「麻婆豆腐」,服務員搖頭道:「沒有。」那眼神似乎責怪我,怎麼到我們這兒來吃「麻婆豆腐」?仿佛是只有燕窩魚翅鮑魚海參,才是說得出口的名貴菜餚。
其實,他們並不明白,食材是否珍惜昂貴,與廚師能否展示真正川味的烹飪特色,並無關聯,有時候倒是那些大眾菜更能體現其技藝和烹飪風格來。自從「三家村」川菜館關門後,我幾乎沒有再品嘗到正宗的「麻婆豆腐」。
可是,很多的家常菜餐館都有「麻婆豆腐」這道菜,以前是牛肉末焯豆腐,如今改成了豬肉末,豆腐則大多是冰箱裡存放很久的老豆腐,有時候連豆豉也不放,澆一些辣油、豆瓣醬,更不注重火候,在鍋中隨便一炒,就端盤上了餐桌。這樣的大眾菜,如今不僅是粗放式經營,簡直是粗劣式經營了。如此粗劣式經營的川菜家常菜還有「宮保雞丁」等,幾乎每個小飯鋪都有,而且價格極便宜,越做越粗糙,大大損害了川菜的名聲。
車幅先生的《川菜雜談》收入了一篇文章《名品「Y」了向誰說》,此文收進胡績偉老人的三封信,兩封信是致車幅的。一封信是答「四川自貢食品(集團)公司醃臘品加工廠」的。胡績偉老人的信中述說了他吃「火邊子牛肉」,吃冬菜,吃大頭菜絲,吃麻辣香腸,都與以前的川味相去甚遠。胡績偉老人大聲疾呼不能讓那些偽劣的「川味產品」泛濫,「這正如北京到處『川味正宗』的飯館,大都已離川味遠之又遠。」
「現在,假貨、贗品、偽劣產品大為流行,這簡直是『自毀長城』,希望四川人爭口氣,千萬不要把老祖宗傳下的好產品、好名譽給敗壞了!」車幅先生在文中分析產生假貨、贗品、偽劣食品的原因,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不善,再就是「個體戶制假售假,如過江之鯽」。我很贊同他的看法,同時也補充一點,飲食行業倘若要想做出真正的美食,自然誰也不能不顧及利潤,但經營者眼睛一味盯著錢,必難烹飪製作出美味佳餚來。因為,按照我們民族的傳統觀點來看,烹飪也是一門藝術創造,它是要用心靈去感應的,絕不是簡單的廚房操作行為。
《川菜雜談》描寫了一些著名文化人與川菜的軼聞。譬如,張大千嗜吃川菜籠籠蒸牛肉的趣事,作家李劼人開設川菜館「小雅」對發展川菜美食的貢獻,作家艾蕪、流沙河對川菜製作的卓絕見識,臺灣作家陳若曦在成都「市美軒」品嘗川菜的情景,以及名人黃宗英、沈醉、柳倩、冒舒湮等嗜吃川菜的美食之樂等等,人物描寫生動有趣,博識多聞。
談及川菜的歷史文化,既有飲食學理論深度,又有充滿情趣的文人雅識,確乎可稱為「心明天下事,肚知百家味」。書中引用了作家艾蕪的話:「單是吃飯,只消一兩樣菜就可以了,甚至不必要雞鴨魚這類葷菜。歐美人的飲食,雖然以肉食為主,不就是做一菜一湯,幾片黃油麵包嗎?中國人請客飲酒,可就需要很多的美味佳餚,起碼也得有十多樣。因為吃酒吃菜,完全是品味,嘗其芳香,樂其可口,好的名菜都是千百萬人同聲讚美,表示過真誠的喜悅。
也可以說,中國各地的菜餚美味,是歷代千百萬人品嘗出來的。」車幅先生也認為,美食家要善於吃,也善於談吃,發現在吃中所蘊含的生活之美。他還以為,「美食家不等於廚師,但從理論上講,廚師應是先天的美食家,因為他首先要知味」。廚師應是美食家的老師,美食家只有真正明了廚師的烹飪技藝,才可能有的放矢做出品評。
我一直認為,廚師們可分為三流,第一流可稱為「廚師」,即是這些烹飪大師們將烹飪真正當成一門藝術,完全是用心靈來感應,來創造的,是真正的知味之人,這些佼佼者居於少數;第二流可稱為「廚匠」,他們一切本著老譜去做,操作時也很精心,卻毫無創造之感,亦無知味之感,僅僅以烹製名貴食材為樂,或是再搞幾道「造型菜」,充滿了匠氣,大多是如今高檔餐館或酒店會館的主廚,雖然也有一定技藝,卻未必將烹飪之事打心眼裡看成是一門藝術。第三流則可稱為「廚工」,他們實質上僅將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簡單的廚房操作,根本就不關注什麼「選擇原料」與「掌握火候」,只要做熟了應付顧客,便完事大吉。
甚而過之,還有人滿腦子以贏利賺錢為目的,將過期或冒牌的偽劣食品來欺騙食客。如今的飲食業,其實是「廚工」居多,就連「廚匠」都很少,恰如胡績偉老人所言,這些人其實是在糟蹋與毀壞先人傳承下來的川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