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以「新變局、新技術、新機遇」為主題的2020中國計算機教育大會(CECC2020)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本次大會由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軟體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網絡空間安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主辦,清華大學出版社等單位協辦。來自全國計算機學術界、教育界和產業界的100多名領導和專家,以及3000餘名高校師生、200多名媒體記者匯聚一堂,共話計算機教育新思路。
大會邀請了圖靈獎獲得者John Hopcroft教授,以及趙沁平、張堯學、吳建平、沈昌祥、高文、吾守爾·斯拉木、管曉宏、廖湘科、王懷民等計算機領域的院士,聯合來自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多位知名學者帶來權威的報告和前沿趨勢熱點,共同圍繞處於新變局、新技術、新機遇中的中國計算機教育展開深入的交流,探討計算機教育發展創新的思路和舉措。特別是,以國際化的視角,探討新變局下計算技術飛速發展背景下的中國計算機教育和信息產業的新機遇和新挑戰,研討教育發展、產學合作、科教協同等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致辭中指出,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要在新起點上構建高質量發展體系,充分發揮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全面推動高校樹立質量意識,掀起質量革命,建成質量文化。希望計算機類專業等四個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全國高校計算機教育工作者一道,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奮勇前進,推動中國計算機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大會指導委員會共同主席趙沁平院士指出,我國的計算機產業仍然處在發展階段,我國計算機教育也需加快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突破教育理念。這要求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夯實計算機核心基礎知識,努力提高計算機核心技能和核心能力,同時也要將新知識、新技術、新趨勢及時加入教學內容,並努力促進科研成果向本科教學的轉化。
大會指導委員會共同主席張堯學院士在致辭中指出,高校要聚焦國家戰略,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發揮科技創新潛力,加速科研成果轉化。之前高校相對被動地按照業界需求來培養就業人員,現在要轉變為主動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領軍人才,引領業界技術革命,實現產業的全面轉型和超越。
大會共同主席吳建平院士表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求新的時代命題顯得尤為迫切。計算機系統能力是支撐計算產業發展的基石,目前我國高校計算機系統能力的培養還需要大力提升,各校應加強計算機系統能力培養工作,共同培養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為我們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開幕式後,大會進行了2019年度高校計算機專業優秀教師獎勵計劃頒獎典禮,來自國內30多所高校計算機學科的54位優秀教師獲獎。在典禮前,圖靈獎獲得者、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John Hopcroft教授帶來題為「促進教育發展,服務中國經濟增長」的在線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學校網絡空間安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管曉宏院士表示,網絡化、智能化和信息物理融合是新世紀信息科學與技術發展的趨勢。信息物理融合系統是是即將到來的新工業革命、新技術革命和新能源革命的基礎,其安全性事關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保障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的安全性,是網絡空間安全教育的重大需求,對網絡空間安全學科的人才培養體系有重要影響。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王懷民院士指出,軟體未來針對的是一個複雜系統,不是一次性築就的,是持續演化的,要注重生態建設。要幫助學習系統能力的標準從計算機空間拓展到網絡空間,要建立起與軟體新形態相適應的高層次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方法,強化解決以網絡為平臺的複雜系統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勇於開拓新時代軟體學科無人區的探索能力,以適應我國今天的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學吾守爾·斯拉木院士認為,「智能教育」是全社會當下的現實需求,基於深度學習、大數據、虛擬實境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催生的「智能教育」正在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備課、教學、練習、考試、評價、管理的智能化教育環境,進而實現人才培養更加多元、更加準確、更加個性化的新型教育模式。
隨後,計算機學科教師發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工程教育與專業認證、網絡安全專業認證與產學合作育人、一流課程建設、網際網路體系結構與網絡空間安全課程建設、智能時代的計算機系統能力培養共7個教學指導委員會分論壇同時開展。20日全天,大會設置了6場分論壇,主題分別為計算系統、雲智能、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與數字孿生技術與應用、特色化軟體學院人才培養、網絡安全新技術與產教融合。另外,大會論壇期間還設置了CECC特色文化活動。(徐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