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朋友好!
我是施冬健,管理學教授,第一代(1995年起)美國升學顧問,早期北京新東方留學移民公司總經理,前《出國與就業》雜誌顧問,開設留美私塾9年,留美代表作:《美國大學的中國招生政策》。我曾經兩度留學,攻讀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BA、美國南加州大學教育學博士。
美國留學,事關孩子一生前途,孩子投入青春年華,家庭投入不菲資金,無疑是家庭的重要決策。本專欄解決兩個問題:如何問鼎最好的美國大學?如何從留美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
我將20多年的留美諮詢經驗以及對申請趨勢的前瞻性研究傾囊相授,假如您望子成龍進名校,歡迎加入美國top50本科申請訓練營!
案例:放棄波士頓大學,「晃蕩」一年讀耶魯
2012年春季,A先生帶著女兒找我諮詢。A先生:女兒在復旦大學附中讀高三,剛剛拿到了波士頓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在班級成績數一數二,鋼琴十級,全國中學生數學競賽一等獎。施老師:美國人都知道的中國著名高中,還名列前茅,這樣的孩子應該衝擊常春藤,為什麼申請波士頓大學?A同學:我準備得晚了,只有兩門AP成績。現在有點糾結,我不想去波士頓大學,但是等一年再上大學也有壓力,同學們都上大學了。A先生:幫我們申請的留學機構建議,可以先上波士頓大學,然後他們再幫著轉學名校。施老師:別人怎麼看不重要,關鍵是自己的前途。只要實力夠得著,就要爭取上名校。雖然美國大學可以轉學,但是哈佛耶魯這種頂級大學,每年的轉學生名額只有個位數。讀名校關乎一輩子的前途,孰輕孰重很容易判斷。這一年,多考幾門AP,本身就可以抵大學學分。申請遞交後,還可以自學美國大學的課程,可以實習,可以旅行,有意義的事情很多,不存在浪費時間。
什麼是間隔年?
一些美國12年級(相當於中國高三)學生,由於當年申請名校的競爭力不強(比如SAT成績不高、高中階段GPA不理想等),或者雖然獲得理想大學的錄取但尚未做好上大學的心理準備,會轉向考慮一年後再讀大學。這一年就稱為「間隔年」(Gap Year)。
間隔年現象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社會,十分普遍。英國王室的威廉王子,高中畢業後旅行和做志願者工作,一年後才進入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大學(St. Andrews University in Scotland)。
相比西方國家學生的自動選擇,中國學生更多的是被動無奈地面對間隔年。全家對留學問題未能及時達成統一,或者家長雖然同意孩子留學但同時強調必須參加高考,或者準備託福SAT考試過晚等等,都可能導致間隔年。
此次疫情,中國社會總體上井然有序,而美國的疫情控制差強人意。因此,今年有一些錄取美國本科的學生沒有入學,他們應當如何看待、如何過好間隔年呢?
如何看待間隔年?
一旦「淪落」到間隔年,中國學生和家長一般都會很緊張憂慮。因為在我們的觀念裡,間隔年就是留級的代名詞。那麼,美國大學到底怎麼看待間隔年?
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哈佛大學的本科生部)在發給學生的錄取信中,甚至鼓勵學生推遲一年入學。按照前招生辦主任Bill Fitzsimmons的說法,「我們希望學生能充分利用一切機會,最大程度地實現人生價值,避免讀大學的盲目性。間隔年有可能讓學生得益匪淺。」
Bill引述有間隔年經歷的哈佛學生的說法,「這一年在社會中的經歷,使我比在學校環境下成熟了3-4年。」Bill認為,大多數選擇間隔年的哈佛學生,重返校園後精神狀態很好,比普通學生有更明確的學習目的,更能承受高強度的學習壓力,在課外活動中也更為突出。
為培養學生的領導力、公益心和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普林斯頓大學專門設立了「橋梁年」(Bridge Year)項目,每年選拔20位新生,以五人一組的形式參與在加納、印度、秘魯和塞爾維亞的公共服務項目,一年後返校學習。
從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做法,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美國名校,不僅不反感「留級生」,相反積極鼓勵學生參與間隔年。
如何規劃間隔年?
如果合理規劃並緊湊利用間隔年,在硬實力和軟實力都能更上一層樓,從而顯著提升錄取美國名校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