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傳感系統
2:1。用於傳感器溫室栽培的傳感系統包括:
(1)氣體環境:溫度、相對溼度、日照、風速、風壓、二氧化碳濃度等。
(2)根環境:底物溫度、pH值、EC值、各單離子濃度、底物含水量等。
(3)作物生理狀態:葉溫、葉面積、葉角、葉綠素含量、含糖量、氮濃度、氣孔開度、病原菌密度等。傳感器性能要求:溫室環境控制系統所用傳感器的特殊性能要求:
7:溫室環境控制系統
8:(1)精度範圍為25%
9:(2)耐高溫、高溼、多塵環境。
10: (3)傳感器的傳感操作不妨礙作物生長。例如,葉溫測量應採用近紅外非接觸技術,而不是將接觸線插入葉內。
11: 三。傳感器放置
12:傳感器放置非常重要。它必須具有代表性,並且能夠代表溫室內作物的真實環境。例如,如果基板溼度計放置在靠近走道的植物容器或植物生長苗床中,則其溼度測量值較低。另一方面,傳感器的放置不應受到其他物體的影響。例如,如果日照計受到光束陰影的影響,則測量值較低。溫度計固定在梁柱上,測量的溫度值易受金屬材料吸熱和散熱的影響。
13: 四。傳感器維護
14:溫溼度傳感器應避免陽光直射。在日照計頂部設置防塵裝置,不影響日照波長,不受日照偏角的影響。測量介質內pH值和水分的電極應耐酸鹼。整個系統需要配備電擊保護裝置,能夠承受突然電壓和外部靜電。
15: 5個。傳感器校準
16:溫室環境控制的各種傳感器均輸出電流或電壓信號,便於與工業控制系統連接。然而,基於電學原理研製的傳感器的測量性能受到非線性、遲滯效應、老化現象等因素的影響。其精度和重現性隨使用環境和使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必須定期進行校準,以確保傳感器的測量性能是正確的和可用的。另一方面,我們需要考慮傳感器的內置公式是否適用。
17: 傳感器的精度直接影響控制操作的成敗,但傳感器的標定操作決定了其測量性能。校準工作需要使用標準物質或建立標準環境,這在測量行業已經建立起來。
18: 2。控制作業系統
19:控制系統由環境控制設備、傳感系統和控制策略三部分組成。負壓風機、內循環風機、水冷壁、加熱器、除霧器等環境控制設備,機械設備性能差或失效,不能發揮環境調節功能。因此,溫室環境控制的基礎工作是設備的定期維護。要做的工作包括檢查噴霧器的堵塞程度、檢查風扇皮帶的鬆緊度、維護各種傳感器等。
20:溫室智能控制系統。JPG
21:溫室智能控制系統
22:環境控制系統的真正核心是控制策略。根據它的結構,它可以從簡單到複雜。說明如下:
23:1。溫度控制及時間控制裝置
24:簡單的溫度控制器和時間可用於環境控制操作,控制精度要求低的控制器。以溫室水冷壁和風機的運行為例,採用三個溫度控制器分別控制第一個風機、第二個風機和水冷壁。遮光網的動作由時間控制器控制。此外,還設有報警裝置,當溫度過高或過低、光量過高等異常情況發生時,發出報警信號。
25:本控制器成本低,結構簡單耐用,但控制誤差範圍大,對管理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
26:2。過程控制
個設定值進行比較,然後分別控制不同的設備。例如,將室內溫度與陣列溫度設定值進行比較,依次控制加熱器、內循環風機、外空氣負壓風機、水冷壁和水霧。
28:控制的誤差範圍與控制器的性能有關。
29:3分。微機控制
30:利用微機的計算能力,可同時控制多節或多溫室的微氣候。微型計算機的另一個特點是能記錄和存儲溫室內外小氣候的敏感值和各種環境控制設備的工作時間,使管理人員能夠跟蹤過去的栽培過程。由於這類設備已經標準化,執行數據傳輸很容易。
31點4分。綜合控制
32:該控制技術是利用微機的運算能力、數據和數據存儲能力,配合建立作物營銷資料庫,在控制系統中建立一個作業系統。對數據進行系統分析,並根據以往的栽培數據進行判斷和綜合,是最合適的控制策略。利用該策略,溫室小氣候控制參數不是定值,而是變值。這種控制系統的作用方式有不同的層次:
33:(1)以作物生長的最佳環境為目標,使作物生長更快,品質最好。
34:(2)以作物生長成本為目標:例如,提高溫度可以使作物生長更快,銷售更早。然而,由於增加了更多的能源成本,因此綜合模式控制可以根據成本狀況和產品的市場價格來評價最合適的環境控制參數,以獲得最佳的利潤。
35點5分。知識系統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