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2月,是上海第三批醫療隊ICU醫生團隊的攻堅階段,醫生們急於尋找更好的治療措施,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
昨天(3月16日)是上海市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在武漢奮戰的第50天,下午1點20分,上海醫療隊負責的武漢第三醫院光谷院區臨時ICU病房,正式關閉。醫療隊隊長、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表示,下階段醫療隊伍進入休整階段,做好全面總結,進一步提高業務水平,等待國家的統一調配,疫情不止,戰鬥不息!
醫療隊隊長陳爾真正在安排最後一批患者轉運
上海醫療隊負責的武漢第三醫院光谷院區臨時ICU病房正式關閉
十天前,武漢第三醫院光谷院區一個病區已經關閉,兩次「關門大吉」,預示著這家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已近尾聲。等到新冠肺炎患者全部轉運到集中收治醫院後,這家醫院將經過徹底消毒後,恢復正常的醫療服務。
重症醫生24小時床邊觀察
「50天,1200小時的工作對我們來說是終身難忘的。」上海市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應佑國醫生向《新民周刊》介紹,昨天已經有13名患者轉運到其他醫院,今天上午,最後10名患者轉運,這些患者將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等醫院繼續接受治療。
病人轉運到其他醫院
ICU關閉後,意味著醫療隊ICU醫生團隊的工作告一段落。
上海市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是1月28日(年初四)達到武漢的,截至3月13日累計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107人,治癒出院5人,好轉後轉入院內其他病房41人,轉外院5人(因需ECMO治療及高危孕產婦),累計死亡36人(其中確診新冠肺炎24人),新冠肺炎死亡率為22.4%。事實上,醫療隊到達武漢的第一周,由於氧氣供應跟不上、治療設備不足,造成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低,基本救治條件具備後,這個團隊負責的重症患者,死亡率逐步下降,是武漢各級醫院中重症患者救治效果比較好的一家醫院。應佑國醫生介紹,武漢第三醫院ICU病房一共有醫生26人,其中13人為上海醫療隊的醫生。他們中有20位值班醫生,其中10人為上海醫療隊的醫生,另外10人是武漢當地的醫生。病房保持24小時都有醫生值班,每一班醫生持續工作6小時。醫生對患者病情的密切觀察,保證了病情有任何變化都能得到及時的救治,大大提高了治癒率。「對ICU醫生來講,重症病人在哪,我們就在哪,ICU醫生是為重症病人而生的。」應佑國醫生說。ICU病房住院患者最多的時候有三十多個病人,少的時候也有二十五六個病人,這對於在病房中值班的醫生來說,是巨大的壓力。整個2月,是上海第三批醫療隊ICU醫生團隊的攻堅階段,醫生們急於尋找更好的治療措施,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他們在一個個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在與死神一次次的較量中,找尋突破口和診療路徑。頭一個月摸索治療的過程是相當艱苦的。「那段時間,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提高治癒率上,特別累,回到酒店倒頭就睡,連跟家裡視頻的力氣都沒有,我愛人發微信問我怎麼『失聯』了,我就回兩個字『沒空』。」應佑國說。ICU醫生團隊在這段時間承受著心理和體力的雙重壓力,一方面醫生們希望迅速降低死亡率,不斷探索有效的救治方法;另一方面,穿著防護服在病房中時刻監測患者病情,體力上是巨大的考驗。「以前在自己醫院的重症監護室,我一個人管4個病人沒問題,但在這裡,穿著防護服,一直處於缺氧狀態,一般最多只能同時管2名病人。」而且,武漢第三醫院的ICU是由普通病房改造的,不像大型醫院ICU開放式的格局,病人住在不同的房間,醫生需要不停地走動,照顧到不同房間裡的病人。
來自上海各家醫院的重症醫學科醫生組成的ICU團隊
經過一個月的努力,上海醫療隊負責治療的重症患者,治療效果逐步提升。應佑國介紹,後期難治的重症患者,主要是自身有多重其他疾病的老年患者,比如大面積腦梗的患者,腎功能衰竭的患者等等。
史無前例的挑戰
上海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長陳爾真,也是重症醫學專家,因此醫療隊的ICU醫生團隊,有著很強的專業能力,也被給予了更多期待。應佑國醫生說,作為最早到達武漢的醫療隊之一,年初四出發前,只有兩三天的準備時間。雖然已經在ICU工作近二十年,救治重病患者是他的日常,但親身參與如此大規模的烈性傳染病救治,還是第一次。「到武漢前,說不害怕是假的,心裡還是有一定恐懼的。」2003年非典疫情中,應佑國研究生階段學習的一家軍隊系統醫院,派出幾位護士支援北京小湯山醫院,其中幾位護士因感染非典去世,沒能回家。到了武漢第三醫院,應佑國醫生看到的場面讓他感覺「非常震撼」,病人的病情都非常的危重,危重病人的死亡率很高。和他之前的設想不同,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症不僅僅在肺部,而是全身器官的損傷。「救治的過程中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困難一些。」
應佑國醫生在病房中
武漢前方的救治,得到了上海後方的全力支持。救治中,ICU醫生的自我防護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特別是重症科醫生,在進行氣管插管操作時,感染風險比較高。應佑國醫生說,2月25日ICU病房已經用上了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醫生發明的「一次性防飛濺隔離巾」,在床邊氣管插管、吸痰過程中,這個新發明能很好地避免噴濺,降低暴露性感染風險,對氣溶膠能起到明顯阻隔作用。
武漢近2個月,重症醫學科醫生們的生活可能是外界難以了解的。應佑國說,50天裡的生活只有兩點一線。下班前洗好澡、做好消毒,乘班車或者步行到酒店,進酒店直奔自己的房間,關上門再進行消毒。酒店內的活動範圍僅限於自己房間到餐廳,拿好飯後直接回房間單獨吃飯。這些嚴格的規定,都是為了避免醫護人員之間相互傳染。
武漢光谷全稱是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類似上海張江,是一個遠離鬧市區的園區。這裡居民較少,但配備了一些醫療機構,成為這次疫情中徵用定點醫院的理想選擇。
應佑國說,酒店與武漢第三醫院光谷院區之間相距一公裡左右,他唯一的「放風」機會,就是步行上下班。在空蕩蕩的馬路上步行一公裡,對於醫護人員來說是最珍貴的放鬆。
新民周刊 黃祺
編輯 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