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全球科技產業之中,最為複雜的就是晶片以及作業系統產業,尤其是只有指甲蓋大小的晶片產品,內部更是集成了幾十億甚至是上百億的電晶體數量,整個晶片從圖紙到成品大約需要經過400多道工序,其中更需要幾百甚至上千種設備,所以目前在全球範圍內更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在不依賴於國外技術或者是設備的前提下,可以完整的將晶片製造出來;
根據相關媒體報導,在整個晶片產業鏈中,美國主要控制了EDA軟體、半導體設備等等,而荷蘭ASML則控制了光刻機,日本則控制著半導體材料,美國、荷蘭、日本這三大巨頭幾乎壟斷著全球晶片產業鏈,但自從華為、中興事件發生以後,國內很多網友也在不斷的考慮和分析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國內晶片企業巨頭們,在完全不使用美國設備的前提下,到底可以實現多少nm工藝晶片的量產呢?
根據國內眾多業內人士表態:「如果使用純國產設備的前提下,目前最多可以量產40nm工藝晶片產品,而對於28nm工藝製程晶片量產,依舊還需要大約兩年左右時間,才能夠實現全面國產化。」 確實從目前國內為28nm工藝晶片生產的設備、材料等等,絕大部分都還無法實現純國產化,但這些短板都有希望在兩年內得到解決。
就在近日,國內ICP蝕刻機也再次傳來了好消息,那就是北方華創的lCP刻蝕機不僅僅順利交付,同時已經完成了1000臺lCP刻蝕機的交付,如此大規模的ICP蝕刻機交付,未來有希望實現14nm工藝的國產替代化,根據北方華創官方公布資料顯示,目前該公司所生產的ICP蝕刻機,主要用於先進存儲器、14/7nm SADP/SAQP、3D TSV等工藝應用,通俗點講就是可以應用到14/7nm晶片刻蝕生產,小編也希望國內能夠誕生越來越多像北方華創這樣的企業,這樣我們國產晶片崛起的希望才越大;
最後:對於國內晶片企業不斷地取得技術突破,似乎我們的晶片「純國產化」也越來越有希望,各位小夥伴們,你們覺得我國是否可以憑藉一國之力,完成「晶片全產業鏈」的壯舉呢?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討論,期待你們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