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破壁者(十五):仙童半導體和「八叛逆」所締造的「矽谷模式」

2021-01-05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腦極體

如果想要了解矽谷的早期發展史,就繞不開仙童半導體這家公司。在很多人看來,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創立正是矽谷誕生的標誌。

肖克利將「矽」帶到了北加利福尼亞州,也把第一批即將點燃「矽谷之火」的人才帶到了這裡。而真正創造了矽谷和矽谷文化的卻是這些被肖克利稱為「八叛逆」的年輕人和他們所創辦的仙童半導體。

仙童之於矽谷的意義在於它的開創性。仙童是第一家由風險投資方式創立並成功的矽谷公司,仙童也是第一家向大部分員工發放股權的公司,仙童也是第一家堅持以技術創新來謀求發展的科技公司。仙童為此後的矽谷輸出了大量人才,造就了像AMD、英特爾等一批星光熠熠的半導體企業;同時,仙童的創業模式、運營模式,成為此後矽谷公司一再被模仿和複製的矽谷樣本,點燃了整個矽谷的創業的燎原之勢。

(仙童譜系)

仙童傳奇,距離今天已有一個甲子。對於探尋半導體產業突圍的我們,不妨再次溫故知新,重新回到半導體產業初興的現場,來審視晶片產業初期的競爭環境和真實生長邏輯。

八叛逆和仙童半導體誕生

1957年9月18日,這個被《紐約時報》稱為人類歷史上10個最重要的日子的一天裡,羅伯特·諾伊斯連同其他七位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的同事集體向肖克利遞上了辭職信。

肖克利當時大發雷霆,將這八個年輕人痛斥為忘恩負義的「八叛逆」(traitorous eight)。這一「八叛逆」的名號成為矽谷傳奇的一部分,「叛逆」也作為矽谷文化被一代代傳承。

「八叛逆」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納(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裡尼克(Victor Grinich),此後這些名字將和矽谷緊緊相連。

這八個人當中,諾伊斯作為領導者其實是最後一個做出「叛逃」決定的。最初其他七個人決定「叛逃」肖克利實驗室之後,克萊納將一封投資計劃書寄到紐約的海登斯通投資銀行。幸運的是,這封信交到了銀行員工亞瑟·洛克(Arthur Rock)的手裡。亞瑟·洛克敏銳地意識到了信中的機遇,他說服老闆巴德·科伊爾(Bud Coyle),一起飛到舊金山和這些年輕人碰面。

(亞瑟·洛克,美國風險投資之父)

當兩位銀行家表示他們應該自己開一家公司之後,詢問誰能成為他們的領導、這七個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諾伊斯,眾人最後選出羅伯茨去和諾伊斯深談,經過一夜聊天,羅伯茨說服諾伊斯加入他們,第二天再次去見這兩位銀行家。

(其中一張籤滿名字的1美元紙鈔,目前被收藏於史丹福大學)

第二次的會面非常順利,兩位銀行家為八位反叛者打動,決定為他們建立公司籌措資金。由於還沒有正式協議,亞瑟·洛克拿出10張嶄新的一美元鈔票,讓每個人都在華盛頓頭像的周圍籤上名字。而這份臨時協議從此被矽谷銘記。

洛克在尋找投資的過程中經歷35次閉門羹後,偶然的機會遇到了仙童照相機與儀器公司的老闆,謝爾曼·費爾柴爾德(Sherman Fairchild,仙童就是Fairchild的意譯),並成功說服了費爾柴爾德,拿出150萬美元的資金,投資成立仙童半導體。

這筆資金成為矽谷真正意義上的風險投資,洛克與科伊爾成為矽谷最早的風險投資商,協助制定了公司的商業戰略,分析融資需求,尋找資金並分享收益。而八位創業者也從中拿到了公司的股份,成為公司的共同所有者。

公司成立不久,憑藉費爾柴爾德和IBM的深厚關係和諾伊斯在時任IBM總裁的小沃森前的自信表現,毫無名氣的仙童半導體就拿到了IBM的100個矽管的訂單。經過八人細緻的分工和努力,半年後,仙童將第一批雙擴散NPN型矽管如期交付到IBM手中。

雖然此後仙童再也沒有拿到IBM的訂單(IBM和德州儀器合作,自建了生產線),但這一訂單的意義重大。憑藉業界最新的雙擴散矽管,仙童在當時的半導體行業中確立了領先地位,還獲得了持續的訂單。到1958年底,仙童的銷售額達到50萬美元,員工也增加到100人。

可以說,正是當時興起的風險投資的機制給了這八位除了技術之外幾乎一無所有的年輕人以施展才華,實現夢想的機會。反過來,也正是這些極具野心和反叛精神的年輕人成就了一直延續至今的矽谷的創業傳奇。

諾伊斯發明晶片和仙童的崛起

真正讓仙童成為半導體行業巨頭的,則是被譽為20世紀工業史最偉大發明之一的晶片。

儘管在前一年的1958年,德州儀器的傑克·基爾比已經用鍺材料製造了第一塊混合集成電路,並在1959年1月底就為其申請了專利,但幾乎與此同時,諾伊斯也產生了生產晶片的想法。

諾伊斯的設想是基于貝爾實驗室公開的擴散工藝和同事金·赫爾尼提出的平面工藝。平面工藝的加入使得諾伊斯的方法比基爾比的方法更為領先,而且可以在矽晶體上實現微型化和規模化量產。

1959年2月,諾伊斯為這一「微型電路」申請專利,到7月份,才為基於平面工藝製造的晶片補充申請了專利。正是由於基爾比和諾伊斯幾乎同時發明出晶片,由此引發了德州儀器和仙童兩家公司曠日持久的專利權訴訟。一直到1966年雙方達成協議,承認對方享有部分晶片發明專利,開始共同對外進行晶片製造的授權,開啟了半導體產業的晶片時代。

(羅伯特·諾伊斯)

1960年,在一份研發計劃中,仙童公司確定了「微型邏輯電路」的研發方向,以此滿足政府在軍事和航空航天中對低功耗、小尺寸的晶片的需求。1961年初,仙童的第一個晶片產品面世,售價為120美元,政府成為當時唯一的買家。直到1964年,晶片才應用於民用產品的助聽器上面。

儘管當時晶片的成本是分立器件組裝的電路成本的10倍,但是諾伊斯開始注意到晶片將取代分立器件成為半導體產業的主流,以及在民用市場的巨大潛力,便堅持推動仙童在晶片開發上面的投入,並率先大幅降低晶片售價。與此同時,諾伊斯在1964年成功說服仙童集團,在中國香港設立仙童的離岸工廠,利用香港豐富的人力資源、低工資和稅收優惠,來降低晶片的成本。

正是諾伊斯的努力,使得晶片市場快速擴大,取代了電晶體銷售市場。後來摩爾如此評價諾伊斯的貢獻,「正是諾伊斯以低價刺激需求,繼而擴大產能,降低成本的策略,對於晶片產業的發展,其重要性堪比晶片的發明。」

此後幾年,晶片就成為仙童的利潤增長點,到1966年的時候,仙童已經是美國第二大半導體公司,僅次於德州儀器。到1968年,仙童半導體的員工已經達到3.2萬人,年營業額達到1.3億美元。

蒲公英終將長成,八叛逆再次「叛逃」

仙童的發展危機,其實在一開始就已經蘊含。在最初的公司股權協議中,有一項附加條件:如果公司獲得成功的話,攝影器材公司將有權以預定的價位在5年內買斷創業團隊所持有的股份,預訂價位是300-500萬美元。

也就是在仙童半導體成立兩年並盈利之後,仙童集團行使這一期權,回購了仙童半導體所有股份。儘管當時這八位創始人都拿到了25萬元的一筆股權回購的巨款,但同時也讓他們失去了對於仙童半導體的控制權,就連擔任總經理的諾伊斯也不能在仙童半導體的預算計劃、利潤分配和員工優先配股權上面說上話。

同時,仙童集團還將仙童半導體的大量利潤轉移到東岸的其他部門去填補虧空,這些舉措既阻礙了仙童半導體的發展,也讓員工怨聲載道,極大地打擊了這些創業者的積極性。

由於一開始仙童對晶片市場前景還抱有懷疑,曾大幅削減晶片開發的預算,因此負責晶片開發的「八叛逆」之一的拉斯特最先選擇離開。1961年2月,拉斯特和赫爾尼,連同他們說服的羅伯茨,三人正式離開仙童,創辦阿梅爾克(Amelco)公司。「八叛逆」的「叛逃」再次開始。

1962年,同屬「八叛逆」的克萊納也選擇離開,成為一名風險投資人。

(諾伊斯和他的團隊)

與此同時,仙童的一些管理層和技術人員也紛紛走出,創辦自己的公司。拉斯特小組成員的吉姆·霍爾和摩爾的助手斯比特·豪斯創辦了Melector,成為仙童的有力競爭對手。1967年,時任總經理的查爾斯·斯波克(Charles Sporck)去了瀕臨倒閉的美國國家半導體,並將公司從康乃狄克州遷到矽谷,使其重新崛起成為當時全球第六大半導體廠商。仙童銷售部主任傑裡·桑德斯帶著七名仙童員工創辦AMD,如今也仍然是僅次於英特爾的微處理器企業。

(英特爾三位創始人從左至右為:格魯夫、諾伊斯、摩爾)

隨著仙童人才的流失和經營業績大幅下滑,1968年諾伊斯和摩爾決心辭職,帶著安迪·格魯夫一起離開仙童,創辦了此後大名鼎鼎的英特爾。

再之後,格裡尼克和布蘭克也先後離開,至此,「八叛逆」都已離開親手創辦的仙童半導體。

仙童半導體的光環隨著這些開創者的離開而逐漸消失,到今天仙童半導體幾經輾轉、易主,已經徹底淪為一家普通的公司。隨著2016年被安森美半導體收購之後,世上再無仙童。

不過,仙童半導體所開創的企業模式和八叛逆所引發的創業浪潮,從此在矽谷生根發芽。矽谷之火就此已成燎原之勢。

仙童半導體所開創的「矽谷模式」

「當時根本沒有辦法(白手起家)成立公司,沒有風險投資的機制,更不用說風險投資機構。」

後來回憶仙童半導體的成立之時的境況,風頭教父阿瑟·洛克如此說道。

所以,仙童半導體的出現既是必然,也有偶然因素。也正是像洛克這樣的投資商人的努力和企業家費爾柴爾德的前瞻眼光,才促成了仙童半導體的出現,成為第一個從零開始摘取半導體產業果實的企業。

如果說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則像一個新舊企業時代過度的試驗品,仙童半導體就是真正跨入現代科技企業的成功品。

仙童半導體之所以成功的另一偶然因素是趕上了冷戰背景下的美蘇爭霸。美國政府的軍事工業項目成為仙童、德州儀器、摩託羅拉等多家半導體廠商崛起的重要因素。

由於軍事項目對於晶片的可靠性要求極高,但對成本並不敏感,因此使得晶片的發展一開始就以提高技術標準為核心驅動力。所以,一開始成本高昂的晶片因為得到政府的大額訂單才得以發展,而大規模訂單也推動了晶片的完整供應鏈體系的建設,使得晶片量產加速實現。

仙童半導體的成功同樣源於它的種種開創之功,也正是這些企業創新,造就了此後的「矽谷模式」。

仙童的創辦得益於「技術+資本」合作的模式,創業者以技術入股,資本進行風險投資,組成新公司,一方面降低了技術人員的創業壓力,企業的成功也帶給資本高額的回報。這一創業模式成為矽谷大多數高科技創業公司的模式。

仙童還開創了高速技術創新和產品應用相結合的市場模式。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生存的基礎,產品應用的低成本普及使得企業規模快速做大。在依靠軍工項目打下基礎後,仙童又開始走民用產品路線,技術開發路線也儘可能避開軍工產品標準,使得在香港離岸設廠成為可能,也使得仙童在此後激烈的半導體競爭中取得先機。

最重要的是,仙童的成功給了從仙童走出的人才可以複製的成功模式。仙童也在諾伊斯的帶領下,開創了最早帶有極客風格的公司管理風格。他以肖克利為反面典型,提倡尊重、公平、開放和信任的團隊文化,使得仙童半導體成為一家有著反叛和創新精神的高科技企業。如果不是受到帶有東部老派工業氣息的仙童集團的掣肘,仙童有可能成長為半導體產業的巨頭。

不過,也正是因為仙童半導體的衰落,才使得無數的人才帶著反叛的野心出走,成就了一家又一家矽谷的明星半導體公司。

正如賈伯斯所言,「仙童半導體公司就像一隻成熟的蒲公英,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此後,在仙童和他的後繼者的努力下,晶片產業也在美國的科技產業體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相關焦點

  • 半導體百年恩怨情仇:一家仙童,半個矽谷
    這也是著名的「八叛逆」名字的由來。「政變」失敗後,八叛逆在最穩重的諾伊斯的領導下離開實驗室,並成功拿到了羅斯柴爾德家族(對,就是貨幣戰爭上的那個老牌家族,old money)的投資創辦了名震一時的仙童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
  • 這八個年輕人,一手打造半導體帝國,被稱為矽谷的「精神領袖」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充滿爭議的貶義詞,在提倡「狼性精神」的矽谷聖地,卻成了誇讚別人的褒義詞。02 半導體產業之母這是因為,矽谷的誕生是建立在8位「叛徒」的叛逆上的。這8個年輕人,包括提出摩爾定律的摩爾,凱鵬華盈創始人的克萊納,發明集成電路的諾伊斯。毫不誇張地說,這8個人所創立的仙童半導體公司,被稱為全世界半導體產業之母。
  • 晶片破壁者(十七):「矽谷市長」羅伯特•諾伊斯開啟的產業法則
    諾伊斯的一生有許多頭銜,集成電路的發明者,仙童、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矽谷模式」的開創者,戰後最偉大的美國人等等……但他去世後,更具政治色彩的「矽谷市長」一詞,為其一生功業蓋棺定論
  • 半導體供應鏈之美系器件天才和叛逆
    這一切要從仙童(也叫飛兆,FairchildSemiconductor,簡稱FSC)半導體公司說起,鼎鼎大名的Intel、AMD(超微半導體,Advanced Micro Devices )的創始人最早都是仙童的員工,而據《矽谷熱》書中所說矽谷大約79家半導體公司的半數是仙童的直接或間接後裔,有人還說「仙童就像成熟的蒲公英,風一吹創業精神的種子就會四處飄揚」。
  • 半導體(晶片)發展史
    1957年9月18日,以諾伊斯為首的八位年輕人憤然提出離職,肖克利得知後勃然大怒,罵其曰「八叛逆」(Traitorous Eight)。 矽谷八叛將分別為:諾依斯(N.
  • 矽谷不行了嗎?從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
    但這對科學研究無比痴狂的人,卻在公司經營和管理上一竅不通。他常常粗暴地對待他手下的年輕人,斥責他們為「一無是處的垃圾」。這八個人中既有未來的仙童公司和英特爾公司創始人諾伊斯,還有英特爾創始人也是被稱為IT行業定律——摩爾定律的提出者戈登·摩爾。這群年輕人中年歲最大的不過是剛過30歲的諾伊斯,他們拿出一張1美元的鈔票在桌上簽名並依次傳遞,最終這張鈔票上出現了8個人的籤名。
  • 晶片戰爭第二章(武林宗主),仙童半導體前世今生
    一代宗師雖然已隱退江湖,但是各路弟子卻各展神通,有的自立門戶,有的折戟江湖仙童半導體(飛兆半導體)美國的電子公司,集成電路一代宗師。仙童半導體公司於1957年在美國加州聖克拉拉市成立,仙童可以說是第一個成功製造電晶體和集成電路的公司。現在的總部位於緬因州的南波特蘭,而研究和生產設施遍及美國和亞洲。
  • 晶片破壁者:臺灣地區半導體的古史新證
    那麼說到臺灣地區的半導體產業,當下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一定離不開以下三個特徵: 1.代工模式。 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實力名列世界前列,而其中最強的板塊無疑就是晶片代工。
  • 晶片破壁者(二十三):國家「鈔能力」的罪與贖
    1962年,仙童所生產的集成電路產品中政府採購佔比是94%,到了1968年,政府購買量調整到37%,仙童半導體才開始露出疲態。或許並不是巧合。1960年仙童半導體工廠錨點二:英特爾,美日爭霸。美國聯邦政府和英特爾在內的半導體企業共同出資成立了SEMATECH,每年投入2億美元的研究項目,用以提升製造設備和工藝。這一舉措減少了IBM、英特爾、摩託羅拉、德州儀器、惠普和國家半導體公司等重複研發造成的時間和金錢成本,確保英特爾可以在微處理器的道路上大踏步前景英特爾自身也先後投資了約30億美元,用於加速研製微型高性能晶片。
  • 重溫半導體飛速發展的大半個世紀
    1957年9月18日,以諾伊斯為首的八位年輕人憤然提出離職,肖克利得知後勃然大怒,罵其曰「八叛逆」(Traitorous Eight)。 矽谷八叛將分別為:諾依斯(N.
  • 矽谷的傳奇百年發展史
    這部講述上世紀八十年代矽谷往事的AMC大劇,以賈伯斯為原型,戲劇化地呈現了個人電腦萌芽之初,科技天才與風投精英們殫精竭慮,只為在創業同儕中佔得一席之地的狂熱面貌。現實,比故事更加精彩紛呈。活在矽谷的人們,是新時代的拓荒者,他們沒有閒情逸緻回望來時的路途。20 世紀 50 年代末,仙童半導體公司誕生。
  • 晶片產業70年:21世紀的人類巴別塔_鏡相_澎湃新聞-The Paper
    而慧眼識珠的阿瑟·洛克,日後則成為了矽谷風投教父,英特爾和蘋果都是他投出的傑作。在洛克的牽線之下,八叛逆找到了投資人,成立了一家半導體公司。公司以大股東費爾柴爾德家族命名,它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意譯過來的「仙童半導體」。1957年9月18日,8位工程師同時向肖克利提出辭職。
  • 晶片破壁者(十):日本半導體崛起之秘
    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重新審視這場20世紀最重要的「晶片戰爭」。風起《巖間報告》二戰之後,日本百業蕭條,民生狼藉。面對摧毀殆盡的產業基礎,日本各行業開啟了「大眾創業」模式。此時的日本有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產業復甦模式,一是利用美國人給的政策和外匯補貼,發展本土製造業和國際貿易;二是在工農業被重創後,利用日本僅剩的人才教育優勢,發展高知識密度的產業經濟。二者結合下,日本產學各界很早就注意到了尚在襁褓中的電晶體。
  • 因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 摩爾定律提出者 戈登·摩爾
    一年之中實驗室沒有研製出任何像樣的產品,於是公司裡意氣相投的8個人決定「叛逃」,帶頭人是諾伊斯,他是摩爾最好的朋友,他們向肖克利遞交了辭職書,肖克利怒不可遏地罵他們是「八叛逆」但青年人還是義無反顧地離開了他們的「伯樂」。不過就連肖克利本人後來也改了口稱他們為「八個天才的叛逆」。
  • 晶片破壁者:CPU戰爭三十年
    晶片的日子似乎一片平靜。但在太平洋東岸的矽谷,有一些人卻在準備把半導體行業整張桌子掀掉。如果從最終的市場結果來看,這場行動可以被簡單定義為微型計算機興起,大型計算機衰落。但在PC進入千家萬戶的巨變最終達成前,各路人馬還需要做很多準備,比如微型存儲、作業系統、顯示設備、軟體開發等等。
  • 中國半導體往事:不甘、無奈,與華為斷芯
    1957年,八人離開實驗室創立了大名鼎鼎的仙童半導體,史稱「八叛逆」。美國那邊,從軍用半導體到民用半導體,皆成燎原之勢,當年從仙童走出的英特爾、AMD,都成長為睥睨全球的晶片設計、製造巨頭。,仙童就像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最終締造了美國半導體的全面盛世。
  • 合久必分的半導體
    8月7日,華為宣布在臺積電斷供之後,麒麟9000會是海思最後一款高端手機晶片…… 如果說英特爾是半導體行業這一製造業王者頭頂的王冠,這個夏天,臺積電親手搶下來這頂王冠,並將三星踢出領跑賽道,將華為逼下半導體舞臺。 要理解華為、英特爾和臺積電的愛恨情仇,半導體行業合久必分的歷史不可不知。
  • 大話科技史之CPU發展(AMD):仙童解體,AMD的打工之路
    上一期我們聊到了在60年代,仙童已經成為了矽谷最大的企業之一。但是,仙童母公司Fairchild攝影對仙童半導體公司事務插手得越來越多,甚至幾番抽調仙童半導體的高層骨幹,包括找來人手欲代替CEO諾伊斯。
  • 晶片破壁者(十八):CPU戰爭三十年
    晶片的日子似乎一片平靜。但在太平洋東岸的矽谷,有一些人卻在準備把半導體行業整張桌子掀掉。如果從最終的市場結果來看,這場行動可以被簡單定義為微型計算機興起,大型計算機衰落。但在PC進入千家萬戶的巨變最終達成前,各路人馬還需要做很多準備。比如微型存儲、作業系統、顯示設備、軟體開發等等。
  • 晶片破壁者:「韓國模式」的榮耀與厄境
    與此同時,半導體產業要求的技術門檻又非常高,往往需要幾年甚至數十年的技術積累才能實現本質突破。而韓國半導體產業能從一片荒蕪,成長為繼美日之後的半導體第三大國,正是「中低端」的「大頭產業效應」所帶來的原始積累。 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美國的仙童半導體(Fairchild)和摩託羅拉(Motorola)等公司開始在海外投資低價勞動力國家,來降低自身的生產成本。