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哈嘍,大家好!在上篇文章中,我們給大家簡單介紹了一些「自定義名稱」的基礎內容,相信在座的小夥伴對「自定義名稱」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但是光講基礎,不說應用怎麼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一下「自定義名稱」在實際應用中的魅力吧!
【前言】
在上篇的學習中,很多同學都反饋對於「自定義名稱」有了很大的認識,也學到了很多的內容。但是對於作者E圖表述來說,如果只講基礎不講應用,那就是「耍流氓」!
所以如果覺得上篇內容對同學們有所幫助的話,那麼本篇內容,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些在實際工作中,常用而且實用的「自定義名稱」的應用。
一、多級下拉菜單
這個技巧是作者第一個想給大家介紹的功能,因為多級下拉菜單對於很多崗位上錄入數據源都是一個非常方便的操作,而且規範錄入的內容,對於後期的數據統計分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還記得以前我們說過的「三類表格」的文章嗎?《源數據表》、《信息表》、《統計展示表》,而我們對於建立多級下拉菜單來說,就一定要建立一個可以被引用的《信息表》,這樣比較方便我們日後對數據的更新。我們以省市縣的行政劃分為例,需要做一個下圖這樣的《信息表》。
限於篇幅,我們就用「京津冀」來做這個案例,同學們可以看到我們給單元格區域填充了顏色。從第一行的顏色開始我們做了一個某級下拉菜單的標識:黃色的部分是「一級下拉菜單」的內容;綠色的部分是「二級下拉菜單」的內容;藍色是「三級下拉菜單」的內容。
下面我們需要對每列數據分別製作對應的「自定義名稱」,「名稱」是此列首行單元格顯示的值,「引用範圍」是此列第2行開始向下的單元格區域。如果每一列都挨著做一遍,那就太費時間了,況且這還只是「京津冀」三個部分的數據,所以我們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比較方便的「批量製作自定義名稱」的過程。
選擇D1:R27區域,在「公式」選項卡下,點擊「根據所選內容創建」。
我們在《上篇》文章中也提到過,然後會彈出一個選擇菜單。
在「根據下列內容中的值創建名稱:」中勾選「首行」,再點擊「確定」按鈕,然後按Ctrl+F3組合鍵,你就會發現我們的創建工作完成了,如下所示:
這個方法操作比較簡單,但是卻有一個「詬病」,向下看同學們就明白了。
我們利用「數據有效性」創建「下拉菜單」:
步驟1:選中B2單元格,按照Alt、A、V、V的順序,在鍵盤上依次按鍵(注意:這不是組合鍵,是工具欄對應快捷鍵),彈出「數據驗證」窗口,在「允許」的下拉列表中選擇「序列」,在「來源」中輸入「=省」。這個[省]就是我們剛才製作的一個「自定義名稱」。
此時的B2單元格中,就有了一個關於省份的下拉菜單。
步驟2:選擇B3單元格,還是按照剛才的步驟,繼續添加二級下拉菜單,讓B3單元格中的備選項可以根據B2單元格的內容自動更新。我們在數據驗證的來源中輸入=INDIRECT(B2)。
還記得我們最開始要建立的那個《信息表》嗎,其目的就是為了在層級之間建立聯繫,父級的內容即是子級的名稱,這樣我們就可以使用INDIRECT函數對父級單元格中的子級名稱進行引用。
步驟3:同理,在B4單元格中製作數據驗證,應用B3單元格的子級名稱,形成第三級的下拉菜單,藉此完成,看一下效果吧。
看完上述動圖後,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我們在前面提到的關於此方法的「詬病」?沒錯,用此方法建立下拉菜單時雖然簡便,但是下拉框中會出現空白選項,而且當選項內容增加時,還需要修改名稱的範圍,不是很智能。想創建更加智能的下拉菜單,同學們還可以學習一下這篇文章《Excel進階之路必學函數:動態統計之王——OFFSET(下篇)》
二、宏表函數的使用
在EXCEL的使用中,有一種叫做EXCEL4.0函數,也叫「宏表函數」。我們先不說宏表函數都有什麼內容,在本章中我們只說跟宏表函數有關的一個問題:如果要使用宏表函數,就一定要在「自定義名稱」中使用。
例如我們之前介紹過的 「將表達式轉換成結果值」,就使用了宏表函數EVALUATE;又例如「在工作表中製作目錄」,使用了宏表函數GET.WORKBOOK,等等。因為介紹此類的文章有很多,我們就不浪費篇幅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點擊連結學習一下,都是很經典、實用的用法。
三、智能選取圖表數據源
最近發現越來越多的同學都喜歡做動態圖表,先不說動態圖表的優缺點,但是有一種情況是一定會遇到的,如果我們經常會增加圖表數據源,那每一次想要圖表顯示「齊全」,都要再調整一次圖表的引用範圍;同樣,如果需要刪除數據源內容,就得調整圖表的引用範圍,否則圖表就會顯示有「空」的內容。這時,我們依然可以使用「自定義函數」來達到真正的「圖表動態引用」。
我們來看一個數據源的範例:
我們要做一個「時間軸走勢圖」,這種圖表的數據源有一個特點,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伴有增刪的操作,那如果每次都要更改引用範圍,勢必會給日常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某天忘記更改引用範圍,圖表還有可能出錯。
步驟1:我們利用函數來製作兩個「自定義函數」——TBRQ、TBSL
引用位置處的函數設置,是比較典型的OFFSET函數的使用,利用COUNTA函數確定引用的範圍,這樣就有了一個「隨動的數據源」。不熟悉這個用法的同學,可以看一下我們往期的教程《Excel進階之路必學函數:動態統計之王——OFFSET(下篇)》
這兩個名稱我們會在後面告訴同學們在哪裡使用。
步驟2:建立圖表,我們本小節的主要內容是自定義名稱在圖表中的使用,所以同學們就不要糾結用什麼圖表了,我們就選擇折線圖。選中數據源區域,工具欄「插入——圖表——折線圖」,再選擇一種格式,小小的美化一下。
步驟3:滑鼠右鍵點擊圖表繪圖區,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選擇數據」。
在彈出的「選擇數據源」窗口中,點擊左側的「圖例項:編輯」按鈕。
此時會彈出一個「編輯數據系列」窗口,在「系列值」列表框中,輸入我們剛才建立的「自定義名稱:TBSL」,再按「確定」按鈕。
步驟4:再點擊右側的「水平軸標籤:編輯」。
在彈出的「軸標籤」窗口中,將「軸標籤區域」的值修改為「自定義名稱:TBRQ」。
藉此設置完畢,我們看一下效果吧!
【編後語】
今天的文章就到此結束了,但是對於「自定義名稱」的使用還遠遠沒有講完,更多的是靈活性,同學們記住一點,對於自定義名稱,只要能夠使用函數的地方就可以使用它。所以我們說:自定義名稱是EXCEL的「基礎部分」,因為它可以用函數來建立,更可以用於函數的引用,便利的內存數組錄入和調取的特點,讓它有很多的用武之地,同學們趕快學起來吧。
****部落窩教育-excel自定義名稱技巧****
原創:E圖表述/部落窩教育(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