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機發明之前,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成本的居高不下,自然而然的信息的量不會太多,而且經得起高成本的自然是高質量,高權重的信息。
比如古人思想的精華,比如統治階級的命令,再比如宗教的教義。
那個時代,文化和思想都是屬於精英階層的。
但是印刷機時代的到來,第一次大規模的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成本,於是科幻小說家史特金說,任何話題的內容,90%都是垃圾。
而到了網際網路時代,特別是社交媒體帶來的新媒體時代,垃圾信息的比例可就遠遠不止90%了。
人人可以發聲,發聲成本如此之低,意味著垃圾信息會呈現爆炸式的增長,那些謊言,錯誤的信息將會將那些真相給淹沒。
於是新媒體時代,也被叫做後真相時代。
謊言的代價並不是它會被錯當成真相,而是我們聽了太多謊言以後,失去了辨別真相的能力。
這時候,我們就不在乎真相了,我們只關心那些編造的故事,是否能夠滿足我們自己的吃瓜心態。
這也是網際網路讓我們變蠢的第一個原因——信息過載導致的後真相時代,讓人們失去了辨別真相的能力。
而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對於專家的不信任。
在以前,專家和知識分子就是正確、專業的代名詞,而到了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被暴露在聚光燈下,特別是專家們。
但是專家並不代表100%正確,並不代表不犯錯,他們只是犯錯的概率比較小而已,特別在自己專業的領域,他們的意見當然比普通人靠譜的多的多。
我們總是抓住專家的一兩個錯誤,然後放大,奚落,用這種小概率事件大肆傳播,拉低了大眾對於專家的信任,而這個結果,卻會帶來更大的後果。
比如讓一些不明真相的人錯失了機會,特別是在醫學領域,背後就是一條條活生生的生命。
而這些battle專家的事情多了以後,容易給人們一個錯覺——我比專家還厲害。
特別是當這樣的人因為網際網路聚集到了一起以後,槓精過處,所向披靡,寸草不生。
第三個原因,網際網路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消息的「及時性」,這會讓人非常的浮躁,一整天微博裡有好多的瓜可以吃,根本來不及去細細思考。
而且發聲的便捷性,也容易讓人產生手比腦子快的現象,還沒想明白呢?情緒一起來,文章就轉發出去了,話就說出去了。
然後分分鐘被打臉,面子下不來,但是沒辦法,越是錯了,越是要花力氣為自己辯護呀,於是在自己給自己找理由,找邏輯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
你最後會相信那個,你自己編造的理由,那個甚至在他人看來非常荒誕的理由。
再加上大數據和內容的結合,比如今日頭條的內容推薦算法,會讓我們逐步逐步的陷入那個我們「喜歡」的,「願意」相信的信息流裡。
在這裡你再也收不到你「討厭」的信息了,在這裡,算法會圍繞你的喜好,為你構建出一個信息的繭房。
讓你在這裡自嗨,在這裡自我高潮。
於是,在人們越來越失去獨立思考能力的今天,那些陰謀論的出現,也可以理解了。
相信和傳播這些陰謀論的人,正是在網際網路塑造的變蠢機制裡,中毒最深的那群人。
網際網路的這個機制讓他們越來越自戀,越來越自我,越來越不喜歡用真相,用證據說話,他們開始用動機說話。
只要是無法理解的事情,或者是太複雜理解起來難度大的事情,他們就願意找個人,假設一下對方的動機,簡單歸因一下,就邏輯自恰了。
比如911事件為什麼會發生?一定是某個國家的陰謀,或者某個人的陰謀。
網際網路讓那些本來就不願意思考的自戀患者,找到了同類,然後聚集成軍,人多而聚勢,自我加強,自我塑造,在自戀中不可自拔。
他們因為不相信自己蠢,不願意學習,所以更加的需要用battle去尋找存在感,尋找意義。
甚至於,不惜羞辱智慧,為所有的愚蠢大開綠燈,甚至於開始不顧道德的墮落。
到了最後,網際網路不僅僅會帶來智力上的滑坡,還會帶來道德上的滑坡。
比如,躲在手機屏幕後的那些人——包括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