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剛看完電影,心中還存有感想和情緒,特寫下感受。
初看電影名,「地球上的星星」,這跟教育主題有什麼關係呢?因為直接搜索的是教育類電影的推薦。但是在細看完整部電影後發現了電影名的含義。
每一個孩子都是墜落地球的星星,閃耀著自己獨一無二的光芒。但是這些星星們的光芒卻總是被現實世界所不解,於是他們被蒙上了灰塵,不再閃耀。
劇中的伊桑就是這樣一顆星星。
電影開頭的片頭特別的吸引我,像動畫片一樣,充滿了童趣和想像。我好像進入了一個孩子的幻想世界一樣。伊桑是那麼的可愛,他有一顆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簡簡單單的事情在他的想像中充滿了夢幻,枯燥的字母跳起了舞來……
看到這些,我不禁回想,我上一次這麼對生活葆有熱情、充滿興趣是什麼時候?大概也是向伊桑這麼大。那時的我自由自在,與小夥伴去田野裡捉蟋蟀;去火車道旁邊的小水坑裡抓蝌蚪;在廢棄的樓房上跳到下面的稻草垛上。一切仿佛昨天,可我現在已經失去了伊桑的快樂的心了。
小孩子的快樂總是不被理解的。大人的世界裡只有競爭和現實,於是讓他們的孩子從小在學習上競爭、追求成功和開創未來。玩樂是沒用的,有用的只是各科的成績。
可未來的模板就真的是把人打造成一個模子,長大後扔到社會上去競爭,並打著我為你好的旗號?
可憐的伊桑不被父母、老師和同學理解,於是他抑鬱了。他心中燦爛的世界封閉了,他患有讀寫障礙,沒有人去關心他。老師罵他「蠢豬」、「笨蛋」,父親呵斥他學習態度不認真,同學們笑話他笨。他真的笨嗎?伊桑並不笨!
當上英語翻譯課時,老師讓伊桑解釋一首詩的意思。伊桑的解釋我特意記了下來。「我們看到的,感覺是真的。看不到,感覺不到的就是假的。但有時,我們所看到的並不是真的,我們所看不到的確實真的」。
老實說,聽到伊桑解釋這首詩的意思,我忽然發現這個小男孩的思想已經頗有哲學思想的味道了。伊桑的這首詩的翻譯還讓我想到了我看過的一本書,王爾德的《夜鶯與玫瑰》這個故事的內核思想。
但是,老師不懂伊桑說出了這首詩真正的含義,斥責了他,並表揚了一個只是表面翻譯這首詩的孩子。
打壓下的伊桑徹底自閉了。
在課堂上我記得老師對伊桑反覆說的一句話是,「why can’t you?」教育不應該如此。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怎麼能全部是否定的話語呢,教育的方法上要多些表揚與讚賞。
我喜歡新的美術老師拉姆的教育方法,他真誠地欣賞每一個孩子,能發現每一個孩子的閃光之處。他沒有高高在上,他融入進學生裡,同學生載歌載舞。他讓孩子們馳騁想像,自由自在地用畫筆展現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於是,課堂不再死氣沉沉。
拉姆老師真正令我敬佩的一點在於,他真的讓我看到了教育能夠改變一個孩子的未來。對啊,教育的目的在於塑造人,而並非教條式的知識填充。
拉姆老師因為自己與伊桑小時候同樣的經歷,非常能理解小伊桑的痛苦。他幫助了小伊桑,讓伊桑看到了他的潛能,他是與眾不同的,他是能改變世界的人。
拉姆的教育方式不拘一格。他把課堂從教室搬到池塘邊,他用跳樓梯幫助伊桑學習數學加減法,他用畫畫和泥塑幫助伊桑記字母。於是,伊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是他的父母、校長和其他任課老師沒有想到的。
這也就警醒我們:孩子是發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潛能,我們要相信孩子、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創造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
更警醒我們:教育,需要點耐心、愛心和關心。做老師,不能因為自己是大人了,就小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